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映琪(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由「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所主辦的「2021未來的評論人─南臺灣評論與觀察養成工作坊」的入門工作坊,已於7/3至7/11透過線上視訊圓滿達成。本階段入門工作坊邀請到張又升、吳岳霖、黃馨儀、白斐嵐、羅倩和梁家綺等年輕評論人,來分享自身書寫評論的經驗以及看待評論的觀點,對於「什麼是評論」與「如何書寫評論」都帶給我不少啟發。
我從他們的分享中,看見一些共通點,這些共通點也許就是評論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我也從每位講者的分享中看見獨特性,打開我對於評論的可能的想像,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述這些也激發了我想要來為自身的劇場實踐描繪出一張地圖,讓我能按圖索驥,找到評論在自身實踐中的定位。以下將分述之。
共通點:評論的基本要件
首先,張又升點出評論書寫的客觀條件─金錢與時間,而吳岳霖與黃馨儀也都提到了評論人「多工」的必然。張又升提醒了我,要能進行評論書寫,必須要有物質生活的條件作為支撐。而吳岳霖則提出了評論人同時具備多重的身份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可能是來自於評論稿費的限制,卻也可能是評論書寫原本就需仰賴評論人的多元養成背景。黃馨儀則分享評論書寫如何在她的斜槓生活中,作為她連結自身實踐與看戲經驗之間的橋樑。綜上所述,臺灣的評論生態不足以支持評論成為能安穩供應生活的專職工作,面對此社會結構,評論人或可透過多工的實踐來穿梭其中,既滿足基本物質生活又豐富評論書寫,但或許也可以進一步投身大環境的改造,打造一個工作條件更好的評論生態。
接著,吳岳霖認為,評論是一種觀眾視角,勢必得從觀眾的位置出發。白斐嵐也同意這樣的觀點,認為評論人不該刻意追求特殊來源的資訊管道,而應回歸到與觀眾齊平的感官體驗。吳岳霖認為評論不該過度干涉創作,作品的主權還是屬於創作者的,評論只能作為創作者的一種參照,創作者有權主動選擇接受與否。但白斐嵐對此則分享了自身的深度評論曾經與創作者的系列作品產生對話,帶給她一種奇異的滿足感。綜上所述,評論人應該踩住觀眾的視角,不應享受資訊接收的特權,也不應僭越創作者對作品的主權。
再者,吳岳霖、白斐嵐、羅倩和梁家綺都提及了書寫能力的重要,文字作為評論人傳達意見的工具,勢必要被評論人嫻熟地掌握。吳岳霖認為文筆好壞是讀者對評論的第一印象。白斐嵐認為廣泛的閱讀能不斷地帶給自身的書寫回饋。羅倩分享到自己在開始評論書寫的初期,如何調整自己的文字,讓讀者易於接收。梁家綺則分享到自身的中文系背景如何成為她評論寫作的重要基礎。綜上所述,書寫的能力是來自於廣泛的閱讀和持續的鍛鍊,但同時也必須要在心中意識到讀者的存在。
最後,張又升、吳岳霖、黃馨儀和羅倩都曾直接提及「個人觀點」的重要。張又升將「自我教育」作為「自他學習」的對照,認為評論人必須要敏感於自身觀點的來源,並致力於不斷打破既定的認識框架。吳岳霖則認為評論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找到作品對於自己的意義,從中梳理出一個主觀的觀點,再用客觀的證據和方法去支持。黃馨儀則對於自身的位置特別敏感,先了解自己在劇場生態當中的定位為何,就有可能找到自自己觀看的切入角度。羅倩則引用衛報評論家所提出的評論人的要件,認為評論人必須要具備「書寫能力」、「好奇心」、「個人觀點」和「耐力」。綜上所述,我認為評論人發展自身觀點的第一步,其實是必須先「認識自己」──覺察自身觀點的來源、找到作品對自身的意義以及看見自身的獨特位置。
各位評論人前輩的分享非常豐富細緻,上述的整理勢必無法盡盡,僅是我個人非常粗略的筆記,是我自己有所感的部份,或許也只能作為我個人對評論的初步體認。期待上述的分享能夠開啟更多討論,讓更多學員獨特的視角一起來豐富共構這次工作坊的學習反芻。
獨特性:印象深刻的啟發
除了共通性之外,我也從每位評論人前輩的分享中,看見一些獨特的亮點,是我個人覺得很受用的觀點,我也喜歡這些對評論的看見,以下將分述之。
