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從小說寫到劇評──我是這樣成為劇評人的 / 講者|蘇恆毅
講座|關於評論的二三事            / 講者|黃馨儀
時間|2022/07/17 14:00~16: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會議室

講座紀錄:陳姿綉

2022年7月17日下午兩點,「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正式開鑼。工作坊第一階段的「評論入門講座:我如何成為一個評論人?」邀請到了國藝會2022表演藝術專案評論人蘇恆毅與身兼應用劇場工作者的評論人黃馨儀。蘇恆毅分享從文學領域的書寫,跨足進入戲曲評論的經歷,黃馨儀分享劇評書寫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兩人在評論上不同的發展歷程,為有志於戲劇評論的學員,在劇評撰寫與精進上,提供不同面向的參與路徑。

★之一:從小說寫到劇評──我是這樣成為劇評人的

講座一開始,蘇恆毅首先登場。

他先簡單介紹自己的背景提到自己從學士到博士的學習,身上掛著的一直是「中文系所」的學生身份,戲劇、戲曲之於他,除了小時跟著長輩看歌仔戲外,就是中文系的課程「曲選」與「當代戲曲專題」接觸過。他還記得,大學時第一次進劇場看的戲,就是廖瓊枝老師主演的《陶侃賢母》,後來系上為了公演,他還寫過兩次老戲新編的劇本。至於從看戲到寫劇評,完全是意外的插曲。

2017年還在讀研究所的蘇恆毅,因為老師王瓊玲編寫了《齊大非偶》,在老師的推薦下,他進了劇場看戲,並且完成了人生第一篇劇評──〈以史為鑑的對照與對話《齊大非偶》〉,接著他投稿至「表演藝術評論臺」,「表演藝術評論臺」接受並刊登,這帶給他莫大的鼓勵,於是他開始投入劇評的寫作。然而這篇劇評的完成,其實是得力於他長期以來在中文系所接受的「文本分析」訓練,文本分析做為中文系學生的學習日常,在書寫上蘇恆毅並未覺得分析劇本很難,然而他也坦言,當時的他也只能做劇本分析。戲劇作為表演藝術,劇本只是其中一個要素,導演手法、演員表現、服裝、音效、燈光……都可以是關注的焦點,若劇評只寫劇本分析,侷限太大,未免過於可惜,更何況傳統戲曲重視「四功五法」,演員的「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都可以看出一個演員的功底,如果不能在這些著眼點分析與說明,便是還未躋身進入藝術殿堂。

於是為了一窺堂奧,為了讓自己的戲曲劇評再進化,蘇恆毅走上了戲曲的學習之路。他自嘲說自己一開始是打著「看熱鬧」而去,如果能進劇場看,就找機會進現場看,此外也不挑選劇種,只要是「新編戲」就想辦法大量觀看,而不能進現場看的,就想辦法找DVD看。因為看的數量夠多,漸漸的看出些差異,也看出了興趣,於是他開始關注傳統老戲,並多看老戲,並在老戲、新戲間,試著比較出二者差異,當老戲看多了,就能自然而然發現一些表演重點,而這些重點,自然而然就是行家所瞧的門道。

他舉自己看老戲的啟蒙作品,即李寶春的《新老戲》為例,其中的一個劇目──《玉堂春》,扮演蘇三的旦角,在〈起解〉劇情一開始,「蘇三離了洪洞縣……」的唱詞出現,便讓人感受到聲音的婉轉動人,情緒的層層堆疊,而蘇三一舉手一投足間的韻味,眼眸回顧時神彩流溢,更可看扮演者「四功五法」的功底紮實,這就是傳統戲曲所該看到的精華。

蘇恆毅說自己看了這些老戲很有感,尤其有許多老戲演出,除了服務老戲迷外,主要是藉著演出而傳承給學生,讓學戲曲的學生能夠了解老本子怎麼唱與演。此外他強調,在看傳統戲曲時,觀眾應該和演員一樣,需要用身體去全面接觸和感受,他認為這些體驗,不是只讀戲曲相關資料就可以懂的,只有藉由體驗建立感知,然後才有機會培養個人的美感與品味,而美感與品味則決定評論的方向與內容。除了演員的表現,蘇恆毅也關注到作品對於劇團的意義,演出的劇本與內容,即是一個劇團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當劇評人注意到劇團的演出目的,在評論時就可以從演出內容去檢驗演出成效與目的是否達成。

