演出|王小玲、王麗玲、辛美智、周倖如、范廷擴、郭錦秀、程素真、鄭淑芬
時間|2020/05/09 19:30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劉悉達(駐站成員)
呼應著新營藝術季今年以「銀齡風潮、在地主張」為號召,編舞者蘇威嘉與樂齡演出者共同創作的《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此次移師到台南演出,與去年在樹林藝文中心呈現不同的是,因應防疫措施,舞台上的樂齡表演者由二十位縮減至七位,對於觀眾而言,能更抓緊短暫的時間,仔細觀看各個表演者的舞姿,會後的訪問也有表演者的逐一分享。對筆者而言,觀看此舞作,是從「樂齡」的概念慢慢轉向「演出者個人」的過程。
《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整體舞作的風格相當一致,除了第六支舞外,表演者的肢體皆是緩慢進行的,動作上強調手部的延伸以及軀幹的扭轉,並無太多複雜的變化,搭配著簡潔的音樂,時間的流動在此刻也慢了下來。《當我盡情搖擺》的最迷人之處,並非舞蹈本身有多麼挑戰素人,而是在聚光燈下,照映的並非專業舞者的身體,而是一個個並不如此「完美、訓練有素、符合規格」的老年軀體。如在第一支舞中,七位表演者穿著不同顏色的鮮豔上衣,在各自的光圈中進行獨舞,演出者的皺紋、白髮在移動時隱時現,停頓時彷彿就像是一幅幅的肖像畫,顯露出屬於自己身體的質地,而在那些不協調、缺乏精準的動作瑕疵中,說明的是個人的歷史,像是唯一一名男性的表演者莊廷擴,手臂的肌肉線條會令人聯想,這位老先生也許曾經是一位身體勞動者,這些因為觀看後而對個別表演者產生的想像空間,種種屬於「個人」的經歷,是演出當下筆者最關心的部分。
「個人化」的差異沒有在舞作中以肢體被特別凸顯,反而是大量和諧與同一化的編舞運用,如第二支舞中,七人以正面面對觀眾,兩人一組以兩手手臂環繞另一位演出者頸部,又如最後一支舞,表演者以同樣距離在地上滾動,進入翼幕後在上舞台出場緩步走過,皆是台上所有舞者進行一樣的動作。可以理解即便同樣的舞蹈,經由不同人演繹亦能生出各自的姿態與韻味,然而舞作中缺乏屬於個人的肢體語彙,無法讓這些充滿相異生命故事的樂齡演出者,表達屬於個人情緒、情感、歷程的情境與敘事(從演後訪問中更確認了阿公阿嬤們有很多故事啊!),在僅有七人現身卻又相融於相同動作的狀況下,整體舞作的呈現顯得單調且充滿限制,好像有些情緒或更大的動作應該要醞釀、迸發出來了,卻又止步於編舞者的「原則」當中,例如穿著綠色上衣的表演者郭錦秀,在第一支舞中已看出她的柔軟度與節奏掌握相當優異,卻沒有更突出的安排。
如果用「自由」來檢視,演出者身體的展現對於筆者而言還是「不夠盡情」,對照演出者演後的分享,我會說這個演出的重點不是讓觀眾看到「自由」的姿態,甚至觀眾也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表演者本身透過現代舞改變對自身的認知,得到心靈的解放以及身體上的自信。本作是由兩周的工作坊衍生,最終的舞台呈現也充滿著工作坊中遊戲與即興活動後再濃縮、定調的痕跡,如此的舞蹈工作坊相當適合各地的社區繼續沿用與學習。目前台灣各社區里民中心自辦的舞蹈班,也多有定期的排舞成果展現,只是跳的大多是流行音樂與基本八拍舞步的搭配,鼓勵社區內的長者彼此產生情感上的互動與支持也是此類社區舞蹈班的功能之一。未來若有樂齡族群再次以「現代舞」為媒介站上舞台,筆者會期待,編舞者更多往樂齡族群身體與心靈深處挖掘的野心,或是以「熟齡」概念為骨幹,在舞蹈的美學主題上發展出更「肉身」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