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橄欖葉劇團
時間|2021/11/21(日) 14:30
地點|駁二正港小劇場

黃琦勝(響座劇團團長)

橄欖葉劇團成立於2015年,取聖經諾亞方舟故事中象徵「希望」的橄欖葉作為團名。劇團理念以創意、創新,蒐集身邊的好故事為核心,創作「貼近民眾生活」並「引發思考」的戲劇風格作品,並且積極於南部發展戲劇教育深耕,希望成為具「藝術推廣行動力」的高雄在地劇團。《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以下簡稱本劇)為橄欖葉劇團繼《噓!安靜》、《凍土》後第三度入選高雄春天藝術節系列節目。可看出劇團已逐漸在高雄站穩腳步,並持續與不同創作者合作以在地故事為主要創作內涵。以下將就劇情與角色、整體設計氛圍以及劇團經營三個面向來作為本劇討論的切入觀點。

本劇在命名上令人直觀地聯想到皮蘭德婁於一百年前發表的後設作品《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描述一群虛構的角色闖入排練中的劇場,建構在虛構之上的虛構劇情,卻在舞台上呈現出另一種真實。而本劇劇情圍繞在四個大學理工科系同窗,畢業後多年不見,在同學會後接到匿名神秘邀約至KTV續攤,四人在曲目間交換分享彼此生活,期間麥克風不斷故障、沒電,甚至還有面熟的服務生持續亂入,直到最後因過去的芥蒂彼此爭執、互戳瘡疤——原來這群角色其實並不如彼此所想或網路上經營的那樣,身為人母的不如想像中幸福、光鮮亮麗的櫃姐其實是全職小三,情場浪子已經經歷多次婚姻,而高收入的科技新貴也早已被裁員。就在彼此揭露爭執後卻也更加坦然的接受自己接受彼此,最後擁抱和解之中落幕。

這種通過典型而有點刻板的角色以塑造與衝突的情節模式,在當代的演出架構中不能算是少見,然而,若是以「角色尋找作者」這樣的後設前提來觀看,這群「刻板的角色」在劇情上是否也影射了當代人試圖尋找或是扮演自我在社會身份上的所被框架的模樣與定位;「尋找麥克風」這個行動雖稍嫌刻意,但事實上卻也點出了人們的所言所行以及企圖形塑的自我真能由衷?甚至是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自我展現隨時都能氾濫溢出的年代,誰又能真正聽見誰的心聲?而在現行劇本中對於為何尋找、尋找什麼,這群意圖發出鳴唱的人們又為何歌唱,又拿到了麥克風就真能暢所欲言嗎?這部分在演出中僅有點到為止是略嫌可惜。

另外,本劇結合了現場歌唱而非音樂劇的呈現,演員在聲音的表現上算是相當突出的,角色塑造上相當自然也頗具說服力。因為劇情的設定就是一群朋友到場唱歌,巧妙的讓演員的「唱」與「說」在呈現上已有一定程度的區隔;但也正因如此,演員在劇情中開展的日常語彙在節奏、音調上未經更細緻琢磨,導致原先自然的口語在歌曲的鋪陳後便顯得雜亂瑣碎,在聽覺上形成強烈的落差,媽媽的台灣國語、浪子語速較快導致的糊詞甚至是搶話之間的節奏以及語言中的旋律性並未做深刻的處理與調度,導致曲畢歌落之後的語言稍嫌紊亂,觀眾在聽覺上需要再花時間才能重新適應不同的聲音結構。

在整體視覺上,舞台設計以KTV包廂作為主題,沙發、桌椅彷彿張手承接著角色的蒞臨,左右區域則有小桌椅區域可供私密戲段,色彩繽紛的光條,使得寫實的場景多了些超現實的色彩,不同區位的文字光條亮暗變化過程也使畫面呈現出不同景深的視覺效果,提供了畫面上更多的深淺層次。同時也巧妙暗示了角色之間心境與關係的變化。與舞台燈條相互呼應的燈光,除了在設計上運用豐富的顏色變化呈現出歡鬧氛圍,還相當大膽的利用舞台空間中的落差製造不同亮暗斷層,使得角色在空間中移動時產生許多身體在光線下的明暗對比。在這樣的小劇場空間中營造出屬於包廂的私密感,同時間也成功對照到角色的內在情緒流動。

現場觀演的過程中,在豐富的視覺與聽覺衝擊下,笑聲掌聲不絕於耳,隨著戲段節奏轉換也能立刻聽見觀眾席間的啜泣鼻涕,以「貼近觀眾」、「描繪生活」與「藝術推廣」這幾個劇團宗旨而言,本劇絕對是成功的。但在劇情推進過程中的選曲橫跨數十年的流行歌曲,對於歌曲背後的流行文化、當代脈絡,讓人好奇能否有更多進一步的思索;而丑角設定的服務生卻也稍嫌功能化,在劇情的推演中登場適時地轉換場上氛圍,唱跳俱佳揮灑自如亦博得現場觀眾滿場歡呼,但在歡呼與笑鬧之外,這些屬於現代人的狂歡在重低音的拍打、高音狂飆的「嗨」之後什麼姿態被遺留下來、描繪出來?一百分鐘的劇情、轉瞬即逝的笑鬧感動淚水中,能否描繪出潛藏在背後潛藏的無意識與壓迫,追求著「希望」、「幸福」的價值觀是否也成為了某種刻板壓迫著劇中人的幫凶。「我們都變得更好了嗎?」或說「我們真的有必要更好嗎?」甚至這也只是邁入中年前聊以自慰的推託之詞?這都是該劇團宗旨的最後一點「引發思考」當中尚未被觸及與深度描繪的。

最後,本文的書寫想回到橄欖葉劇團與高雄劇場的生態與經營。觀察橄欖葉劇團立案至今的系列作品由創團作《當陽光劃過》、《哈維》、《阿嬤,笑一個》、《念你如昔》、《噓!安靜》、《凍土》以至今年的《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可以看見劇團從創立初期企圖由小品創作與翻譯劇本作為主要製作方向,在近兩年的沈澱與定位後,開始朝向在地故事與劇本的創發,並且漸漸將小品戲劇發展成中小型呈現規模,以求貼近更多觀眾;身兼團長的導演張皓瑀在本製作上展現了劇團經營規劃的長遠企圖心,並以其本身擅長的敘事與畫面調度能力,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取得的良好平衡。另外,本劇上演前曾有一次在排練場的公開讀劇呈現,如同試演會一樣廣納觀眾意見,也增加口碑效應,筆者以為,在商業、聚眾的考量上,可謂是相當成功。但誠如前文所提,在這樣以貼近觀眾為目標的演出獲得好評之後,劇團後續會以什麼樣的姿態持續成長前進,更加值得持續關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