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英國當代舞壇多元文化展演:阿喀郎旋風演說
講者|魏淑美
時間|2020/07/11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0年7月11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劇場報馬仔講座邀請資深劇場研究者魏淑美前來演說,魏淑美老師研究歐洲概念性舞蹈多年,對於現代舞及歐洲當代舞蹈不只深入瞭解且獨具觀點。繼前次與臺南文化中心聽眾分享比利時當代舞蹈風潮後,這次又帶來英國舞蹈金童阿喀郎.汗及其演出的精彩解析,魏老師與阿喀郎本人頗有淵源,早在2002年其舞作獲得國際讚譽一夕爆紅之前,剛好在英國跟他做過一篇專訪。
魏老師認為,在談論一個編舞家崛起過程時,需要針對其身處的政治文化背景與時代潮流有大體上的認知,所以先從英國現代舞發展脈絡談起。六零年代,英國當時仍然以誕生於法國的芭蕾為主流舞蹈演出形式,稍後德國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也逐漸發展成熟,美國亦已發展進入後現代舞蹈,對於缺乏原生舞蹈形式的日不落國,英國確實不無遺憾。
彼時,英國的文化藝術領域正捲起一股前衛浪潮,大眾渴求新型態的藝術,整體社會顯得蠢蠢欲動。美國現代舞傳奇葛蘭姆的來訪,讓英國人看見了不同於芭蕾,相對自由而情感表現力豐富的舞蹈,舞蹈劇場也被引進,英國舞蹈圈開始反思、求新求變。七零年代,倫敦當代舞校、達廷頓藝術學院兩所學院成為重要的表演訓練基地,當時雖倚重葛蘭姆等不同技巧系統化訓練,也有來自美國的瑪莉福克森引領學生發展個人化表演形式與即興動作風格,這從 Rosemary Butcher、Michael Clark 兩位80年代實驗風格強烈的編舞家作品中可見。大體而言,英國的現代舞,起步雖慢,發展卻是風起雲湧、變化萬千,百花齊放難以定於一尊。
直至九零年代,幾位舞蹈名家開展出英國現代舞的獨特道路,例如曾經來過台灣DV 8肢體劇場的洛伊.紐森和韋恩.麥奎格。前者擅長以強烈身體動能融合心理分析,處理爭議性主題,挑釁性別與階級畫分與男子氣概等觀念。麥奎格偏愛運用電腦科技,作品散發崩解、騷動的氛圍,全面探索身體存在的種種面貌。
而阿喀郎這位已然是國際級的英國編舞家又是如何攀上高峰的呢?魏淑美老師分享,阿喀郎為孟加拉移民二代,七歲時開始習舞,父親認為若愛跳舞,就得先學印度傳統舞蹈卡達克(Kathak),而後阿喀郎進入現代舞學校接受訓練,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為他錄製的舞蹈影像作品《翱翔》Loose in Flight 中,阿喀郎顯然嘗試融合現代舞與卡達克截然不同的身體訓練系統,銜接上仍未能流暢一體,卡達克著重的手勢轉折,垂直向上的身體重心,著重腳步與地面黏著度的特色,這與現代舞蹈偏重水平橫向發展與因應地心引力下垂至地板的動作運用大不相同。
魏淑美老師認為,阿喀郎的成功,除了先天上擁有驚人才情之外,他對自身移民二代特殊文化背景充滿自覺。加上經紀人背後綿密的策略謀劃,種種條件聚合讓阿喀郎得以在當代國際舞壇中佔領絕佳發言位置。舞作《倘若》找來同樣具有印巴背景的創作者合作,不僅在身體上成功接合現代舞與卡達克語彙,文本內容也巧妙納入印巴移民的認同困境,原就包含有宗教意涵的卡達克舞蹈讓其舞作充滿濃濃的東方哲思與異國神祕感,《倘若》一出震撼四方,從此確立阿喀郎帶領的「當代卡達克」舞風。
往後的作品,阿喀郎繼續深入探索印巴文化對於各類生命境況的思考與宇宙觀,深深吸引西方觀眾。另一方面,更運用自身經歷貼近現實,訴說屬於印巴二代移民認同衝突的故事,如曾與台灣知名舞者許芳宜合作的《靈知》,透過印度史詩情節闡述自己與母親的複雜關係。阿喀郎深具野心,透過與不同舞蹈類型如芭蕾名伶西薇姬蘭等的跨界交流,甚至進入大眾消費文化領域與流行音樂歌手、名牌香水廠商合作,不斷自我突破演化,吸納不同美感體驗,同時也成功擴展了自己的觀眾群。
然而阿喀郎不僅是只會跨界取悅大眾的聰明編舞家。魏淑美老師說,去年來台搬演的《陌生人》讓人見識到阿喀郎身為國際大師的驚人實力,這個作品具有「創造性模糊」——富有創造性,又有模糊空間可供不同詮釋進入。舞台物件與空間設計簡潔靈動,與他的身體動作完美搭配創造出不同時空情境,作品既呼應他當代卡達克舞者身體的內在文化意涵,同時帶入一次大戰中印度傭兵死亡的政治議題,亦是針對現下國際情勢的某種回應。
阿喀郎六次訪台演出,也曾經為林懷民老師的雲門舞集編舞,魏老師說身在台灣,真的非常幸福,在許多舞蹈先知前輩的引薦下,總是能超前部署觀賞到當代國際舞壇上引領風潮的新興表演。她鼓勵在場的舞蹈愛好者,憑藉著感情,去喜歡、共感舞蹈這個表演形式,不要老是想著「這個動作代表什麼」,太多思考容易阻擋身體直觀的感受體會。在魏淑美老師生動又幽默的演說後,相信在場聽眾又對舞蹈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