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Young光–南臺灣青少年戲劇營成員
時間|2021/10/3(日) 15:00
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劉悉達(駐站成員)

在青少年戲劇營隊已不少見的現今,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與青藝盟劇團合作的「Young光–南臺灣青少年戲劇營」,顯然有更強烈的企圖——除了常見的劇場表演、創作、技術培訓,活動主題聚焦於「自我探索」、「情緒覺察」,讓青少年在戲劇之外學習能受用一生的自我療育能量,面對未來的挑戰;課程師資亦包括了具有戲劇治療背景的吳怡潔,成果演出的導演則為餓極體實驗室駐團導演丁家偉。

第一梯次戲劇營學員的演出,全長三十分鐘,為學員經歷兩個週末、四天戲劇訓練後的成果發表。整體而言,此作並無明顯的情節推動,演員亦不對應特定角色,大量的話語反而是此作的重心。演出從一名女生的獨白開場,而後交由不同的演員接下「獨白」延續,藉由讓演員說出精緻、詩化的台詞,搭配時而張狂時而退縮的演員表情與音調,驚慌與疑惑等情緒不斷交織出現,雖無法明確得知「痛苦來自何處?」但實在的表達了困於某種生存狀態的不安、焦慮。

在缺乏情節故事的前提,一句一句不斷被演員說出的台詞,失去了語言溝通與互相理解的功能而顯得自溺,即便台上的演員說出諸如「我想要⋯⋯」、「我害怕⋯⋯」此類表達想望與恐懼的句子,更像是呼救與告解,「被困住了」的氣氛無所不在。然而,觀演當下的我疑惑著:果真沒有出口嗎?才進入青春期的生命真的沒有出口嗎?幸虧在演出的末段,導演安排演員逐一展現肢體,並停格在他們的舞蹈中,排列成一幅活潑的景緻,那時,才彷彿宣告自由來臨,也點亮了這個氣氛憂鬱的演出。

簡而言之,這是齣以情緒渲染作為主要戲劇張力的作品,強大的、痛苦的情緒如何從創作者、演員傳達給觀眾,本身就相當考驗演員的功力,由青澀而缺少表演經驗的青少年詮釋,觀眾其實難以讀取。然而我們事先便知道,這是一個在四天中從無到有生出的作品,就如同青藝盟盟主余浩瑋在開場時所說,青少年的戲劇往往不專業但是熱情。讓第一次接觸戲劇的青少年演出這樣具挑戰性的成果,破綻難以避免,至少在這些看似零散的劇場語言中,我似乎看見某種劇場的雛形,看到了劇場裡每個人的位置,當燈光道具有了、台詞有了、走位調度都有了,只要將他們「兜在一起」,劇場的魔法便會降臨了,然而兜在一起的一段路,所謂從「熱情」到「專業」的距離,不是條容易的路。

在演後座談中,我才得知這些聽來相當文學化的精緻台詞,部份改編自詩人宋尚緯的詩集。詩,是總和,也是擷取,是故事的濃縮也是放大,都說少年情懷總是詩,以成年的心靈回望年少的過去,「失去」與「迷惘」等字眼總會從記憶的縫隙中被看見,然而在年少的當下,我們是否如此迷惘?是否有能力意識自己正在迷惘?這樣的敘事,是否真像青少年的故事?還是更多創作者的自我?反過來問,青少年劇場是否真只能夠演出正向、活力?導演丁家偉顯然有自己的主張。

導演丁家偉在座談中向在場的父母坦承,長年來他受多種精神疾病所擾,並同時是一名同性戀者,一路走來不可謂不艱難,但他抱持著勇氣,不引以為苦。他所編排的戲劇中確實包含著他的創傷經驗,他想讓大家知道,社會中是有這麼一群人。或許,這段融入自我經歷與詩化的演出,並不這麼適合青少年,然而,我認為:更大的價值在,讓在場參與的青少年、家長,認識並理解社會中更多心靈的不同面貌。困難,並不會只發生在年輕時的哪一刻,當它來臨時,你是否已有勇氣面對?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