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演員多面向的戰力—《戰+》、《病號》劇場創作經驗分享與欣賞
講者|符宏征
時間|2020/06/13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0年6月13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一身「戰鬥風」穿著,現身於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為本年度第二場「劇場ART報馬仔」講座演說。十年來,符宏征創新發展「運動劇場」,在劇作中,他擅用多種運動的肢體語彙及競賽的形式,闡釋、並呼應著人們在生活各種際遇中的困境與搏鬥。本次講座,他不只針對過往作品進行深入剖析,更大談珍貴導演經驗,演員的肢體如何在劇場中「說話」。藝文場館正式解封後,劇場報馬仔講座不再限制人數與梅花座,從本場聽眾踴躍地提問及回饋,似乎可以聽出劇場活動蓄勢待發的前奏。
「一個好的表演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演講一開始,符導演從詢問在場聽眾破題。在多位聽眾熱烈回答後,他表示,好的演員,除了有解讀劇本、擅用空間的能力,更必須不斷的覺察與收納,從觀看自我,到去除偏見地去傾聽、觀照周遭的人事物,從而生出「深層」的同理心與感受,絕非僅僅是受外界喧囂感染而起的一時情緒,而是要從這些觀察中提煉出生活的況味,放進演出當中。
符宏征觀察到,語言雖然是普遍而且方便的媒介,卻有其侷限,於是他在劇場內將眼光放到語言之外的行為,利用演員的肢體,創造更多與空間的互動,增加演出層次與立體感。
他從描寫照護者心理狀態的寫實作品《暴雨將至》談起,在現場播放的影片中,可見劇中人物對話時,仍繼續其手邊的工作,並保有節奏性的在特定台詞時停下動作。
符導演說,在寫實場景中,肢體動作不僅是在動靜間創造線條,更能表現出真實的生活感,應用肢體語彙,傳達角色的生活型態。在他的排練場中,就有一個跟舞台一樣的廚房。通常他的導演工作習慣是在新的作品要開始排練之前,他會先進行一段相當時間的演員工作坊,從中鍛煉演員的身體能力、凝聚彼此的表演共識和溝通基礎,同時也會在排練場上多多引導演員發揮即興,譬如:給他們一個常見的物件,如毛巾、皮箱,去發展出言語外的行為細節,這也是為何一個表演者在日常中的「觀察」如此重要。
接著,符導演解析《野良犬之家》時,先帶領現場聽眾閱讀劇本,一齊想像文字最後如何拆解、化為舞台中的動作。他指出,《野良犬之家》劇本用了相當多如靜默、停頓等字眼,然而,即便是「沉默」的狀態,經由解讀潛台詞,也可從中產生人的行為節奏與速度,甚至是調度出緊接而來的矛盾與衝突。導演必須從劇本對話中的縫隙,找到可以運用的空間及潛能,再交由演員自主發展,將文字及概念化為實際動作,演繹文字外的曖昧與矛盾。
在《病號》及《戰+》的介紹中,符導演用影片直接地讓聽眾感受他如何努力以「肢體劇場」來表達戲劇情境,進而成為他作品的獨特美學風格。《病號》是結構複雜的故事,他透過寫意手法,漸進地讓演員的身體從強壯走向衰弱,象徵人在進入網路虛擬世界時,精神高亢而身體逐漸萎靡的狀態,劇末演員身體的癱軟、掙扎,表達在網路背後的現實中,人心的空虛與絕境。《戰》最早的原型為2002年符宏征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角戲《給達達回信》,隨著導演朝向運動劇場的脈絡進行深度挖掘,多年來先後推出過數個版本,最終形成《戰+》。
在分享《戰+》時,符導演聚焦在演員的成長與表現,他說,能夠把戲演好又善用肢體的演員不可多得,是他會想一直合作的對象。《戰+》的演員,有些在十年前就曾與他合作過,十年後這些演員多已成家,成熟讓演員更自律,有時卻顯得從容,演出就少了戰鬥的壓迫感。《戰+》也有首次合作的演員,對他亦是考驗,例如出身京劇科班的演員在訓練下習慣了程式與套路,「運動」雖非難事,然而,引導演員演出從內而外的情緒與動力,仍需要時間磨合。
最後,符宏征提出未來的展望與計畫,他期盼在運動劇場外,繼續拓展更多肢體與劇場結合的可能性,接下來,他找來已有生活經驗與專業資歷的街舞老師,利用街舞的元素,進行一個嚴肅的跨域劇場創作,預定今年12月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