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以假逼真-身體書寫的人生寓言
講者|魏淑美
時間|2021/08/14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1年8月14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臺南文化中心邀請資深劇場研究者魏淑美前來演說,已是第三次蒞臨劇場報馬仔講座的她,這次帶來精彩的「歐洲舞蹈劇場」,她認為,舞蹈劇場橫空出世以來所向披靡,直到現在仍是世界舞壇的強勢主流風格,舞蹈劇場的實,不能太實,實到讓觀者失去想像,虛則不能太虛,虛到空洞、虛偽,虛實的輕重拿捏考驗著作品的傑出與否,好的作品,足以令人感動,甚至探究生命的奧義,因此她以「以假逼真-身體書寫的人生寓言」作為講題。
20世紀初的德國,興起注重個人的身心和諧、健身的身體文化,在大環境的社會脈絡下,拉邦與他的學生,包括瑪麗.魏格曼、科特.尤斯,開始發展出表現主義舞蹈這一現代舞派別,側重以舞蹈思考人的生存狀態,特別是心理層次的黑暗面,強調身體動作與精神性的結合,而非僅只是系統化的制式動作表演。拉邦的理念中,舞蹈若要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不應像芭蕾必須跟隨音樂的旋律與節奏走,而是強調身體力量與造型在空間中施展與流動,身體的動力、方向與時間、空間交互作用構成連續的畫面,最後形成自主圓滿存在的藝術。
若說表現主義的祖師爺是拉邦,那麼「舞蹈劇場」的祖師爺便是科特.尤斯了。尤斯最早提出「舞蹈劇場」一詞,他對抽象舞蹈不感興趣,更注重動作的表現力與溝通,喜好創作舞劇,以具備戲劇張力的肢體動作呈現人物刻劃。
尤斯創作的《綠桌》,顯示了這個時期的舞蹈劇場特色,《綠桌》如同古典戲劇一樣,有起承轉合的敘事結構。舞劇中的角色,如死神、黑衣紳士、士兵、愛人等,皆有屬於角色的情境及簡潔而明確的肢體設計;如象徵政客的黑衣紳士,出場時如木偶般的輕浮、機械動作顯示內在的缺乏真誠與算計,死神的造型則是士兵與骷髏的綜合體,動作設計以重複性的音樂配合腿的敲擊與踩踏,同時象徵權力與黑暗。現代的眼光看來略顯單調的《綠桌》,在當時因隱含著對戰爭的批判、人性的關懷,形式上風格鮮明,成為舞蹈劇場經典作品,爾後帶領舞蹈劇場邁向另一個層次的碧娜.鮑許,也曾在此作中演出母親的角色。
碧娜.鮑許這個名字,一個出現就幾乎等同於「舞蹈劇場」的偉大舞蹈家,她最為人知的名言「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說的不僅是理念,也是她編舞工作的核心,她認為舞蹈不應只是編舞者一個人的意志,也不該是結構制式化的舞句編派給舞者執行,在她發展舞作的前期,便會透過提問,讓舞者表達自我感受,加上即興發揮與集體工作的模式,舞作自然反映出舞者個人特質與生命力。鮑許早期的創作,多關注社會群體與個人間的衝突、親密關係的探討與對安全感的渴求等主題。《穆勒咖啡館》由鮑許本人擔綱女主角,可以說是她以夢遊狀態回溯過往生活記憶的自我療傷之作。
《穆勒咖啡館》主要有兩個架構,一為現實與夢境的對照與穿插,其次為社會權力的支配與個體慾望的矛盾。舞作中有幾個經典段落,鮑許八字型的反覆動作是其一,她的手反覆撫摸頭、臉頰與肩膀,再回歸於胸前,彷彿是針對個人心靈的內向觀照。另一經典段落則是一對男女舞者的「擁抱、跌落」片段,兩人原先呈現親吻的姿態,一名穿著西裝、象徵社會權力的男子,進場介入兩人的行動中,緩緩的擺放兩人的動作,最後讓男舞者以雙手抱住女舞者,然後離開,女舞者一再從男舞者懷中滑落地面,兩人隨即回到原初的親吻姿態,西裝男子一再拆開兩人,重複循環著,直到西裝男子由外介入的支配性動作,逐漸內化在這一對舞者身體之中,顯現個體慾望與行為,總是與身體受到權力壓迫的記憶,相互交織運作。
鮑許的《交際場》是另一齣探討人與社會框架的作品,各種社交場景如同市場,男男女女在此自我展示、調情交流、打量估價,在他人的眼光中確立自我的價值,卻也往往因為他人的錯待,落得彼此折磨、由愛生恨。鮑許以疏離角度批判地呈現身體在社會場域中各種人際互動的經驗,挖掘個體在社會規範中的裂痕與崩解,揭露身體的疑惑、不安全感以及創傷經驗。
魏淑美打趣的分享,當她在柏林看完鮑許親自演出的《穆勒咖啡館》,便興奮的在旅館裡閉著眼睛跳了起來,她說在鮑許的舞作中,有些日常性舞蹈動作看似簡單,人人都能做,然而真的做起來,就是比不上舞者們的表現那麼有風韻且動人,因為那是藉由驅動舞者內心而表現於外的動作,含藏有舞者個人生活脈絡及成長經歷,難以模仿複製。
簡而言之,鮑許的舞蹈劇場有以下特徵:取材自日常動作編入舞蹈,時常有系列動作的重複與變異,著重舞者個人經驗與觀眾問答,採取多焦點、蒙太奇拼貼手法敘事,在層疊錯落中呈現出時空的混淆。
當代歐洲舞壇有許多形形色色、深受鮑許舞蹈劇場啟發的優秀舞蹈家,例如:來自澳洲的洛伊.紐森,他創建DV 8肢體劇場,將敘事動作化,紐森早期作品大膽直接,擅長處理爭議性主題,關懷社會少數群體,近期他轉而關心伊斯蘭宗教的議題。紐森心理學的出身背景,且重視田野調查的創作過程,作品得以呈現較為接近真實的觀點,使觀眾深受衝擊進而反思。又如:法國的瑪姬瑪漢,具有深厚的芭蕾舞背景,擅於讓舞者以幽微細小的肢體動作,演繹人生各種狀態,讓觀眾進而探問形而上的生存問題,被譽為是德國舞蹈劇場的法國式回應。
魏淑美總結,舞蹈劇場的藝術特徵是,它利用了戲劇性的情境,擴大舞蹈的表現框架,特別注重舞者個體的差異性,拓展了身體語言的表達性。對比歐洲,台灣舞蹈劇場的發展亦不俗,她認為早期台灣舞蹈劇場的主題,常在處理國家機器、社會機制在人民身上運作的痕跡,90年代後,主題類型漸次變化開展,而鮑許式舞蹈劇場形式特徵,如語言、遊戲的加入、多焦點敘事等,現今台灣舞蹈創作中屢見不鮮,然而在舞者個人特質與表現力的開發,仍期盼整體創作環境條件有所配合後,未來可見加強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