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戲曲 — 一種時尚的說故事方式,在當代」
講者|張啟豐
時間|2020/10/17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0年10月17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劇場報馬仔講座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張啟豐前來演說。張啟豐教授長年關注臺灣當代戲曲發展及演出,除了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創意競演」、「戲曲夢工場」策展人,亦撰寫戲曲劇評。此次演說,張教授以「戲曲 — 一種時尚的說故事方式,在當代」為講題,除了呼應國光劇團前團長鍾寶善生前所提出「傳統,是永恆的時尚」的觀察,更著重於當代戲曲工作者,如何以傳統戲曲作為媒介,從不同族群、生活經驗與觀點出發,創作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當代戲曲作品。

開場,張教授指出戲曲便是有戲也有曲,「合歌舞以演故事」形式的戲劇,即便現代音樂劇也具備音樂與戲劇的元素。但戲曲有其特殊的程式性,演員表演必須遵循生旦淨丑等腳色的規範(套路與公式),而有各具特色的身段與唱腔。戲曲演員在長期訓練下,累積出極具表演性的程式動作,除了能夠勝任戲曲演出,往往也讓現代劇場的導演驚豔!而戲曲演員本身的身體與聲音能力,在跨界創作與演出後,使得戲曲演出本身更加立體且精彩,展現不同光芒。

當代戲曲的創新,在小劇場中最為可觀。創作者不僅只是體現傳統的思想與情感,而是更多地從當代思潮或是自身觀點展開提問。創新,不僅是在舞台、燈光等客觀外在形式,更嘗試在既有的文本框架內,藉由新編、新詮,挖掘更多人性的情感層次及現代社會文化的價值翻轉。

2004年,可說是當代戲曲極具突破的一年,在京劇、崑曲及豫劇,皆出現了與傳統戲曲形貌迥異的作品。當年,劇作家王安祈教授自京劇《御碑亭》編創《王有道休妻》,讓青衣、花旦兩位演員同台飾演女主角孟月華。青衣演出女主角保守而委屈求全的外在,而花旦則展現私密的、不安的內在騷動,透過兩名演員交叉詰問,即便結局未改,創作者已提供另一種觀看經典的角度。同年,二分之一Q劇場演出由崑曲《牡丹亭》劇中〈幽媾〉一折改編的《柳.夢.梅》,作品雖仍保留傳統的服裝造型與演員身段,卻運用蹺蹺板、腳踏車等舞台裝置,代替傳統的一桌二椅,相當倚賴、刺激觀眾的想像力。而在今年重製演出的臺灣豫劇團《試妻!弒妻!》,更是在演出場景的創新外,加入音樂實驗,在當代樂器聲響中,戲劇也有了自成一格的節奏,該劇重新探討莊周試妻的故事,呈現出與傳統戲曲不同的表演與劇場美學。

之後,創作者尋求創新與顛覆仍不斷,無論是將演出空間轉移到載卡多與裝置藝術的《情書》(二分之一Q劇場),或是僅由三個丑腳演出的《賣鬼狂想》(國光劇團),在詮釋、概念及舞台技術…等方面,更多的作品實驗著戲曲與現代的對話,不一而足。

儘管在現今,當代戲曲的創新已不是特例,仍有許多傑作問世。「真快樂掌中劇團」2018年首演的作品《孟婆.湯》,運用人、偶同台的形式,重新講述三個傳奇女性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的故事;操偶師在演出之餘,更化身劇中人同時敘說著布袋戲世家的故事。經由操偶師與孟婆的連結,觀眾也可以重新觀視生命與回憶,以及在回憶與當下不斷的拾起與遺忘。這個具有多重敘事的演出,深刻描寫女性的處境與心境,而具有普世性的戲劇文本及舞台美學,更讓此作享譽國際。

最後,張啟豐教授分享在去年由資深京劇演員朱安麗演出的獨角戲《女子安麗》。以她自身的故事為本,宋厚寬編導,描繪來自泰雅族親愛部落的安麗,從部落來到城市,進入劇校學戲,遵從父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叮嚀,成功地成為一名優秀的戲曲演員「朱勝麗」,卻忘記了山上族語,被外婆認為是「忘本」的孫女。劇中,演員仍保留所有旦腳的身段工法,但在段落的安排及服裝的更換下,安麗交代了家庭的故事,也逐漸地面對自身來自兩種族群的矛盾,以及對身份認同的自我詰問。這部作品特邀王友輝教授擔任戲劇顧問,除了朱安麗展現精實的戲曲工法及動人的情感之外,導演宋厚寬進行嚴謹的田野調查後,在劇中如實地描繪原民的族群認同與生活處境,加添了戲劇中的深度與哲意,更探討誰(安麗、安麗所代表的兩個族群)才是「我」亦「他者」的議題。

在當日演說中,透過回應在場聽眾的提問,張啟豐教授強調,即便有這麼多創新的現代戲曲,傳統戲曲無庸置疑地是所有一切的根源,傳統戲曲的舞台更是重要——它提供年輕演員磨練的機會,紮下更穩健的底子。每年,不論是戲曲劇團或個人,都會演出傳統劇目,皆相當精采。而不論傳統或是現代,戲曲都是需要觀眾注目的。今年邁入第三屆的「戲曲夢工場」,將於11月21日起至12月27日在臺灣戲曲中心推出六檔實驗戲曲小劇場,期盼著更多的觀眾親臨,觀賞並感受當下正在發生的戲曲現場。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