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山東野表演坊《來我的房紙遮風避雨》
時間:2022年7月3日9:00am
地點:小小山東野:親子友善空間 (花蓮市中正路372號2樓)

文/秦嘉嫄(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週日早上九點,並不是尋常的看戲時段;爬上位在花蓮市區服飾店二樓,也不是習以為常的劇場空間;打開門,看到地板上錯落的五彩玩具,更是體悟到:這真的是一個完全不屬於成人、甚至也不屬於兒童的演出。

《來我的房紙遮風避雨》是「寶寶劇場」,主要觀眾是那些還在牙牙學語、通常還無法直立行走的小小孩。而這不是山東野表演坊第一次製作寶寶劇場,2018年《咑咑主義》就以0-3歲為主要觀眾,各處巡演。此次《來我的房紙》更再壓低一歲,宣傳文字:「2歲以下最佳,2歲以上也都歡迎親子共賞。」

我以成人身分購票,獨自一人,帶著對寶寶看戲的好奇心來到現場。觀眾主要由三個家庭組成:兩歲左右的雙胞胎與父母、5歲左右的女孩與媽媽、5歲與7歲的兒女與媽媽。觀眾人數大大小小加起來約10人左右,非常親密地氛圍,尤其導演曾恕涵5歲的兒子熟練地穿梭其間,讓坐在地板上的大家,在正式演出前已玩成一片。

究竟要怎麼排一齣「戲」給2歲的小小孩?當然不可能用語言說故事、也不可能是要寶寶留下難忘的記憶。我猜想應該就是一連串貌似無意義的、頂多有節奏韻律的肢體伸展、而且可能會以引誘寶寶互動為主。

隨著玩具一一被收起,演出正式開始,卻發現表演者沒有設計要觀眾互動,觀眾們基本上就是從頭到尾坐在原地。導演曾恕涵大致將二樓空間切成兩半,讓觀眾坐一側,兩位表演者穿梭在以紙為幕的另一側。非常不同於原先猜想,大膽且特殊。

只是,當兩位表演者從紙幕中探頭竄出,坐在地上第一排的雙胞胎其中一位女孩兒立刻嚇哭,在表演者不斷地隱沒又冒出中,媽媽怎麼拍拍也無用,只得起身離開。於是她們反而成為此演出起伏所在:大家都在暗暗關心要如何安撫以及如何回到房間中。

但兩位表演者未受影響,持續拉下紙張、蓋上紙張、輕撕紙張,在現場樂手的音樂中,彼此互逗。

另一側的雙胞胎及其爸媽則遠遠安靜地望著,直至演出結束。

演出結束,整個二樓開放,樂器及玩具放回地板,再加上表演者以及四處的紙卷,所有小孩再度玩成一片,滿頭大汗。

走下二樓,此時也才十點,週日早上的花蓮,店家才剛剛開門。

對我而言如此特殊的演出,寶寶們會記得嗎?其實《來我的房紙遮風避雨》與一些國外的寶寶劇場製作,有著完全類似的設計:大小觀眾以坐在地板為主、不超過20分鐘的正式演出,前後是彼此熟悉的道具互動等。

但此次參與經驗更讓我思考的,並非寶寶的反應,而是家長。的確,這應該是全心為寶寶設計的戲,但現場家長也都在,若僅考慮2歲或3歲的小寶寶,那麼就明顯忽略大部分觀眾。甚至,嚴格說來,臺灣目前相關的寶寶作品,幾乎都是創作者自己有了小孩後,才開始參與或嘗試寶寶劇場。「寶寶劇場」終究是成人的心願。 尤其比起已發展多元的兒童劇場,寶寶劇場根本無法以故事情節、角色轉折來闡述劇場功能,那麼如何創作一齣戲呢?也許親密的質感、觸覺、氣味、彼此玩耍是寶寶劇場可以更細緻發展的,或許也因此拓展了當代劇場的嘗試及邊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