在看「新編戲」和「老戲」的選擇上,蘇恆毅提供了一些資訊,他說臺灣的「新編戲」品質皆有保證,想看的話,只要上售票系統購買,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劇碼,時間一到就進場看戲。除了個人興趣外,「台灣戲曲藝術節」的大劇場演出,「戲曲夢工廠」的小劇場演出,抑或是實驗性很大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這麼多元的演出,都是很值得觀賞的表演。至於「老戲」,有承功、戲曲學院的校內演出,國光劇團的小舞臺演出,以及臺北新劇團的新老戲都有很棒的展演以供選擇。而網路資源上,Youtube的酷雲劇場,或Bilibili的央視京劇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關於劇評,蘇恆毅提到他看戲時會同時寫筆記,有學員好奇劇場的環境如何讓觀眾一邊看戲,一邊寫筆記,他回應說,他會依現場環境調整,一般來說,他的記錄只寫重點,例如某演員武戲打得好,他就直接記「○○○打得好」,方便提醒自己在寫作時有素材能提供思考,筆記的記錄,基本上就是劇評人的素材,在整理素材時,他會思考書寫時切入的角度,然後再鋪排成文。不過,蘇恆毅不屬於「快手」,在文章成形前,他需要冷靜與沉澱的時間才有辦法完成文章。他也強調,寫得快或寫得慢,基上得依每個人的性格調整,不一定他的寫法就適合每個人。

最後,蘇恆毅在說明寫劇評的方法前,他提出了「評論」與「心得」的差異。「心得」是比較強調「個人」在看到作品後的「情感反應」,描述的是個人感受與感受的成因,而不分析作品的優劣得失、演出意義、和觀眾或世界對話等意義。「評論」就詞義上理解,包含「評價」、「評斷」與「論述」,是「個人」引起看到作品的「情感反應」後,試著去分析這個作品為何會留給自己有這樣的感受,作品的意義、並給予評斷與評價。一開始可以先寫心得,然後再慢慢修改,歸納出重點並找出差異性。他提到自己的劇評因為一開始因受研究論文的影響,表達上比較傾向學術性,後來才慢慢的調整成給大眾閱讀的模式。對他來說,每看一個演出,都是一次的學習,在書寫評論上,心態很重要,不只對自己,也是對作品的尊重,而看戲還能幫助他創作,只要一直思考與書寫,這些看戲的經驗終將成為寫作者知識的寶庫。

對於書寫評論有困難者,蘇恆毅建議可以參考戶田山和久著的《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以及古賀史健的著作《取材.執筆.推敲》,並鼓勵學員多多練習。兩本書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幫助寫作者。

★之二:關於評論的二三事

講座後半場,接著登場的是黃馨儀。

一開始,黃馨儀提了一個問題讓學員思考,即「評論有一定的形式嗎?」她的想法是,因為評論人的樣態不同,關注點不同,所以產出的評論勢必也會不同。她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說明雖然在臺灣她讀的是中文系,但後來去德國讀戲劇教育碩士,回國後多從事應用劇場。在學習的過程中,她崇尚波瓦(Augusto Boal)的「被壓迫者劇場」理論,將劇場視為「革命的預演」,因此她在劇場所關注的是權力與壓迫的議題。此外,她也關注觀演關係,以及空間與演出,因此當她書寫劇評時,自然便會聚焦於自己關心的議題與觀點上。

活潑的黃馨儀喜歡和人互動,於是在講座之中,她試圖以幾個提問與學員交流與討論,例如她提出「為什麼想開始寫評論?」在場的學員,有人提到自己專職做戲,他認為評論有時可以幫助他檢核創作的狀態,因此他很想了解如何評論。另外也有學員正在讀研究所,然後又喜歡看戲,他認為看完戲後,記錄所觀所得能訓練自己論述的能力,因此想投入評論的寫作。另外還有學員將劇評視為自我整理的一個過程,以釐清自已的想法路徑。對黃馨儀來說,她既具有製作人、表演者、帶領者及評論者的身份,開始寫劇評,其實就是在整理自己的經歷與想法,並製造對話的空間。

