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悉達。一開始,只是美英老師找我管理「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的網站更新、臉書專頁,一個沒有專用網域,且看來是以歷史資料為主的網站,要能令人駐足,是難的。於是,以一年2880元的價格擴充了網站的基本限制,現在它能做一些基本的版面變化與互動,但SEO是做不到的。

SEO全名為「搜尋引擎優化」,如果你網站的SEO做得很好,那麼當網際網路上的用戶搜尋資訊時,將有可能出現你的網站。透過許多紀錄片及影片,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原來我們獲得的資訊,有可能是被決定的。「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目前在浩大的網際網路上,並未有什麼優勢。

土地,是美好的。在私人的土地裡,它提供了人類安全的方寸之地,為我們與所愛或所恨的人,遮風避雨。土地,是可以更美好的,如果我們有了一大堆,就可以買賣、管理然後收成,甚至命名,它可以是王同學或李上班族暫時的家,也可以是過去的大億麗緻,未來的大倉酒店。

如果沒有土地,我還能夠做些什麼。在求學時期,我流連在各個租屋處中,出社會後,也曾住在公司提供的二樓。那些地方,即便曾沾滿我的味道,現在若我要擅自闖入,將是罪名。

「葫蘆樂園」為什麼重要,坦白說,它並不重要,既不像評論台有這麼多的資源與曝光度,也沒有PAR雜誌那樣的品質認證。但是,它讓我的生命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科技,多麼庸俗,多麼不人性,多麼不身體,但是在這裡,憑藉著一個網站開放的特性,我收到許多劇團行政的託付,收到許多業餘評論人賣力的書寫,那些對我而言,就是土地,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是精神的,更是身體的。

目前為止,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志工型工作,我必須靠著另一個勞動的工作支撐我肉身的進行,我最常做的事情是,一邊擦洗著觀光客留下的廢物,一邊聽著我們「葫蘆樂園」夥伴製錄的podcast,那讓我快樂極了。不同身分的轉換是困難的,隱藏在網站背後的小編身分亦帶不來任何虛榮與成就感,但「葫蘆樂園」的土地,必須繼續下去。

因為,葫蘆樂園不只是一個平台,一個科技下的產物。我們歡迎劇團宣傳,我們歡迎素人投稿,我們,不排斥各種可能性,它是自由、開放而且實驗的。

這次,我與另一個小編哲羚,試著克服基本型網站的限制,設計了觀眾投票機致,便是嘗試著與每個人相遇的可能性,也期待著今日劇場的觀眾,也會是明日的劇場評論人,甚至是表演者、創作者。我們一起同樂,一同建造「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的未來面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