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儀
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改編自Thornton Wilder所撰寫之劇本——Our Town的《安平小鎮》,開頭即是蔡柏璋用極富演講風的台語念了此戲的名字。引領大家進入安平的起頭是十分沈靜的口述介紹,搭配著後面投影出的一張張安平老照片,讓人很容易便能在腦海中建構出安平過去的人文和地理環境;排排坐的演員們也不時利用口技製造各式環境音,配合著簡單的演出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隨著口述的內容從整個安平逐漸聚焦到每個角色,演員們開始離開椅子換上了各角色代表性的服裝,配合著蔡柏璋口述的內容演出角色的日常生活。爾後編排利用舞監帶著演員認識舞台的一大排練環節,幫觀眾利用想像在簡易的舞台上建構起劇中兩戶人家的住所樣貌。
第一幕「安平的一天」以極緩的步調呈現出安平六零年代的市井小民生活,然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並不是過往的有多純樸,而是在蔡柏璋化身的工作人員去採訪丁編輯(林家麒飾)時發生的情節。丁編輯在個人的訪談中提到「雖然我不是本地人,但是我對安平的關心和瞭解,其實比很多在地的朋友還要來得深入、來得多」,雖然可能是因為身為編輯必須要到處奔走、多方採訪才能完成一篇報導,但從他講解一張張照片故事時臉上的笑容可以知道,他是真的熱愛著安平這個地方,也是真心把自己當成安平的一份子在生活著。
從這小段演出中可以看到過去外省人努力想融入當地,卻仍一直被排斥的無奈。對於這種心態,丁編輯在後面被逼問到黨政問題時,也侷促地表示自己只能回答最後的一個問題,並說出只要能夠回家沒有人會不想回去看看此種回歸到「人類」本質的回答。在政治和身份給予的外在標籤之前,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身為一個「人」內在會有的情感,許多大至政黨小至日常的紛爭,都是因為某方執著於某個外在標籤,忽略了對方和自己一樣會有情緒,更可能也在為某件事掙扎,才會產生了不解的爭執。更耐人尋味的是,工作人員在開放報社其他員工問問題時強調了「丁編輯」三個字,其他員工在提出問題時也反覆強調了「丁編輯」;在整段採訪戲的末尾,蔡柏璋在丁編輯結束自白後更走上前拍了拍「丁編輯」的肩膀,說出「好的,謝謝林家麒」一句,讓整段故事有了抽離出安平的獨立之感。
第二三幕「安平的愛情」和「安平的黃昏」比起第一幕對安平人生活的綜觀,更聚焦在小人物的個人故事上。從各幕的名字便可以很容易聯想,第二幕呈現的是人在面臨愛情時的狀態,以及新人對於結婚一事的糾結。透過在婚禮上穿插的一些小鬧劇,適當地沖淡了劇中新人對於未來的不安,雖然結了婚不一定會有好的後續,至少看到每對新人時每個人都會發自內心地為他們高興,而那份喜悅是一輩子難忘的回憶。然而緊接著第三幕的黃昏卻不是描述第一聯想到的、廣義的太陽西落,而是所謂的日暮西山,是生與死的對比。
在「安平的黃昏」一幕中,以去世之人回到生前某一天的經歷為主軸,提出「活著的時候有好好感受每個當下嗎」的大哉問。透過讓本應該無交集的兩戶人家同時在同一個區域中出現,配合了後面走馬燈般的上半場快速倒帶影像,凸顯出即使存在於某個時空,腦海中也不會只有當下的景象,更可能會如骨牌般一步步聯想到過往的點點滴滴。丁沛沛(李劭婕飾)在拿下耳機,強制中斷對過去生日的回憶時與舞監(蔡柏璋飾)說:「對不起,我該回去了」。回想到此幕最一開始她和媽媽——丁太太(張棉棉飾)說「我想回去」時的「回去」指的是回到生前的時光、回到那個有親人在的溫暖地方,此處的「回去」指的卻是從既真實又虛幻的回憶中,回到逝去之人應該在的另一個世界。陰陽兩隔,生與死之間的界線除非奇蹟出現否則無法跨越,而有些道理也是要等時間到了才會逐漸明白。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生死的題材一直被反覆搬演,「活在當下」這個流傳已久的告誡也一直被提及,這些自古就有的問題縈繞著眾多的人,而正是因為它的無解才會這麼令人著迷和恐懼。
在第三幕中有個令人不解的點是,既然沛沛自己在看了一小段回憶後也已發現原來自己早就忘了這些生活中的細節,甚至不記得當天吃過什麼樣的早飯、收過什麼樣的禮物、發生過什麼樣的事,那為何在被詢問到想回到哪個時間時,還執著地說著要回到「十二歲生日那天」?「十二歲生日」對於沛沛而言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嗎,否則為何要反覆用堅定的語氣提及只要回到那一天?原劇本中並沒有對這一天的特別描寫,《安平小鎮》中也沒有其他的補充說明,只是「盡責」地刻畫出一個人常會忽略掉自己日常生活的事實。關於「十二歲生日」此一特定時間的設定,究竟是為了要讓觀眾們反思自己認為的重大日子可能其實只是生命中的驚鴻一瞥,還是單純想隨意找一天呈現出平凡日常的畫面,都隨著幕落而不得而知了。
《安平小鎮》刻畫的不只是安平的故事,真正令人動容的是這些故事出自於可能就存在於自己身邊的小人物,是六零年代平民的日常。雖然最後一幕利用虛幻的亡者世界作結,題材也從第一幕的描述小人物生活變成了對人生的大哉問,但無論是對過去之事的描寫還是對逝去之人的猜想,《安平小鎮》都只有在點出樣貌後給了個問號,對於劇中許多提出的觀念也都是維持著保守的態度不做出任何表態,反而留著讓觀眾們自己咀嚼出答案。綜觀來看,《安平小鎮》的確是一齣將在地元素融入到通用劇本的成功改編之作,但其中仍有太多不知道是為了保留原劇作想法還是尚未釐清的曖昧設定,導致前半場雖有著濃厚的台南風味,後半場卻有脫離六零年代安平的時空錯亂之感。比起單純將六零年代的安平呈現給觀眾們看,《安平小鎮》似乎更傾向於藉由亦真亦假的歷史故事,讓觀眾透過自身經驗的連結來思考一些人生的哲理,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它能夠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