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11/06(五) 19:00
文字:廖哲羚(駐站成員)
在臺南藝術節中被歸類為舞蹈作品,但舞蹈成分不多且平淡,大多是集體單一動作,少數雙人舞的編排表現也缺少火花。整體舞蹈缺乏敘事性,又缺少與故事文本的連結,看來略顯冗長。
演出反而以投影為主,投影的內容則是仿效直播主玩VR實境,一邊口說三個知名鄉野奇譚:陳守娘、白馬精、運河奇案,都是在地耐人尋味的故事傳奇。加上出現一下的女誡扇(由寫著「女誡」的扇子提示,但真實《女誡扇綺譚》小說中描繪的扇子並非如此)和故事主角千金,以及不時出現的丁窈宨。
雖有輔佐考察/現場照片,不過故事內容大多僅止於網路上可找到的相關文史資料。投影及舞蹈用VR實境內/外做切換,實際效果卻顯得斷裂,形成舞蹈配合口說故事的感覺太重,內容基本上都是由直播主口中聽到的,而舞蹈則變成場景展演。這是一個跨界作品:音樂、舞蹈、影像⋯⋯等,但皆是以片面的形式接合,表演性及整體感是比較缺乏的。
演後座談中,創作者提及用直播係因為,參與直播時感覺到強烈表演性,在網路媒介上,直播或許顯得很有參與感,可劇場本身就是現場的、身體的,或許能夠思考,在有那麼多元素以及想法的企圖下,是否有更好的表現與揉合方式?
您好,我們是《府城夜話》的編導,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想回應評論文章。過去的我們對於評論者的個人觀劇經驗都抱持尊重並虛心領受態度,因為畢竟作品公開呈現後,創作者必然需要有「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的雅量態度來面對評論,因此如果有人可以認為這個作品的舞蹈「張揚中蘊含著內斂,耳語在靜謐的節奏裡汩汩流動」(摘自觀眾劇評);自然也可以有人認為「舞蹈缺乏敘事性」。不過對於您斷定「故事內容大多僅止於網路上可找到的相關文史資料」的評論,作為編劇的我們則必須提出您的評論並不公允的指正。對於每一個作品的創作準備,除了田調之外,同時也身為研究者的我們當然不會犯下僅止於搜索網路資料如此低階的研究疏失,您只聽到MC JJ口裡說的PTT文章,顯然未聽到他提出更多我們由其他期刊論文所尋找到及並陳的觀點,您也應該沒有追索到〈運河奇案〉裡直播主口中的柯榮三教授所出版的幾本歌仔冊研究專書內容以及對於二O年代「愛比死更美」殖民現代性觀點的相關研究。作為一個類同於研究者的劇評,我們真心認為同樣應該在作足功課之後始能紮實地踩在前行者建構的基礎之上提出建言,否則只是讓觀者覺得是流於空泛的個人言論。(例如:沒看過戲的人也許就因為您這一句話對我們有誤解? 例如:舞蹈平淡?但是平淡的理解與觀點脈絡何在?)期待未來能看到更言之有物以及對作品有真正詳實瞭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