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楊美英(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主編)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對於我們的生活、產業等造成全方位的影響。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藝文相關產業可以說是海嘯第一排,衝擊相當嚴重。

2021年5月中旬的疫情警戒三級,更是如滔天巨浪襲捲逐漸活絡的藝文展演,再次打擊了去年底逐漸復甦的藝文生機。即使7月27日起,調降疫情警戒標準為二級,文化部同步公布放寬表演場館開放觀眾入場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符合防疫安排,不僅表演團隊的處境仍然艱困,整體劇場藝術創作、行銷、評論等環節的工作者,同樣需要面臨正在劇烈改變的藝文產業環境、觀眾消費行為、創作展演模式等等。

一切都正發生著。

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後疫情時代」?

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因此,「疫生藝滅? 」專題企畫,無意再去蒐集疫情重創表演團隊的災情,而是分為兩單元的內容;

一者,邀請評論人吳岳霖、陳盈帆、張又升、楊美英,分別從自身的視點,對應近期蓬勃發展的視訊會議、線上展演、雲端劇場等現象,各自思考所謂的地理距離感、線上劇場的未來性、線上劇場身體美學的可能,以及時下藝文工作者的「斜槓」生存之道。

二者,針對疫情影響下的南臺灣表演藝術生態,從今年五月開始,出現了許多應變之舉,例如;邁入七週年的「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青少年劇場計畫」整個轉為線上舉行工作坊與呈現(註1), 賴翠霜舞蹈劇場進駐台江文化中心的「親親素人舞蹈劇場工作坊」被迫將前段課程時間轉為線上進行  (註2),其他如 舞蹈人左涵潔發起 clubhouse 在線上發起高雄台南的城市表演現象討論交流,包括立案於台南的一人一故事團體「南飛嚼事」也將每星期一次的固定團練改為線上模式,並嘗試對外開放。

於是乎,我們邀請「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學員、和網站小編悉達請纓書寫,就近觀察若干在地劇團或表演工作者,到底「被影響了什麼」、以及「有什麼作為和可能對未來產生實質影響的規畫」。經過群聚雲端討論題綱等過程,各自連絡高雄的響座劇場、両両劇團、雲劇場、「暴羅Walk」、「廟公西瓜凸台灣」進行採訪寫稿。

註1:葫蘆樂園: 劇場發聲報Podcast S2EP03 | 創團十年竟碰到疫情攪局!《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如何線上?-專訪「影響.新劇場」團長呂毅新(上)

註2:葫蘆樂園: 劇場發聲報Podcast S2EP08 | 以舞蹈點火,編舞家與素人迸出如何火花-專訪《他們的故事》工作坊講師陳佳宏,素人舞者梁瓊芬、許惟茜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