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20/06/20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荊溪璿(影像工作者)
1983年生,剪接師、影像導演。生命中的貴人很多,出於自己的成就很少,大概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平凡人。
怎麼跟觀眾述說當年歌廳秀的風華呢?不如乾脆就再做一場歌廳秀放到舞台上吧!
《再見歌廳秀》是故事工廠的最新作品,劇情講述一間九零年代的秀場「麗華戲院」的生意不復以往,經營者吳哥跟丁姐率領戲班子弟兵們面對解嚴後的社會變遷,努力尋求秀場轉型的故事。主要角色除了老一輩當家的吳哥跟丁姐之外,還有秀場經驗豐富、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的斗哥,從美國留學回來、帶著對秀場全新願景的吳哥跟丁姐的年輕兒子阿揚,歌廳秀的台柱歌手葉彤。這些角色在戲前戲後,代表著不僅對秀場,也是對整個時代的新舊立場,相互激盪著。
戲的開場是麗華戲院即將被拆除時,由吳哥和丁姐在廢棄的舞台前憶當年,在對話當中向觀眾透露劇場與時代的各樣資訊,還有兩位老人家的心聲。就在回憶來到深處時,突然間舞台上傾倒的擺設被扶正、背板上的霓虹燈亮起、名伶的歌聲劃破場館,燈沒有暗沒有換場,整個劇院從原本的廢墟就在觀眾眼前恢復,架起了秀場的繁華時光樣貌。經過整場戲最棒的一個轉場,倒敘開始了,我們回到了歌廳秀的時代。
歌廳秀劇中劇
倒敘開始之後,整齣戲就由「歌廳秀」和「角色們的生活」兩個場域的變換,幕前幕後交替地說起麗華戲院的故事。
每當劇情來到歌廳秀的部分,或排練或是正式演出,劇組便真的在舞台上面對觀眾做出一場歌廳秀。歌手從華麗的背景樓梯走下演唱,樂手老師伴奏的音色和舞群的羽毛扇子舞,讓人不禁想起了當年的三台樂隊跟馬雷蒙舞團、孔鏘老師,還有其他一些伴隨著的當代獨有的俗艷氣味。載歌載舞之餘,也會有藝人的訪問跟搞笑短劇,對話之間不乏遊走在社會善良風俗邊緣的帶色笑話──三十年前的笑話,你不太能指望它好笑,但這些笑話都很可愛很有味道。在節目跟節目之間,主持人斗哥會出來串場:「噗仔聲鼓勵一下」,我們觀眾區這兒都情不自禁地配合了起來,響起掌聲。
是啊,這就是歌廳秀!製作團隊用劇中劇的方式,讓這個時代的觀眾,得以與當年的歌廳秀直接面對面。
說到這兒可能要有點補充說明:我自己其實並沒有親眼看過歌廳秀。
我是個九零年代電視兒童;我只看過豬哥亮的錄影帶、費玉清的模仿秀以及歡樂一百點。有趣的是即便這樣,歌廳秀還是讓我回憶起了很多電視綜藝節目的畫面。那些畫面不外乎一個主持人跟一個女歌手站在一棵有紅色樹葉的假樹下,此時女歌手剛打完歌,主持人對她進行有點挑逗性質的訪問,逗得女歌手是花枝亂顫。而在這些回憶的片段當中,我才驚覺了歌廳秀跟綜藝節目的血緣關係。
所以此時台上的歌廳秀在引領懷舊的對象上,不僅僅是對當年真實歌廳秀的顧客發揮作用,對其之後的廣大綜藝節目時代的觀眾,也勾起了相當程度的聯想,這是整齣戲最感動我的部分。
劇情與角色
每一場歌廳秀劇中劇的中後段,都會發生插曲讓歌廳秀被中斷,回歸到劇情的現實。在這些地方劇情會轉向麗華戲院幕後處,演出角色們在經營歌廳秀時,面對票房不佳和黑道干預的種種壓力,彼此摩擦學習成長。
