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傳統偶戲的技與藝
講者|江武昌
時間|2020/05/1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5月15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臺南文化中心舉辦今年「劇場ART報馬仔」首場講座,邀請資深傳統偶戲研究者江武昌演講。江武昌老師近二十年來投入台灣傳統戲曲研究與田野調查,同時致力於歷史檔案資料的保存與數位化。此次演講,文化中心同時祭出同步直播,仍吸引不少偶戲工作者與戲迷到場聆聽。

江老師表示,在傳統社會中,傀儡戲的演出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戲班倚賴請戲者的邀約持續營運,從前南部多是在玉皇大帝生日、弄璋之喜,男性結婚或老人作壽時邀請戲班,在北部則多為消災的目的。在社會型態的改變下,請戲者轉為以廟宇為主,熱鬧效果以及彰顯派頭成為請主的主要期求;以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娘媽堂為例,每逢娘媽聖誕日沿著馬路有多達兩百座的布袋戲棚酬神,一齊放送的效果是過於喧鬧不利於民眾欣賞。江老師感嘆,並非傳統偶戲沒落,而是整體社會環境造成請主態度,帶來戲班削價競爭與演出品質水準下降。

「好的觀眾,才能激勵更好的戲。」江武昌指出,近二十年來電視布袋戲形成的流行文化,逐漸改變了大眾的觀賞角度。電視布袋戲以影視專業的運鏡與剪接製播,搭配聲光特效令人目眩神往。然而為電視製播的布袋戲偶,因尺寸過大限制了操偶技巧,無法表現傳統偶戲中細膩的拋擲與對打動作,或人物的局部動作如畫眉、開扇等,長期持舉大型木偶更造成了操偶師的職業傷害。「電視裡的木偶是屬於伸展台上的,不是戲棚舞台,靠的是攝影棚裡的技術,但技術不等同於藝術,所以我才以『傳統偶戲的技與藝』為演講主題。」江老師這麼說。

演講過程中,江老師以豐富的偶戲影片舉例,指出傳統偶戲的藝術性存在與否,在操偶技術上講求的是細膩精緻度,他以有猴王稱號的台灣歌仔戲前輩蕭守梨為例,他能精彩摹擬「猴狀」而不是像隻「猴子」;布袋戲的表演藝術性亦是考驗著操偶師如何在觀察人、物後,經過個人的美學判斷後再次演繹──將各個角色的姿態,由細微而寫實的動作出發勾勒出美感。此外,戲的好壞亦建立在劇本與人物性格塑造的合理性,透過角色間個性化的對白烘托帶領,帶領觀眾步步深入戲劇所要營造的氣氛。在布袋戲演出的整體呈現上,江老師也強調,口白、音樂與操偶的搭配缺一不可,現今台灣的布袋戲現場,時有主演者與文武場默契不佳,更有操偶動作與念白不同步的情形,嚴重地影響戲劇節奏緊密度及藝術性。

除了提出與探討現今布袋戲演出的美學問題外,江老師也分享了許多民間傳統戲曲的知識,如南北偶戲的異同、布袋戲未必要使用台語對白等。最後,江老師邀請在場的布袋戲業者與聽眾、戲迷們一同思考,要如何在現今布袋戲的商業環境中,提升自身鑑賞與表演的層次,期許每個人從自我出發,維護與再造傳統偶戲的價值。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