既然劇評與戲劇有關,只有理解戲劇,才能寫好劇評。講座中她提到「戲劇是什麼?」戲劇是讓沒有看過的觀眾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評論即是站在觀眾的立場,從不知道什麼,變成知道了什麼。黃馨儀引用了羅馬尼亞評論人Octavian Saiu的說法,提出了3E,即「Expectation」(期待)、「Experience」(經歷)、「Expression」(表達)。意思是指每個觀眾在看戲前是有所期待的,且每個人的期待不同,而這期待就是評論的書寫框架。接著在觀戲的經歷中,觀眾不斷蒐集當下表演的一切訊息,並且藉這些訊息連結到某些記憶、感受或想法,這種連結就是試圖了解表象的背後在談什麼。最後,就是表達,而表達也是評論的第一步,將前面的「期待」與「經歷」梳理清楚,將個人的觀點表現出來。

而說到表達與觀點,黃馨儀就「評論」與「心得」提出自己的見解。她認為「評論」需要帶有「問題意識」,而「心得」則多在陳述或說明個人的感覺。同時,她也補充了國際劇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簡稱IATC)所提的劇評人職業準則(Code of Practice)草案,內容有11點,說明如下(中文版文字採用耿一偉的翻譯):

1.劇評人應該尊重在藝術上與知性上的表現自由,要體認到他們自己也還在探索劇場藝術的可能性。

2.劇評人的行為,應該在把劇場藝術的整體利益擺第一位的基礎上進行。

3.劇評人應該體認到,他們自己的想像經驗與知識經常是有限的,而且對新的想法、形式與實踐都應保持歡迎的態度。

4.劇評人應該真實地表達他們的意見,但同時也要對藝術家的個人尊嚴給予尊重。

5.劇評人應該要盡量開放,而且(適當地)顯露他們自己的預設立場──不論是藝術上或個人上──也是構成他們評論的一部分。

6.劇評人應該將刺激公眾討論,作為他們評論發表的目標之一。

7.劇評人在看演出時,應該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整場演出的注意力都要保持集中。

8.劇評人在形容、分析與評價演出時,應該儘量精確與重視細節,並用具體的觀察例子來支撐他們的論斷。

9.劇評人應該盡最大努力去避免任何外在壓力或控制,包括個人偏好與任何財物上的誘惑。

10.劇評人應盡最大努力去避免那些有可能被認為個人有涉入,或是在他處擔任該演出的評審,以至於牽涉到利益衝突,無法作出客觀評論的演出。

11.劇評人不應該做任何有破壞他們專業性、個人獨立性或劇場藝術整體性的事。

黃馨儀就其中幾點特別強調,像是劇評人的行為是以「劇場藝術的整體利益」做為考量而行動,不應該做出有損個人專業與劇場藝術的整體利益的事。此外,劇評人要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同時得尊重創作者的的尊嚴。評論還需顯露自己的預設立場,重點在引發公眾的討論。

做為評論者,「真實」的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而「真實」卻往往與對自我的認識有關,如同吳思鋒曾提到的「自己的反身思考」。再者,黃馨儀認為,評論是看見,也是回饋,但回饋並不一定要給建議。她引用羅馬尼亞評論人Alina Epîngeac說:「創作者是作品的第一個讀者,評論的觀點是作品完成的最後一個階段。」所以,如果可以,評論最好不要給建議,如果評論者強烈的想傳達建議,則需從本質上思考,「為什麼要給建議」。理想的評論狀態並不是在「否定」,而是給出一個空間,創造彼此的溝通管道。她以自己做應用劇場為例,創作者想做的和觀看者所得到的是否一致,有時透過評論,可以得到一些答案,而這些答案或許在預料之內,但有些答案卻在預料之外,甚至有些答案超乎預期,但不管如何,評論確實給出了回饋。

最後關於評論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在場學員最想知道的方法,就是「怎麼建立評論的觀點?」黃馨儀以自己做社區劇場時所思考的問題舉例,她提出了如下的說明:

觀看──評論──實踐

▼「民眾在哪裡?」→如何真正觸及對象             【目標對象】

▲是藝術家要的還是民眾要的?→主體是誰?         【創作關係】

        ▼藝術的生活性、親民與深度               【創作目的】

        ▲非典型空間、參與互動式演出→目的是什麼?