張又升分享了涉獵理論的方法,可以先選定其中一個流派,讓這套具備內在一致性的系統,來帶領自己逐步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再以此為立基向外延展。這帶給我的啟發是,在博學強記地廣涉理論的過程中,整理出一套自己的系統,為不同的理論體系之間建立關係,是一件核心且重要的工作。
吳岳霖提到評論必然是主觀的,反而要善用這個主觀性,讓評論的作者和讀者都從評論中得到價值與意義。我則又想到,我的主觀性要如何對讀者也具有意義?我對自身主觀視角的理解,勢必也是有更廣大的社群系譜作為背景。是因為先看見了社群並與之對應,才會知道自己的主觀性。因此,我覺得評論人也需要在個人觀點與所處社群的文化之間來回參照,才能提出對自己和對他人都有意義的觀點。
黃馨儀提到她將自身的評論書寫作為連結實踐經驗和看戲經驗的橋樑,每個人無法在每件事上追求盡盡,因此找到自己的位置是重要的。這個觀點非常提醒我,我非常貪心又完美主義,想做的事很多,又想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最後卻往往在多重的焦點之間疲於奔命,亂成一團,而無法有平衡的學習與實踐。
白斐嵐分享到評論提供給她的雜學一種正當性,評論人在任何其他面向上多元的涉獵,都能回過頭來成為評論的滋養。白斐嵐描述她好雜學的個性,令我會心一笑,因為我也是個喜歡在不同領域間跨界的人。白斐嵐的分享,帶給我對評論生活的一種願景與嚮往。
羅倩為評論書寫提供了可依循的基本架構─描述、分析、詮釋與評價。回想起這也是我對評論最初的認識。然而,在這每一個組成中,卻仍然有著多樣的變化與可能,如何讓一篇評論在內容與形式上都令讀者耳目一新,委實需要在不斷地閱讀與書寫中去持續打磨。
梁家綺提到評論書寫的獨特性其實和評論人的個性很有關,此外她也提到找到自己為何而寫其實可能會是重要的。儘管這兩個面向對我來說仍然很抽象,卻大大激發了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梁家綺的觀點也呼應了吳岳霖認為評論書寫是自我認識的過程的觀點。我想要投身像這樣具有自我反身性的工作。
實踐地圖:評論之於我的定位
我曾經經歷過兩種極端的狀態。在大學時期,我因為身心長年處於患病的狀態,對團體活動的參與大大地限縮,集中心力唸書(社會學)便成為唯一選擇。而在研究所時期,迎來了久違的身心健康穩定的狀態,我便迫不及待投身許多現場的體驗和參與(劇場)。然而,這兩種狀態其實都留下了缺口與迷失。在前者,因為經驗材料的不足,在我所期待的自我反身性的學習上,所能被打開的新眼界其實也是極為受限的。讀得再多,終究也只是落入空泛與不知所為為何。在後者,雖然累積了相當壯觀的現場經驗,但在缺乏一個統整架構的狀態下,也無法將這些經驗內化成為對自己有意義能為自己所用的工具。對現在的我來說,去重新尋找理論與經驗之間的平衡,就是最需要的當務之急。
我從可親性較高的應用劇場開始,進入劇場的領域。隨著勇氣與信心的增長,我的參與也逐漸地擴及了專業劇場。同時我也對文學創作始終抱持著高度的興趣。我持續參與一人一故事劇場多年,在其中讓我的生命被餵養。我在劇本創作中,找尋一種細緻又立體的方式,來說出我想要說的話。我在專業劇場的表演中,開始學習放下自我意識,練習更多地對他人好奇。我嘗試透過散文和詩的視框,淬湅出自身生命經驗中的菁華。
其實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發源於我想要能說出自己的故事。我想要追求他人對我的理解,而這也許會先從我找尋一種溫柔地重新理解自己的方式開始。我不希望我的自我敘說只是自我耽溺的自說自話,因此我也期許自己能從這樣的敘說中,照亮我周圍更多的人。「被理解」是我內在的一股核心又強而有力的驅力,但我也必須要看重社群生活中的倫理,在追求被理解的同時,也不應對他人粗暴,因此我也必須要給他人之所以要理解我的理由。
「一人一故事劇場」溫暖的氛圍,滋養也修復著我的生命。從這樣被善待的經驗中,我因此能願意放下自己內心的憤怒與仇恨,轉而開始尋求一種愛與寬容的眼光來待己待人。文學創作則是我對自身的探索,我想透過文字的命名,來叫出自身幽微且複雜的感受。在理解自己之餘,透過表演,我也必須要開始學習對他人好奇,想要自己被理解,就必須要先對他人感到好奇。劇本創作對我來說則是一種總結,我如何將自身的生命追索具象化,既救贖自己,又帶給他人安慰,讓自己的話語成為一種適宜在公共場合發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