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表演家合作社劇團
時間|2021/10/22(五) 19:00
地點|仁德運動公園

李姿儀(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今年「藝術進區」仁德場的《衝出瘋鎖線》描述了五個雜誌社的工作人員在吃尾牙時,與該餐廳老闆一起被政府隔離的喜劇故事。被困的過程中有人真情表露、有人互相猜忌、有人反省自我,在劇末封鎖解除時,原先各懷鬼胎前來赴宴的大家因把各自的心聲說出來,反而能和樂融融地好好吃一頓飯。

或許因為這齣戲想處理的議題過多,造成全劇充滿了邏輯不通的設定,甚至因為在「假新聞」一事之外又套上了真實的社會時事和政治議題,導致很多時候演員自己的表演行為會打破所謂的「背景設定」,例如:明明所有人知道也不斷提醒彼此要維持防疫距離,卻仍常以兩兩一組的方式低聲竊語關於假新聞一事和誰究竟是線人的觀察;雜誌社眾人以為的「假消息」成了「真消息」時,雖此前已因「假消息」的踢爆使政府進行了超前的部署,外界的死亡人數卻形同完全沒有防疫等等。

在劇中,雜誌社員工之一的歐哥一直強調「記者不應該寫假新聞」,後來卻也被揭露他曾經為了錢寫過關於房地產的假新聞。連自認為守規矩的歐哥都曾為自身利益破例寫假新聞,關於身為記者的道德底線應該放在哪,劇中其實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關於劇中人一直強調、也是整起事件起因的那篇「疫情假新聞」,在被懷疑和證實是「真新聞」之後,也並沒有人對此說出真假新聞的看法或對此有任何心境上的轉變,反而全員皆仍處在「假新聞」的恐懼和抗拒之中。「新聞真假」和「記者道德」兩事之間應該有什麼樣的權衡,很可惜劇中並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基準或是看法,劇情也沒有提供足夠的糾結點讓觀眾可以自行思考。

而關於此劇「真假新聞」之外另一核心主題——「政府對疫情的作為」,因劇中疾病的設定是「致死率50%」,劇中人在前半段只稍微透露了政府呼籲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後半段關於此事的想法在確定有人確診時直接跳到了要讓誰死亡的極致選擇題。此種雲霄飛車般的極端選擇劇情雖然很容易吸引人注意,但也使議題被淡化了討論的意義,無法做出更多的延伸。另外,除了如前述出現劇中人的舉動和想法常常會自相矛盾之外,這樣虎頭蛇尾的處理議題方式,更令人無法確定表演團隊是真的想認真討論(或諷刺?)這類的議題,還是流於只是借題發揮、單純蹭熱度?

筆者所知,表演家合作社原本的客群主要就是小學生,對於跟觀眾互動的技巧也十分嫻熟。但此次不知是否想同時吸引小朋友和大人的注意,除了將大背景設定成「尾牙」這個小朋友無法理解的事件,還套入了政治責任和疫情的時事,讓小朋友會有因無法理解而分神和到處亂跑的情形,實在可惜,同時也會影響同場觀眾觀演品質。再者,筆者發現,無論是前年「方式馬戲」的《晝夜環抱》或是今年表演家合作社的《衝出瘋鎖線》,都只是進到社區演出了一次,觀眾散場之後就沒有了後續。想想藝術進區已有十一年的歷史,如果可以多加考量在地人口的相關現況,包括對當地願意前往看戲的民眾組成狀態有所了解,然後在一次性的表演活動之外,能有配套的藝文推廣規劃,似乎才可能避免流於形式。

設想筆者身為台南仁德人,且「藝術進區」今年在仁德區的表演場地更距離自宅步行不到十分鐘的情況下,若非有關注藝術進區的臉書粉專,其實筆者根本不知道仁德場的表演時間和劇目為何。但因有許多在開演前一二十分鐘就帶著年齡偏小的小孩前來的觀眾,猜測主辦方應是有向幼稚園或國小推廣「藝術進區」的活動。而今年《衝出瘋鎖線》的表演雖然在規模不大的溜冰場採用了四面舞台,每個面向也提供了四到五排座位,但至始至終都沒有滿席。雖然可能部分原因是外圍原本溜冰場的觀眾席仍是開放的自由空間,民眾比起被限制出入的座席或許更願意坐在可以自由走動的位置,但此種情況下容易導致認真看戲的觀眾偏少,也無法傳達看戲時應有的禮儀觀念給一般民眾。

筆者認為,關於「藝術進區」系列活動,雖然讓藝術進到社區的立意非常好,但在已經讓當地居民知道每年會有表演進入社區供大家免費觀看的情況下,期待主辦單位要更進一步思考如何為人口結構和特色皆不同的各地區選出適合的節目,以及宣傳的手法要如何改變才會讓更多的社區民眾願意前往觀賞。若舉辦了這麼多年卻還是只停留在「讓藝術進到社區」的簡陋想法,而沒有反思如何使表演形式更好,或讓居民可以有後續延伸的互動或討論等,似乎與《衝出瘋鎖線》中政府雖已超前部署但實際卻形同虛設的防疫政策相同,都只是流於表面的形式而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