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作伙騎野馬!翻攪當代馬戲創作的在地想像
講者|林正宗
時間|2020/09/1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0年9月12日下午二時三十分,當代馬戲創作者、同時擔任圓劇團導演的林正宗,來到劇場報馬仔講座,與台南鄉親和劇場愛好者說明馬戲的演進,以及他如何從本土文化取材,轉化到當代馬戲中。來到具有豐富廟宇文化與民俗技藝的台南,林正宗也相當熱情地全程以台語演講。演講中,林正宗分享了不少他收藏的早期廟宇或民間喪葬祭典的活動影像,貼近常民生活的內容,引起現場聽眾踴躍的討論,瞭解原來表演藝術就離生活那麼近。

林正宗說明,無論東西方,很早就有馬戲的存在。在西方,古羅馬時代即有人駕馭馬的演出,而馬戲團的英文 circles,衍生自競技場中環形的競技場域;在東方,出自漢代的百戲圖,能看出當時的宮廷邀請民間的技藝團體表演軟骨功等雜技的盛況。在上世紀的80年代,始有大型的馬戲團演出,知名的玲玲馬戲團,也曾以動物及奇人的特技演出,風靡一時。

時代演進推動著藝術與文化的改變,馬戲也不斷的自我更新與蛻變。傳統的馬戲提供民眾觀賞一種奇觀,帶著驚悚、刺激的感覺,然而在電視、電影的全面普及後,這樣的表演模式已不符合時代的需求。在68學運後的法國,思想的改革也鬆動了傳統馬戲的結構,藝術家開始嘗試在不同空間演出,以馬戲為載體,訴說故事,使傳統馬戲走向新馬戲。在1990年後,新馬戲的藝術家更開始嘗試以新的媒材創作,融入舞蹈、戲劇元素後,扣緊議題,試著與觀眾對話,如111劇團,將身體技藝與舞台上的科技機器結合,在畫面上形成新的演出形式,也讓觀眾聯想其中的戲劇語彙,自此,「當代馬戲」橫空出世。

然而對當代馬戲中的「當代」,究竟指的是形式的當代,還是美學的當代,林正宗還在尋找的路途中,而更傾向於藉由創作向當代提問。他認為,在科技快速成長與代謝的現今,一昧追求形式的創新,不見得有其意義。

林正宗分享,最初的馬戲是野性的,這給了他往土地翻攪的靈感。在創作《噶哈巫!斷語?》時,他前往南投埔里噶哈巫族的所在地做田野調查,親身感受這個方言雖存在但逐漸失落的現況,並使用竹子製成的竹篾在演出中做為道具,竹篾柔軟易斷的質地增加了演員操作時的危險感,也意味著文化與語言消失的岌岌可危。林正宗選用竹子做為媒材,是因為竹子不但是原住民族中善用的素材,可製成各種物器,在台灣傳統民間,亦相當常見。在《如果你還在》中,他同樣使用竹子製成的扁擔,設計科技感應技術,讓球在扁擔的溝槽中滾動時,對應到相對的發聲位置,演出簡單的旋律,應用竹子與音樂元素,象徵著某個時空,連結起兩個時代的社會抗爭。

在《悲傷的曼波》中,圓劇團首次嘗試在布棚裡演出,並在道教儀式中取材。林正宗認為,傳統的廟會以及喪葬儀式中,有著許多技藝是可以轉化為當代表演藝術形式的,如做師公的儀式「走赦馬」裡,不但具有翻跟斗等雜技,更有完整的角色與情節,亦有如嗩吶、鞭炮等聲音的元素,換言之,這個儀式本來就有跨界的成分在。當時,圓劇團邀請宜蘭的師傅傳授弄鐃技藝,最後在演出中,演員已經能用竹子旋轉鐃鈸,以及藉著口咬平衡四腳桌。對林正宗來說,創作的整個過程,除了是傳承傳統技藝,也讓他感嘆缺少官方的重視與保存觀念,民間的技藝正快速的失落,例如當他為演出尋找製鐃的師傅時,師傅已經十多年沒做鐃了,若弄饒技藝不存,製鐃的技術也會隨之消失。

延續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林正宗繼續往台南的民俗技藝深探,計畫明年將到西港表演宋江陣、金獅陣為主的民俗藝陣學習及研究,以及向七股的老師傅學習牛犁歌陣,尋找屬於台灣民間的身體。他期許兩年過後發表的新作,具有完整自民間生出的美學路線,使圓劇團展現更清楚的風格。對他而言,從前的廟宇活動繫起整個社區的情感連結,現在,他也希望透過馬戲這個表演藝術,重新牽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