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曾冠菱 訪談/ 曾冠菱、陳瑞婷
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從2020年2月全球疫情開始擴張,直至2021年5月中旬臺灣疫情嚴峻,三級警戒影響下劇場全面停擺,各國劇團受其影響,在這情況下逐漸開始出現演出與活動線上化。其中,両両製造聚團的藝術總監左涵潔,不只是創作線上演出,就連親子工作坊活動也搬進視訊螢幕裡,同時策畫clubhouse、論壇開啟藝文創作者之間的對話。總而言之,在疫情之下,左涵潔為藝文注入了豐沛的生命力,也帶來對藝術及形式本質上的思考與可能。
從小習舞出身的左涵潔,2007年開始投入劇場創作與製作,成為母親後,帶著孩子參與劇場工作、一同創作。在疫情三級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以家為完成工作的據點)期間即有《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偕同兩位小孩雙飛雁一起完成《不說不的三十分鐘!》演出,透過螢幕帶領一場6組,總共6場的家庭探索藝術與生活。
除了藝術家與母親的身分之外,左涵潔還是台灣寶寶劇場藝術家平臺計畫發起人,曾在高雄舉辦寶寶劇場國際交流計畫。
疫情下的寶寶及親子活動
在歐美國家發展十餘年的寶寶劇場,漸漸在臺灣開始發芽,両両製造聚團於2014年成立後亦致力於此。
寶寶劇場以感官刺激,啟發嬰幼兒之五感感受與想像力為主,如此重視現場性的劇場形式在轉化線上過程中,讓左涵潔體認到無法像在實體中可以全面性地檢視小朋友的狀態,亦無法在現場性中感受藝術的拋接。因而,從寶寶劇場的核心概念延伸發想另一種方式——將其簡化成可以自行在家操作的一套藝術工具,爸爸、媽媽一改在寶寶劇場多為觀眾的被動角色,實際投身進寶寶劇場中,引導小朋友或一同表演。一方面舒緩因疫情而長時間共處、壓縮自己獨處空間的育兒壓力,另一方面增加親子互動的多樣性與教育性——引導小朋友從感官經驗中啟發兒童的覺察,搭起探索世界、建構對世界認知的鷹架。
劇場是門綜合且複雜的技術,左涵潔在保有寶寶劇場精神與核心價值的前提下,簡化技術,在線上陪伴這些家長與小朋友們,提供在家排練的諮詢與引導,讓親子待在家也能共處樂趣而有教育意義的美好時光。在分享到帶領線上工作坊的教學時,有些有別於實體課程的體驗:在實體面對面教學中,學生踴躍的狀態可能是此起彼落,或者因為無法同時顧及每個人,也許偶有遺漏親子的狀況。相對於此,線上就多了份從容與自在,在每個人都處於自成一個視訊框架的情況下,每組教學對象聲音都有了同等重量,師生之間的關係因此緊密,孩子也更想和老師分享,這些都是線上比現場珍貴的畫面。
因為疫情,使得左涵潔對於親子活動帶來另一層的思考,特別是寶寶劇場。疫情之下許多家庭經濟受影響,寶寶劇場是否變成金字塔頂端才能觀賞的表演?做寶寶劇場是想要提供藝術一個選項,還是一個演出?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消弭地域界限,線上論壇是否能躍出劇場圈,擴大對於寶寶劇場、藝文教育的關注對象?這些問題值得思索,一時之間也許沒有明確解答,無論如何能非常肯定的是,在健康與安全的環境下,啟發兒童無論是感知或是探索世界,仍然是寶寶劇場的初衷,也是始終不變的堅持。
大放「藝」彩
疫情與三級,一時之間讓重視現場性的劇場不知所措、短暫熄燈,許多藝文團隊因而不斷找尋、嘗試線上的可行。源自於左涵潔作為藝術創作者與母親想要分享、找尋其他對話形式可能性的心,不論是在寶寶劇場、線上工作坊教學、演出或是主辦clubhouse、論壇等,都為疫情下的藝文注入強韌的生命力。筆者認為,藝術家的嘗試與實踐,為表演藝術生態投入豐沛而多元的面貌,同時也讓我們看見即便疫情更動了劇場的型態,但是始終不能斬斷培植已久劇場的根、與想表達及對話的欲望與韌性,因為疫情反而讓藝術之花大放異彩。
筆者相信這些充沛的創作能量、欲突破疫情困境的堅韌意志,化作點點星光,在一片因短暫熄燈而漆黑的場館中散發光亮。劇場何時能恢復以往燈火通明?現階段無法確知,但是能肯定的是,藝術將持續以各種面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