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相聲瓦舍
時間|2020/10/31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演講廳
楊美英(特約撰稿)
2020 年 10 月底,《謊然大誤》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的彩排場,我感覺自己有如踏上以文字行駛充滿想像的舟船,通過一串不同故事中的各種假裝、謊言、扮演、欺騙、隱瞞,漸漸推至似懂非懂、同情、理解……劇中人最後終於好似恍然大悟了人生道理、終極重要事物為何—但究竟所悟為何,意境飄渺,屬於某種懸念。
在進入表演文本的討論之前,先以演出所在的地點而言,無論是舞臺空間的格局尺寸、週邊設施等,實非硬體條件良好的典型劇場;多年來多次看過的戲劇製作演出都顯示了各個劇團勇於面臨挑戰、想方設法調整因應的種種可能,以 2017 年同樣是將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吉卜拉》搬演上臺的盜火劇團,特別費心將舞臺前緣延伸拉長,加上舞臺後方搭建一座高塔,試圖增加表演調度的高低位置的層次,並可呼應劇情中現實與神話場景的多種需求,介乎魔幻與寫實之間往返,然仍不免給人略嫌侷促簡陋之感。相較之下,這次《謊然大誤》的舞臺景觀,可說是目前為止筆者所看過該地現場戲劇演出較為接受而適應場地既有條件的處理方式:以明白簡約的設計呈現,主要是舞臺後方架立了有如墨染山水的景片,整場演出始終不變,一來以其優美線條,或襯托或延續了(至少不會阻擋、突兀了)劇中人物天涯海角山海任意轉場的可能想像,一如該劇的相聲形式,堪稱是一種開誠布公的姿態;然而自始至終的主要舞臺視覺形式,缺乏變化,終究難免滋生了一點疲態。
表現出戲劇的語言
不變的重複,大抵也是《謊然大誤》一劇的敘事手法:一,該劇的戲劇語言,採用了相聲中逗哏、捧哏的模式,一以貫之,同時,一面說著故事一面展開角色情節的鋪陳,穿插了演員於故事不同角色的進出、跳躍,增添了戲劇扮演性,因此,某種程度也可視為「相聲劇」。二,劇中幾處角色的登場亮相,重複出現類似的對話:「我愛玩兒?」「都玩兒些什麼?」,藉此承先啟後,既能打造輕鬆氛圍,開啟不同時空人物的的故事,也和觀眾建立一種熟悉的默契,臺上臺下攜手繼續表演文本前進的行旅。三,抒情而優雅的戲劇語言,更是觀眾重覆接收到的全劇主調。從旁白客觀定位的描述性言詞,到演員進出角色的主觀表達情感思緒,可說相當清麗流暢,或雍容而悠遠、或夾雜莞爾逗趣,可說是本次演出從劇本到舞臺的不變特色。
文字如水,果能載舟,亦能覆舟。
字裡行間的優美細緻、情真意濃,誠屬動人,但以若干片段的尺度而言,存有稍顯冗長的危險,甚至可能拖慢或延宕了整體的戲劇節奏;幸好整齣戲表現了幽默歡樂、浪漫又殘酷曼妙的奇特交織效果,在導演梅若穎的掌控之下,可說將原來劇本的文字及其多層敘事架構給予立體化,賦予劇中各段故事中角色互動的情感渲染力,創造出簡易舞臺上過往習於嘻笑怒罵倥傯帶過的相聲演出所少見的深沉雋永,意趣耐人品味。
假使對照節目單和劇本,可發現相異之處:首先是,原得獎劇本的場序有:楔子、鬼門.十三娘、神門.高飛、人門.二寶、龍門.大智,導演將「人門」的故事調到最後,將「龍門」置入了一個「食蟻獸」的故事;其次,劇本原先設定僅有三個角色/演員【1】,舞臺上則是由四個演員分工合作,並外加一個原本劇中始終被等待、沒有出現的「擺渡人」,猶如在一場場時空迥異的悲歡離合之外,框上了一個大外殼,是否有其必要,尚有討論空間。
不過,從當晚的觀演現場,不難具體感受到該劇本獲得文學獎評審青睞的理由:「在結構上不脫相聲套路,但可以看到作者嘗試突破。整個劇本分三個部分,說書人為每個故事開頭,後面接的就是相聲。三段是談愛情的故事,有奇幻的色彩,因著故事的虛構性,臺詞行雲流水,增加閱讀樂趣。」【2】
回歸表演版本的討論,4 位年輕演員的踏實稱職,期待爾後的火候積累。除了看似簡單的舞臺設計,卻能給人層峰疊翠、山巒起伏、天光水影熠熠閃耀的劇情連結,好奇的是,何以該劇選擇所謂唐風的服裝設計(根據演後座談劇作家所說),作為演員穿梭各場不同時空角色的不變造型,既然角色詮釋過程可用手機等超越古今時代的道具概念,為何沒有更能呼應或開展劇情意境的設計手法呢。
簡言之,整場大約九十分鐘的演出,舞臺上不斷登場的各種謊言被說著被聽著,從古時候而當代感,流轉著各式存在於世上人間的愛情親情、眷戀嚮往、離情別恨,末了,無論觀眾是否可以獲得任何的大徹大悟,都不難感受到相當程度的被感動。筆者以為,這是一個匯集了不同時代的離散主題,放達也沉鬱的黑色幽默喜劇。
註釋
1、 可參閱劇作家馮翊綱〈作品介紹〉《2018 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8 年 12 月,頁 16。「九天君,一個不修邊幅的中年書生,正在朗讀一篇自己創作的故事。從故事裡冒出來兩個人物,在波濤洶湧的大河渡口,等候擺渡。燃犀人愛說故事,騎鯨客愛聽故事,他們隨著故事,扮演內容裡的角色。角色、說書人、乃至觀眾,逐漸發現故事裡「謊言」的成分,到後來都快要不能分辨真假。」
2、 摘錄自評審委員邱坤良〈評審感言〉《2018 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8 年 12 月,頁91。尚有一段獲獎評語可供參閱:「整體來說,以文中文、戲中戲的佈局,建構多重敘述和寓言的層次,稍有觸及美學想像,可惜運用套路比較固定,敘事模式重複,讓人讀到最後,反而容易產生慣性疲乏。」
本文首次發表於台灣文學館通訊第69期http://journal.nmtl.gov.tw/opencms/nmtl_search_data/NewsletterXmls/Newsletter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