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刷存在感!走出劇場就遇見部落
講者|張寶慧
時間|2021/07/10 14:30
地點|線上舉行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因應三級警戒關係,臺南文化中心「劇場ART報馬仔」首次採線上舉辦,邀請資深劇場工作者張寶慧進行演說。張寶慧現任人力飛行劇團行政顧問及製作人,曾製作《一人之海》、《時光電影院》等大型音樂劇與舞台劇。長期奔波於劇場演出企劃的她,去年疫情期間,始有機緣暫別城市、進入部落,在美麗而陌生的自然景觀中,與部落住民相遇、互相陪伴學習。本場演說,張寶慧與線上將近八十名觀眾分享部落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在親身造訪的體驗後,開始思考如何取材部落的觀點與經驗,將其帶到現代的劇場當中。

張寶慧分享,在去年五月,她應朋友的邀約,參與「不老部落」的秘境觀光行程,不老部落是族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創造部落裡年輕人生活與生計的空間,在寒溪部落旁開闢的新生部落,「不老」源自泰雅族語「Bulau Bulau」,說的是一起去哪裡閒晃的意思。在長老以及族人的規劃下,不老部落一日僅限定三十名客人來訪,即便是需要商業行為來維持部落的營運,居民仍維持著自然原真的生活方式,適量而平衡的耕種或是捕獵,青年們則開始學習、繼承部落中將遺失的技藝與工藝,例如紡織及木工,在在顯示著不老部落與自然、傳統文化共生的特殊氛圍。

造訪不老部落的那一天,張寶慧結識了留學回國的部落青年 Kwali。Kwali 是不老部落的管理人,對於部落有著強大的使命感,他邀請張寶慧率領劇場領域專業工作者,為部落的孩子帶來藝術教學。

原來為了弭平部落裡教育資源的落差,不老部落中有一個特別的教育機構「原耕職校」,邀請各界的專業教師,前來引導部落的孩子從做中學,也培養孩子未來的就業能力。那究竟要教導孩子什麼呢?張寶慧說,他們先蒐集孩子們的意見。在收回的問卷中,部落孩子表達了對街舞、現代舞、音樂劇的學習期盼,如此,張寶慧帶著音樂家、演員們一同進入部落,展開了為時四個月的教學。

而後透過任職公共電視的友人引薦,張寶慧的部落計畫開啟第二回合,張寶慧造訪了位於新竹尖石的那羅部落,認識了在地的精神領袖芽悟.巴善,芽悟原來在都市中工作,為了照顧父親而回到部落,因著照顧弱勢家庭孩子的責任感,她成立「泰雅文苑」,開辦工作坊,提供自己的住家作為孩子的課輔中心,更是部落婦女整理農產品的空間,她也投入於臨終老人的照護,是部落中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同樣的,在那羅部落,芽悟提出,張寶慧可以投入陪伴當地早婚失學婦女的行動。

張寶慧透過日常接觸認識,以朋友交往的關係嘗試進行,因為彼此的生命經歷不同,她不定位自己,不對部落婦女們提出陪伴功課,而是採取平等及互相導聆的態度。陪伴計畫對她而言,她所得到的,幾乎多過於她給予的,她所做的僅是提供適當的討論,讓她們有自主改變的念頭。

張寶慧感性的說,在部落與孩子及婦女的相處中,她無不感受衝擊,她舉例:與不老部落的孩子不同,那羅部落的孩子聲稱「跳舞唱歌不用學,只需要練習」;一名她遇見的部落聾啞婦女,並不以自身的障礙為限制,擺脫系統化的語言格式,竟能創造出自成一格舞蹈化的手語歌,得以讓她表達自我。種種的相遇不禁讓她思考,表演是否僅有透過專業訓練來學習達成,或是有著另一種可能:讓人回歸到自由的狀態,將自身原有的天賦,自然的展現出來。

先後造訪兩個部落,見識了原民傳統的生活智慧,並從實際的接觸中,看見族人的真實樣貌與生活態度,張寶慧認為她的部落旅程,並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相互的學習與瞭解。她從孩子自我介紹的方式、想像表演的模式,看見不同於都市化社會中主流所定義的美感與表現方式,反而是啟發了她,幫助她打破原有的思考框架,讓她重新、再一次的去想像及反思,所謂的「劇場」以及「表演」應該如何被定義,除了我們熟悉的企畫式、規格化劇場之外,還有什麼樣子的劇場生產模式。

這個旅程至今沒有結束,Kwali 曾經試探著邀約張寶慧,將演出帶入部落的草地上。這個無意的邀約,她仍放在心上。她思考,部落與劇場的連結是什麼?如何將劇場帶入部落當中?表演在劇場裡跟在部落裡是相同的嗎?如果非要有一個劇場演出,那應該是什麼樣子?她認為,都市中的劇場作品,無論是樣貌、內容與精神面漸趨接近,某種程度已經呈現扁平了,若要在部落中開始一場演出,她希望是一齣用生命做為題材,回歸到本質的劇場模式。

在講座的結尾,張寶慧說,她仍正與其他的藝術家細細的推敲,在部落裡得到的感受與啟發,如何轉化為可應用的劇場方法,且更重要的是,在部落裡的劇場行動,應保留族人生活的本質與原貌,不強加框架和模式,而這樣的劇場該如何發生,仍然是個進行式,她也邀請在場的觀眾,有機會一同與她再次造訪部落,經驗屬於自己的啟發。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