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11/07(六) 14:00 
文字:楊美英(駐站成員)

這是一個註定無法完整的觀賞經驗,從演後座談內容聽來,身兼編導演的團長大人似乎也深知如此的必然。

當然,每個作品都未必需要提供觀眾ㄧ個完整的故事,重點是在有限的展演過程,如何完成編導演的主要訴求,以及預定如何完成與觀眾的短暫相遇,創造出什麼樣的觀演經驗。

這個演出除了原本的主舞台,前中後共演出了三段,所有的觀眾都看到一樣的內容,然後中間兩個轉場部分,讓觀眾自行選擇放在新營文化中心內四個空間的前後兩場戲,包括主舞台的光廊區、演員休息室、舞台側邊通道、大廳二樓,另外如男女演員廁所、二樓展覽室等五處開放性空間則是標示了「18禁」的靜態裝置、以演員樣貌現身的角色訪談紀錄片、《金瓶梅》若干章回小說內容文字等展覽,供觀眾自行運用空檔餘暇閱覽。

在時下已經習以為常的移動式劇場展演風潮中,《渣男!潘金蓮如是說》算是頗用心計,或許刻意讓觀眾只能看到八場中的一半,進行某種觀眾群體的個人差異性經驗,然而,在每個更換場地之間的等候太久、不夠爽暢的動線與場控等因素,實在太考驗也磨損觀眾的心志與體力。

最後想提問的是,筆者可以接受、甚或期待著創作團隊可能企圖傳遞一種類似羅生門的省思或質疑,可嘆,假使像現在觀演經驗中缺乏了全面性相異的、個別多元的發言立場,如何能產生對話、交鋒的思辨性結構呢?

(附帶記錄:本有選擇障礙又有高度好奇心的筆者,決定以空間為抉擇基準,先後看了四個不同空間的四場戲:金蓮之間、官人之間、雲雨之間、武大之街。)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