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21/10/30(六) 14:00
地點|億載金城
朱晨瑜(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今年臺南藝術節有許多演出選擇在戶外場地進行,阿伯樂戲工場本次演出劇目《遊鯤島.戲金城》選擇將表演場域設在億載金城,並將億載金城過往的故事融入劇本之中,甚至有宋江陣、大提琴,將東方元素與西方扣合,似乎也暗示了億載金城經歷過的風風雨雨。演出內容與億載金城相當契合,然而看完此劇的我,不禁想問:究竟選擇演出此劇目的意欲為何?
演出的最一開始,悠揚的大提琴聲響起,在億載金城這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物中融入這樣西方元素雖然有點突兀,卻也昭示了臺南被眾多不同外來政權統治的過往。演繹大提琴的樂手則引領著觀眾進入億載金城,並在戲的最一開始表示:「歷史必定有不同詮釋,我們只能盡量客觀」。大提琴手的種種行為皆讓觀眾感到疏離,使用了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是類似說書人的角色,然而大提琴手卻僅在進入億載金城內部的第一場戲出現後,再次出現就到了戲的尾聲,這之中說書人的角色轉換成女演員。這樣的轉變卻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到匪夷所思,我並不太理解導演選擇在一開始選用大提琴手當說書人,卻在之後的場景改成讓女演員擔任這個角色,那為何一開始要選用大提琴手,直接讓女演員擔任說書人的角色不就好了嗎?我亦不能理解為何大提琴手要在最一開始表明「我們只能盡量客觀」,畢竟當演出的當下早已決定切入的角度,而決定切入的角度是人,是主觀的,而觀眾會來看此齣劇目,不就是已經理解它的主觀嗎?
進到了億載金城以後,導演讓一群旗舞手拿著旗子跑,旗舞手搭配著叫聲呼嘯而過,象徵著過往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與鄭成功爭奪臺澎,然而旗舞手的叫聲亦是時而大聲、時而小聲,叫聲起伏不定,缺少了打戰的高昂士氣,實屬可惜。
導演選擇用旗舞及舞蹈呈現牡丹社事件裡因遇颱風而漂流至八瑤灣的宮古島人在海上的險境,我認為相較於實際讓演員直接演繹在海上的漂泊,這樣的畫面呈現更顯詩意,然而我並不能理解為何畫面上做了這樣的處理,卻選擇讓演員用叫聲去呈現掉落在海上的聲音。
用宋江陣呈現過往練武景象是不錯的選擇,然而觀眾在較為低漥的地方抬頭觀賞演出,表演者圍繞著觀眾,這樣的視角卻會讓觀眾無法看到每個表演者,或許應該思考做出此一抉擇之必要性。
演出用了許多億載金城不同的地方,在不同地方講述不同的故事,像是最一開始的大提琴手即在億載金城門口進行演出,而旗舞則選在億載金城裡的大草地,隨著劇情的發展,悠遊在億載金城之中,有種走入歷史迴廊之感,我個人蠻喜歡這樣的安排,也更讓我認識億載金城。不過整齣戲只用了億載金城的左半邊,不確定是否為導演的刻意為之,於我而言像是呼應臺灣本島歷史發展脈絡,始終更著重發展於西半部,不過這樣的選擇也讓觀眾無法認是億載金城的右半邊,要著重於「導覽」或是「刻意安排」,也是導演、劇團需要去思索的。然較為可惜的是,這是一個以「戲劇導覽」做為賣點的演出,卻缺乏與觀眾的互動。我本期待會有更多與觀眾互動的環節,並透過戲劇提高導覽的趣味性,但整個演出看下來較缺乏與觀眾互動的部分,更像是演員引領觀眾讓觀眾體驗億載金城之美。
演出中講述了許多歷史知識,劇團與臺南藝術節皆在宣傳時告訴民眾「這齣戲會告訴你『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我抱著這樣的期待進到了億載金城,卻帶著不解離去。
隨著演員帶著我們走過億載金城的各個角落,我所聽到、看到的故事都與我曾在教科書上習得的知識相同,不過是較為有趣。像是在劇情一開始的牡丹社事件,倘若無法更加深入詮釋此一事件,我並不能理解我特地到此觀看此齣戲的理由。有可能是因劇團相較於講述單一事件,更希望能講述多個故事,讓觀眾感受到隨著演員的帶領,徜徉在歷史洪流中,那或許講述一些更少見的故事會更符合此齣戲在宣傳時期望讓觀眾看到「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或是直接告訴觀眾此齣劇目建議觀賞年齡,或許會降低觀眾的落差感。
《遊鯤島.戲金城》將宋江陣、旗舞以及大提琴融入表演當中,展現出中西合璧,暗示著臺灣的過去,這樣的呈現方式與歷史有所結合著實令人著迷。近年來,臺灣有愈來愈多選擇在非制式展演空間進行的演出,然而表演團隊及觀眾都該思考的是:這樣的選擇究竟是為了呈現怎樣的效果?又是為了得到什麼或帶給觀眾什麼?阿伯樂戲工場或許還需要再思考,口口聲聲說著能告訴觀眾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是否在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導致觀眾有這種「我到底知道了什麼」的落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