幕後的戲故事完整,然而正反派立場分明,劇情發展也總是在意料之內。前述的角色們各自都代表著某種典型,很直線地去產生反應。你在看戲的時候會期待著某些角色會有碰撞,它就發生了;你在中後段等待著某些角色之間必須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解,那也發生了。因為角色不多,故事的規模圍繞著麗華劇場週邊在轉,再加上八十多分鐘的劇碼有一半多的時間要分給歌廳秀的劇中劇(應該的),所以劇情圓滿,卻也略顯單薄。
收尾的地方憑藉著一個全新的警察角色從外施力,而這位警察有部分的應對跟舉止會讓人困惑,還不至於到不合理的地步。觀眾還在適應這位新角色時,故事就在一場節奏很精彩很緊湊的高潮戲中被收掉了。到了尾聲,我們回想適才發生的情節,會因為這位警察還有他所帶出來轉折而有些出戲,即便腦袋裡知道每一件事情應該都妥善地解決了,心裡卻還有些掛念。
但小品劇情不見得是壞事。
歌廳秀劇中劇在進行的時候,觀眾在視覺跟聽覺上都接受了一場很強烈的刺激,此時的幕後戲節奏較為緩和,情節很單一,反而給了觀眾喘息的時間。所以在整體的節奏上,沒有過度延伸而收拾不了的殘局,也沒有不恰當的持續壓迫感,讓人放鬆、享受,並能不費力地接受幾乎主線劇情上所有的資訊。因此我認為小品、單純的劇情和預料內的轉折,並不是沒有做好,而是取捨的結果,為了讓整齣戲的節奏能更趨平衡,也讓對於歌廳秀時代的回味不會被搶色。
演員與表演
《再見歌廳秀》的演員人數不多,可是什麼都有。在主要演員群上面,有年紀大的吳哥跟丁姐、也有壯年組的斗哥和年輕組的葉彤與阿揚,反派角色的部分,有一個標準地痞阿吉,還有可以讓人立刻聯想起某些黑道政客形象的段立委。整體說來在形象上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各自立場還有不同的體態跟造型,演員的聲音也有很大的鑑別度。
表演上,我去看的場次為六月二十日的臺南文化中心場,當天大多數時候每個角色都有每個角色該有的樣子,卻還是有一些無法被忽略的失誤。當中最嚴重的失誤莫過於開場戲吳哥有一度忘詞,跟丁姊的對白對得非常吃力。這個失誤讓觀眾在一開始的時候便降低了對戲的信心,以至於後面劇情再繼續的時候,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必須要用拼湊跟閱讀的方式去面對這齣戲,而無法放鬆欣賞。
好在後面再沒有大失誤發生。
阿揚算是一眾角色中比較難處理的。
劇本裡大部分的衝突,都必須透過這個背景跟所有人迥異、又急欲創新的角色來啟動。就觀眾席上的觀察,我覺得飾演阿揚的演員很多時候並沒有被他自己的對白說服,所以當那些衝突發生時,他沒辦法把話講得很理所當然,他的對手就會需要花相對大的力氣,要把整個衝突的氣場給帶起來。像「The show must go on」這句幾乎貫穿了整個戲的金句,阿揚似乎找不到正確詮釋的方式,導致每一次在宣讀它的時候,都帶著很大的猶疑。
除此之外,演員表現可謂中規中矩。我最喜歡的時刻是斗哥的獨白;當他跟大家闡述戲院的結束時代的結束即意味他的結束,有很強烈的惆悵和很長的尾韻。
再見了,歌廳秀。
總歸來說,《再見歌廳秀》是一齣很能勾起回憶也很好看的戲。它所帶領回味的對象,不僅是親自接觸過歌廳秀的人,對在其之後有看過早期綜藝節目的朋友,也都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這個劇碼也許在這十年間、甚至二十年間再次上演,我相信都能夠找到族群而不至於褪色。
在2020的這個時間點,歌廳秀早已離我們遠去,而棚內秀場式的綜藝節目才剛離開。看著《再見歌廳秀》,台下的人意識到時代的交錯,於是與其各自的回憶道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