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音樂」如何「劇」:初探音樂劇敘事方法
講者|吳政翰
時間|2020/08/08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0年8月8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劇場報馬仔講座邀請吳政翰前來演說,吳政翰曾擔任過四十餘齣國內外作品的戲劇構作顧問,亦在臺灣大學戲劇系及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教授戲劇構作及音樂劇相關課程,近期的重要作品有《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音樂劇《木蘭少女》及《台灣有個好萊塢》。參與過許多音樂劇製作的他說,音樂劇因製作費用龐大,在製作的前期就必需嚴謹考慮歌曲與戲劇的搭配,為什麼歌曲在音樂劇中如此重要呢?又擔任什麼角色與功能?吳政翰在講座中一一拆解。
不論在電影、電視劇、話劇以及更多的表演形式,皆有其特殊的敘事載體,即便是敘說同一個故事,也會因為載體的不同,而生成各自的樣貌。吳政翰認為,音樂劇就是一種用音樂說故事的形式,當語言不足以表達強烈的情感時,歌曲、舞蹈便能夠出現了,音樂劇透過獨唱、對唱、序列歌曲等安排,妥善的將歌曲安插進戲劇裡,而有推動劇情、強化角色的效果,然而,歌曲也可以只是為了娛樂。
音樂劇中常見的獨唱,可以是角色抒發自我的詠嘆調,再透過演員演繹給予歌曲更多的轉折跟情緒,如電影版《悲慘世界》中,由安海瑟威演唱的〈I dreamed a dream〉,即是從自憐、控訴到接受命運的精彩演出。獨唱也可以是角色表述價值觀,更可以是傳達出角色從想望到展開行動、做出決定的重要段落。而對唱形式,常是角色間的溝通、說服、衝突與辯論,亦時常在角色萌生愛意時發生,以致後來發展出了「條件式情歌」,此歌一出,便知道角色已墜入愛河。
再現(Reprise)是音樂劇中常見的創作技巧,指的是重複的旋律與動機,除了是加深角色的背景或強化場景外,若在同樣的旋律填上不同歌詞或由不同角色演唱,更能呈現故事的發展或情感的轉變與對比。在這裡吳老師以電影《西城故事》中的歌曲〈Tonight〉舉例,《西城故事》改編自《羅密歐與茱麗葉》,〈Tonight〉首次出現時,只是東尼與瑪麗亞的定情之歌,但歌中點出了時間——今晚。〈Tonight〉於上半場結束前再次出現時,轉為重唱歌曲,以「今晚」這個時間為交集,串合了劇中的多組人物,在東尼與瑪麗亞的愛情故事外,更敘述著地方上的兩個幫派也正蠢蠢欲動,醞釀著當晚的決鬥。
現今的音樂劇許多都是由電影改編而來,但電影常見的蒙太奇手法,在劇場中若分段呈現會顯得破碎,因此音樂劇常以「序列歌曲」的手法,串聯多個場景以及多組人物,如音樂劇《史瑞克》中,由三個不同年紀演員飾演的費歐娜公主,在城堡的場景先各自獨唱後一同合唱,即說明了人物與時間、空間的相對關係。音樂劇《金髮尤物》中,以一首〈What You Want〉呈現出主角從突發奇想成為哈佛人,一路受到質疑且不顧一切地努力,以至最後獲得哈佛錄取的過程。
吳老師說,音樂劇具備特有的雙重文本,一層戲劇的文本外,更多一層音樂的文本,讓角色除了具有對白的空間外,更藉由歌曲增加戲劇的弦外之音。相信現場的聽眾吸收了吳政翰老師分享的音樂劇敘事技巧後,下次觀賞音樂劇時,能看見、聽見更多創作者的巧思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