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真快樂掌中劇團
時間|2021/7/9-11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FUN映中】

陳恩鋐(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孟婆在中華傳統民俗故事中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居住在奈何橋畔,給每個過橋的人一碗能忘卻前塵俗事、愛恨情仇的「孟婆湯」。

在《孟婆‧湯》中,透過一個主要戲偶分別變成三個不同民間故事的女性角色(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我想一方面可能想傳達民間信仰中「輪迴」的概念,另一方面把這些形象疊加在同一個戲偶身上,讓觀眾透過三個角色不同的遭遇去思考「什麼才是正常幸福的人生?」,每次輪迴後,孟婆會總結戲偶這一世的遺憾,並給予下段人生不同的祝福,雖然這些祝福都實現,但隨之而來又會產生下一個不幸與遺憾。守寡的王寶釧的苦守寒窯十八年換來薄情郎,免受等待之苦的潘金蓮渴望、追求愛情卻不人道痛殺親夫,得到能自己選擇所愛權力的白素貞與許仙之間的人妖相戀違背天理,最後水漫金山寺。每個輪迴結束後,回到冥河,戲偶都會卸下上一世的角色,回歸本質且身著素衣,在喝下孟婆湯後,隨即在舞台著上新衣,開始下一段未知的人生。

演員劉毓真手持長棍,擺動能透光的布簾,做為孟婆的身體,也同時做為冥河,透過走位與操控長棍,營造冥河磅礡翻滾之勢,有著孟婆在陰間掌管冥河,做為擺渡人的展現,帶領亡者渡河並喝下孟婆湯遺忘前塵。布簾偶而當作支撐戲偶之戲台,也能夠成為光影戲的屏幕,一物多用,讓這一小時的戲更加豐富多彩。而作為戲中負責轉折的人物—孟婆,也用了三個型態呈現(面具人偶、手偶、懸絲偶),意謂著孟婆其實沒有固定的模樣,孟婆的形象是由心所化,不同的人生與經歷,會讓心有所轉換,同時孟婆的多種形式呈現,也讓觀眾看到更多關於「偶」的樣態。

人、偶間的互動關係,也是值得討論的,首先是偶與偶之間的距離,柯世宏、柯世華兩名操偶師,時而各自盤踞戲台,時而跳脫戲台做偶之間的互動,為傳統布袋戲做新的定義,突破「有戲台才成戲」的傳統,多看見操偶師靈活的操偶技巧手法及戲台下唸科白最真實的模樣,也為此戲多了一份「疏離感」,讓觀眾能夠跳脫,以演技疏離的技巧,對觀眾說或評論角色及其行動,同時,這樣的設計也因為看得見人在操控偶,將觀眾與偶的距離拉近。人、偶之間的關係更是微妙,在最後一段白素貞水漫金山寺後,人與偶的戲劇動作,巧妙地形成對照,而演員劉毓真也搭配著白素貞的對白同時發聲,與上段的疏離不同,把角色內部的心境,用演員外部的情緒對白抒發出,由內而外、由虛入實,讓每個女性角色的形象更加立體,表演也更生動。

戲中冥河場景透過主要戲偶對孟婆的疑問,推展民間故事的劇情,體貼地為不了解這些傳統故事而進劇場看戲的觀眾做解釋。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雖來自於不同的民間故事,但都是做為「女性」重生,也許整齣戲根本沒有時空可言,戲中女性戲偶的遭遇,傳達著女性受傳統觀念(守寡、指婚)箝制,在追求幸福的的路上面臨重重阻礙。劇情上是很緊湊的,戲中每段故事的篇幅都不長,也許是想聚焦在每段故事女性不幸的結果,而不是一整段人生。戲中許多角色對話間的反應,有時會讓人感覺到突兀,也少了一些角色心境的鋪墊與轉折,這點是比較可惜的。

在戲中穿插幾段柯世宏、柯世華在搬演布袋戲的人生回顧以及光影後操偶的手,與戲中每段故事的不幸形成對比。在回憶當中,可以聽見柯世宏、柯世華的回憶是相當幸福的,布袋戲由阿嬤創立,到現在仍舊是一家人的生計所在,同時也說到因為布袋戲,讓一家人緊密且幸福地「黏」在一起。真快樂掌中劇團,一家人傳承第一代江賜美阿嬤的理念,結合傳統與西方偶戲,延續並再創造東方偶戲(布袋戲)之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