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劉悉達
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駐站成員

劇場資歷超過十年,長期與南臺灣多個劇團的合作耕耘下,表演工作者陳韋龍(以下稱韋龍)的劇場之路,已有一定的累積與知名度。在訪問的當下,他身上有四個戲劇工作進入排練期,包括阿伯樂戲工場的《戲話王城》、梵羽藝術舞蹈團的《緣來是你》以及影響‧新劇場《百年催生》的製作,同時在歷史博物館擔當戲劇導覽演員的他,演出外還有戲劇教學工作,可以說是工作滿檔。在今年,韋龍與夥伴西瓜啟動了Youtube頻道《廟公西瓜凸台灣》,從劇場演員跨足影像創作,令人好奇,究竟是所為何事呢?

投入Youtube,一定愛配台語?

《廟公西瓜凸台灣》由陳韋龍飾演的廟公、彭瑋廷飾演的西瓜為頻道的主要人物,以戲劇編排方式帶入台語的俚語,詼諧的風格有道地台語做為基底,在眾多的Youtube頻道中可說一枝獨秀。

韋龍說,「其實一開始是西瓜邀我一起做的,他大概從去年就跟我提出合作的想法,而且一定要做台語發音的頻道。」原來韋龍跟西瓜因合作台語戲劇相識,西瓜也是一名表演工作者,成長過程受到阿嬤的薰陶,熟知許多台語的俗諺,韋龍覺得這個想法有意思,便開始了這個合作。

台語本來就是韋龍的母語,是從小說到大的語言,可是從認同到實際的運用推廣,仍有一條路徑。韋龍一次翻起小堂弟的台文課本,卻發現自己完全看不懂台羅文字;過去與「長義閣掌中劇團」工作時,也曾被藝術總監陳崇民、製作人黃錦章兩位前輩提點,他的台語咬字還可以更精準。認知到不足,讓韋龍更有精進台語的念頭,他在公視台語台的台語說演工作坊,學習台語羅馬拼音,逐漸認知台語各地腔調的差異,近年,他與阮劇團(註1)、影響‧新劇場的合作,更是加深他推廣台語的理念。

在《廟公西瓜凸台灣》的影片中加入台文字幕,是韋龍的堅持。每一次完成影片拍攝後,韋龍會將原來的文本書寫成台文,最後在影片當中呈現。西瓜與韋龍曾經討論過台文字幕,是否會增加觀眾的距離感,對韋龍而言,他認為影片檔的好處是可以暫停,觀眾若對眼前的文字不熟悉,隨時能暫停看看,觀眾若看習慣了,便也學習到台文了,那麼台文字幕自然有它的教育意義。

說起影片的創作,韋龍充滿熱誠(攝影/劉悉達)


創意展現的自由度,演員的另一種出口

除了台語推廣,韋龍決定投入Youtube頻道,來自另一個契機——在2020年的年初到十二月底,他與來自台北的創作者、操偶師邱雅君,共同合作由衛武營主辦的《藝起說故事:花露露玩繪本》,在這個企劃中,他們每個月要改編一本繪本,以偶戲形式演出。

台北與台南的距離,使得倆人在前期的製作需要大量線上的討論,然而線上的交流無礙於創作的激盪,將近一年的合作關係中,韋龍看見合作夥伴展現高度的創意,包括使用光影、道具等巧思來說繪本故事,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似乎只要去做,就能有不同於傳統繪本改編的表現形式。這個經歷成為他往未知領域前進的動力,他很慶幸自己接下這個案子,韋龍這麼說。

《廟公西瓜凸台灣》對韋龍而言,是另一個創意與挑戰自我的出口。這個頻道從去年開始籌備,年初開始發表作品,疫情的發生不在規劃的考慮內,只是剛好碰上了。最近《廟公西瓜凸台灣》接到了月餅業配,韋龍開心的說,他光是想像可以在影片裡面放進各種創意,比如說用動畫《中華一番》背景的龍與彩帶,來表達吃到美食的喜悅,就讓他興奮不已。

目前《廟公西瓜凸台灣》的工作團隊有三個人,擔任演員之外,西瓜與韋龍共同創作劇本,西瓜提供俗諺以及準備道具,韋龍翻譯台文及台文字幕,另一名夥伴周泰全,則負責所有的錄製剪輯、後製與特效。三個人是因為興趣結合,營利並非目的。韋龍說,他們都知道要靠經營頻道賺錢不容易,一起玩的感覺更重要,在玩的過程中還能實現推廣台語的意義,那已經很足夠了。

註1:為參與《十八銅人台語仙拚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