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我們都是造夢者--河床劇團的超現實美學
講者|葉素伶(河床劇團團長)
時間|2021/10/0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劉悉達(駐站成員)
2021年10月2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河床劇團團長葉素伶應邀前來臺南文化中心「劇場ART報馬仔」系列演講。說起河床團名的起源,葉素伶說河是流動,床象徵夢境,河床劇團要做的就是透過演出,讓觀眾經歷流動的夢境,葉素伶在本場講座以「我們都是造夢者」為題,分享河床劇團過往的創作軌跡,以及即將開啟的計畫,說明這樣奧妙的創作理念,要如何化為真實可見的藝術作品。
在演說的一開始,葉素伶邀請在場觀眾一起閉上眼睛,以呼吸感受身體,空氣如何經由鼻腔進入身體的各個部位,傾聽身體的呼吸與心跳聲,觀察在看不見的狀態當中,有什麼反而被感知到。這個小小的訓練,便是二十三年前,她在河床第一次演出前的後台,由導演郭文泰帶領她與另一名演員所做的暖身。她說,在希臘語中,呼吸即是靈魂,所有人相聚在同個空間中呼吸,就如同交換靈魂,劇場對河床而言便是這樣的地方,而河床要給出的贈禮,是一齣齣讓觀眾看完後能記得二十年的演出與體驗。
這場夢一般的旅途是如何開始的呢?葉團長指出,導演郭文泰深受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影響,他的畫作脫離現實,接近怪異而令人感覺荒謬,反而讓觀者能以陌生的眼光重新思考日常。所以,河床不使用邏輯化的語言敘說故事,而是運用視覺藝術的方法創造表演藝術,利用顏色、線條、尺寸、燈光、音樂以及肢體等美學面向,融合交織成如畫的流動畫面,以求突破觀眾的意識,進入到潛意識中。
以畫面來創造一幅幅流動的夢境,實際上如何表現呢?葉素伶舉例,在二十年前的《彩虹工廠》,河床即運用三噸的咖啡渣鋪滿舞台,創造超現實的時空,並讓呈顯親吻姿態的演員口中流出綠色顏料;《未來主義者的食譜》則將精緻的全餐放置在藥盒當中,探討著顏色、質感、尺寸的語言與可能。河床導演郭文泰在創作時,是以眼睛所見的線條、肢體發展及安排,所以觀眾不會有看不懂或理解錯誤的問題,重點是看見並感受畫面。
近年河床劇團的創作,有更多新媒材的實驗,在2014年的《千圈の旅》,以五個場景於不同房間的轉換,穿著紅衣或白衣的女子,打造如蒙太奇般的時空錯置效果,講述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多面人生。而曾經名列臺南藝術節演出的《當我踏上月球》,則是讓觀眾坐在高達三米的高台向下俯視,舞台設計大面的地板投影,真實的演員及物件不斷疊加之上,使觀眾在虛與實之間,更有離開地表,觀看自身與當下的視野。
完全的沉浸,以至於能「身歷其境」,讓觀眾看完後記得一輩子的作品,這是河床劇團「開房間」計畫的追求,葉素伶這麼說。《開房間計劃—人生如是》曾發生2016年的臺南巷弄中,一場演出只有一名觀眾,十分鐘的時間,觀眾會被帶上車子,與演員接觸與互動,經歷如夢的怪異夜晚。在演員與觀眾一對一,甚至能說是二十對一的演出中,觀眾是他世界中唯一的主角,只能將全部的關注放在自己全身心的感官中,與劇團共構一場場只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表演,正因如此貼近而獨特,許多觀眾看完戲後呈現震驚甚至流淚,「開房間」成為河床的經典作品,葉素伶透露,未來還將有虛擬實境的版本。
而在今年十一月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被遺忘的》,探討的是臺灣經濟奇蹟背後,在礦坑辛勞工作的礦業勞動者們。2013年,河床團員與藝術家高俊宏前往現已成為廢墟的海山煤礦踏查,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臺灣曾在1984年發生多次礦災,數百名礦工的生命隨之消逝,而在台灣全面廢止礦業後,這段往事卻不為人知。
在那之後,他們繼續在礦坑踏查、田野調查的工作中,實際瞭解礦工的勞動處境:工人們為養家活口將命賭上,為賺取高額薪資而背負著高度風險,一天又一天前往暗無天日的礦坑,肉身承受高溫以及石砂碰損的磨難,在狹小潮濕的環境中或躺或蹲採礦,卻缺少任何防護,「礦坑是最像地獄的地方」一名礦工這樣說。
這段被遺忘的礦業史,帶給郭文泰導演極大的震撼,他認為,藝術有義務說出這段往事。歷經三年的醞釀,匯集優秀劇場創作者,以及2020年大受好評的片段試演,此作於2021年11月上旬於國家戲劇院正式演出。雖是真實的歷史,在美學呈現仍維持河床一貫的超現實風格,期待讓觀眾以某種美感距離觀看歷史事件,引發不同層次的思考與關懷。勞動與犧牲的事實,不僅在過去的礦業、礦工,我們身邊的人或是自己,可能就是將被遺忘的勞動者,葉素伶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