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青少年工作坊學員
時間|2021/9/11(六) 15:30
地點|線上演出
鄭得愛(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首次觀賞「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的製作,因為是「青少年工作坊」的成果展演,一開始預設會是較非正式、生澀的樣貌,沒想到,創作者張壹勛透過物件、光影、偶戲、聲音、獨白的配合,流暢的傳遞個人敘事,完成了頗成熟的影像作品,特別在視覺呈現與文學技巧上頗具水準,令人驚喜。根據上述的預設,筆者不刻意從「劇場展演」與「物件劇場」的形式切入此展演(反倒認為更接近影像式、行為藝術式的創作邏輯),而是回到創作的初始動機,去看待創作者如何透過自己所接觸的多媒材,組織成能以表達自我核心關注的呈現,好讓實踐的焦點回歸個人生命的梳理。因此,我們不妨從幾個問題開啟:四人房對張壹勛代表了什麼?在張壹勛的口白裡提及或未提及了什麼?敘事線與畫面、聲音的關係為何?
全長約四十分鐘的展演約分成六個段落,第一段與第六段皆為相同的藍底影像與風、海、Pad音效,在畫面依序用手傳遞不同物件(第一段為由左至右,第六段則是由右至左),雖為剪影,但仍能從輪廓辨認出如節拍器、茶杯、噴灑器、榔頭、海綿、波紋邊花瓶、水龍頭、手電筒……等物件,給予觀眾一個專注凝視、猜測,到回看、複習的趣味性,相同的形式搭配傳遞方向相反的首尾呼應,讓作品的結構有很完整的起承轉合,暗示了「手對手」傳承與回應間的反覆辯證,並可發現有著一位對自己在情感上緊密連結的「他」。
穿插著大量沈默,全段故事透過第一人稱以意識流般的瑣碎語言描述具體事件中的觀察、行動、背景、情感,同時搭配一些飽含詩意超現實的想像、詞彙堆砌,讓觀眾慢慢拼湊出《四人房》所指涉的「家庭」,有著影響自己甚鉅的父親、幾乎隱身的母親、有時如友有時如競爭者的哥哥,與代表創作者的「我」。第二段描述「我」在接到電話「回家」的路上,內心的軌跡也朝向了對「家」的再思,在意識流的瑣碎「回憶」中,使用白色底的光影與物件的擺放製造出都市感的天際線,搭配引擎的擬聲與手電桶的使用,切換到黑暗的地圖場景。騎著機車,經過大樓電燈想到房間夜燈、工廠的燈想到責任、夜晚各種可能的路燈、看起來還有人住的三合院……在景觀的改變中,憑著直覺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向,也與小人物在都市變遷裡的生活樣貌並置,其中,含蓄而與帶保留地透露他的家庭,然觀眾還是無法明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哥哥發生了什麼事?卻因故事骨幹注入了細節的血肉而被吸引著。
第三段從夜晚到天亮的路途,來到了與父親、哥哥緊密連結的「魚缸」,在手電筒光營造出小黃魚偶的移動下,思考而那個「我」與他們的關聯是什麼?從清澈的水、自由悠遊開始,又會被哪些事情改變呢?由此主題連結至第四段,畫面擺著一個實驗水箱、水管,一名年輕男子正對鏡頭無太多情緒,將鋪了一層泥土的桌上物件一個個拿出、再放回,如此重複多次,速度越來越快,直到物件所夾帶的土將實驗水箱裡的水質整個染黑。筆者特別喜愛此段頗富詩意的文字,將焦點集中到父親,獨白的聲音在每段以「我」的相關詞彙堆疊、拼湊,從象徵著嬰兒時期的沒有安全感、搖籃、尿布,孩童時期的兒童參與、躲貓貓、起床氣,到青年時期的離開時的擁抱、想念,接著父親「他會說,該睡了」及各種要把東西收好、放好的耳提面命結尾,對比出父親在孩子豐富的成長歷程中,單純、單一的表達,有關心、有控制、有不理解、有無力。
第五段作為整段演出的戲劇高潮,從上段鏡頭的移動,銜接至一名看似捏陶者的年輕男子(應為創作者本人),透過獨白反覆說:「他一定有留下什麼」,展露出矛盾的創作動機,過程中,他不斷在針對桌上的陶土端詳、拆解、搜尋,隨意捏出鳥、狗、青蛙的形象,然後繼續拔開陶土、因為沒發現什麼而面露不滿、苦惱、沉默,最後整理土堆,把所有散亂桌面的土塊放回底盤,用力堆回。作為一名女性觀眾,從這段落看見了那個代表著兒子的「我」對父系傳承的執念,思考跨代的血緣關係如何彼此理解,找到延續的精神與思想上的共識?又或者勢必只能在個體有限的選擇中,花上大把時間、用更多的空白、沈默消化內心的千言萬語,找到「回家」的方向與意義?才能好好安頓生命裡追根溯源的想望,真正自由、獨立的放眼未來。
文末想另外一提,製作團隊從臉書宣傳、報名連結、通知信件,到演出平台訊息欄用心的操作與觀賞提醒,透過大小不一的方塊元素,排列成的幾何圖形貫穿演出團隊的文案,精準呈現網路時代具數位感的視覺風格。此外,較為可惜的是在呈現形式上,即使是特定時間的線上同步觀賞,因著此展演「預錄」的選擇,在「空間」無法同步的必然限制下,也失去現場演出「時間」同在的當下感,也仍難保部分觀眾會因為網路設備的品質,接受到雜音、逐格動作等無法「統一」的變數。
最後,因為觀眾是自由點選線上連結入場,在不用開鏡頭、麥克風的前提下,對他者來說就是個隱身於虛擬世界的不明人士,化約成參與欄中的一組名字(甚至無法確認是否為真實身份),一方面提供了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使人疏離,不須負擔用真實臉孔回應演出的責任,勢必成為製作方收集演後回饋的一大挑戰,此缺乏也能從演後訊息欄有出現「誠摯邀請您分享觀後感想」連結,卻只見觀眾快速離線,之後收到劇團電子郵件回應邀請可見一斑。無論如何,筆者期待在疫情時代裡,「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與優秀的青年創作者可保持已然展現的製作誠意與創作能量,嘗試出更多跨領域、跨媒材的展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