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台灣人的戲劇與人生:婚喪喜慶場合的傳統戲曲表演
講者|江武昌
時間|2021/09/11 14:30
地點|線上舉行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臺南文化中心九月「劇場ART報馬仔」講座,邀請資深傳統偶戲研究者江武昌進行線上分享,江武昌老師致力於台灣傳統戲曲研究與田野調查已逾二十年,其在民間演出的錄影、攝像與數位化保存尤多建樹。第二次蒞臨劇場報馬仔講座的他,此次帶來個人拍攝、蒐集的珍貴影像,輔以講題說明傳統社會中戲劇與台灣人的生活。
江武昌從籤詩開始講起,過年的時候,廟宇會抽出國運籤,求出的籤文被認為是來自神佛的旨意、指引,然而籤詩總是有模擬兩可的解讀空間,造成解籤不易,若從籤詩中取材自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的「卦頭」去理解,便能判斷籤詩的真意了。江武昌以甲子籤舉例,此籤的典故來自「黃巢試劍」,是外台戲扮仙中常見的劇碼:傳說黃巢考上狀元,因貌醜不被皇帝所用,起了造反之心,而後在藏梅寺得到仙女賞賜的寶劍,試劍時他請僧人迴避,仍誤殺了躲在樹中的法明長老,民間便有「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的說法,故若得此籤,便要自求多福了。
又傳說黃巢乃目連的第一世,殺人無數是為收回救母時放出的地獄惡鬼,而從目連救母衍生而來的戲文,是台灣民間喪葬「做功德」儀式中常見的「戲劇演出」。江武昌說,道士扮成和尚演目連,道士就是演員,和尚是他的腳色,而喪家既是觀眾,有時也像演員,整個儀式就像一齣戲劇。江武昌分享一段1990年的「雙挑經」,影片中道士說著道地而詼諧的閩南語,明明是朱壽昌辭官尋母的「孝戲」,卻充滿著爆笑、情色的編排,連喪家也不禁破涕為笑,彷彿是寄託在戲劇的療癒行動。
江武昌說,在喪葬儀式中最重要的是「功德圓滿」,所以在喪事的最後一個晚上,也是做功德的最後階段,要以魁儡戲「壓醮尾」,因魁儡戲在傳統宗教儀式中有驅邪避禍的功能,死者入土,生者須在喪葬儀式中完成「除煞」,準備迎接未來的日子,如此才是功德圓滿。江武昌補充,傳統的做功德儀式,跟後來發展於中國福建的閩南戲曲「打城戲」關係密切——人從生活裡提煉成為儀式,儀式成為表演藝術的一部份,最後又回到生活裡來,戲劇跟生活便是如此息息相關。
江武昌分享,魁儡戲因被視為隆重的「大戲」,所以老人做壽、成人娶妻、小孩做度晬,都會請魁儡戲班做「拜天公」儀式,答謝天公與神祇保佑之恩,並藉戲娛樂、酬謝神明。儀式進行時分內台與外台,道士屬於內台,演戲在外台,由戲班念戲文給道士聽,需擲筊經由神明同意才能開演。
在演說末段,江武昌播放多段個人收藏的民間戲曲演出影片,讓聽眾直接感受戲曲之美。一段當天分享的影片,出自於1990年他在廈門中山公園錄製的魁儡戲,他說明,高雄、台南的魁儡戲來自泉州系統,宜蘭的則來自漳州,然而文化的影響並非單向,台灣的歌仔戲在30、40年代曾受到廈門地區觀眾的喜好,在當地流傳了下來,所以影片中的魁儡戲在唱腔、音樂上使用歌仔戲,身段動作則是模仿京劇,相當有意思。
當天的演說,線上的聽眾藉由歷史影音檔案,認識在過去傳統社會中,人從生老病死到娶妻生子等重要過程,與戲劇的關係是如何密不可分。因社會變遷,時間與空間的限縮之下,現代諸如喪葬、拜天公等儀式皆已簡化許多,想來不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