  ▼美學與政治意識                               【表現手法】

▲創作的累積與時間性(演一次/很多次?)       【發展階段】

         ▼劇場做為提問與想像實驗場域

         ▲後續組織工作

以上提問的背後用意,可以做為評論書寫時,提點自己思考的重點。

最後,黃馨儀分享了「我們為什麼需要劇評?」的看法,她認為理由是: 1.紀錄不可捕捉劇場的一種方式、2.建立討論與論述空間、3.看完演出的立即對話與共鳴需求、4.買不到票的人的接近管道。所以劇評最終是希望讓演出更有厚度。接著,她還引用了克羅農(William Cronon)的看法,說明我們為什麼要繼續寫評論:「我們提出的問題,必定向我們顯示了通往小鎮之外的道路──這個孤寂地方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的關連──我們唯有行經這些道路,才能將這個幽靈社區與創造它的環境重新連結起來。」所以劇評能給予創作者和觀看者交流與連結的機會。

講座結束前黃馨儀鼓勵學員,記得「多方觀察,保持好奇心,建立自己的領域」,然後在書寫中前進,讓文字留下軌跡,帶來討論的可能。重點是,她說:「有寫才有可能,寫了才能留存,不論如何,先寫就對了!」

★之三:講師學員問與答

因為講座內容豐富,現場學員與兩位講師其實有許多的提問及回響,在場的Q&A,內容重點整理如下:

Q1請問蘇恆毅老師,劇評需要說明劇情嗎?書寫劇評需要理論佐證嗎?劇評的內容應該抓一個論點,還是需要好幾個?

A劇情的說明在劇評裡是需要的,但寫法可以依寫作者的風格調整。理論的引進對於書寫有幫助,但不一定完全需要。我前期寫作受研究所影響,會引用一些性別研究的論述,但後者著重在表演作品本身,就比較不常引用理論。劇評的內容論點不用太多,以表藝平臺的主編要求為例,現在劇評書寫前,先列出小標題,有幾個小標,就會有幾個論點或訴求,這樣對自己要寫的內容比較明確清楚。

Q2請問蘇老師,你寫戲曲、戲劇的劇評,內容上有評判的差別嗎?

A劇評應該依戲劇的特質去寫,舉例來說,新編戲與老戲觀察的重點不太相同,老戲因為劇本固定,反而我會多注意演員的表現。新編戲可就劇情或人物來分析。所以不論是戲曲還是戲劇,還是要回到它的本質去評判較好。

Q3蘇老師,請問你看戲及寫劇評如何影響創作?

A我看戲時很單純,本來並沒想到對創作有何影響或啟發,但在「臺灣戲曲藝術節」看到《崔氏》這齣劇時,我突然很有感,特別是它的「語言」、「表現手法」等,也因為這些有感對我有產生一些啟發,於是後來反而成為我的創作的養份。

Q4請問黃馨儀老師,關於你PPT「觀看──評論──實踐」這一張的內容,為什麼所用的三角形符號「▼▲」有所不同?

A使用「▼▲」不同符號,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各點的說法彼此是交互影響的狀態,也是個人思考時內心的拉鋸,例如我在乎觀演關係,所以我的觀點也會著眼於關係,而關係常常有所位移,因此才使用了不同符號。

Q5(蘇恆毅問)黃馨儀老師有遇過寫不出來評論的低潮狀況嗎?怎麼克服?

A 滿常有寫不出來的情況,因為書寫時常會質疑自己,覺得評論圈一直有人寫,也不缺我寫,為什麼我還要一直逼自己看戲並書寫。最後,我說服自己的是,別人寫的畢竟不是我的意見,所以我就是不能停止書寫,得持續重複創作以及評論。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其他方法,就是一直做,只有這樣才算能克服寫不出來的困擾。(楊美英補充:寫評論是孤獨而漫長的道路!所以人自我的懷疑與拉扯都是很常見的狀態。)

Q6請教黃馨儀老師,關於評論中提出的問題,您自己是有解答的嗎?

A評論中的提問有80%,寫作者自己是沒有答案的,有時只是為了自己做個提問的記錄,以及將問題拋出引發大家討論。

Q7請問今天兩位講師,因為你們的評論方式不太相同,所以寫評論時,需要不同的方式或觀點嗎?

A(蘇恆毅)我對於每個不同的作品,本來就採取不同的回應方式。

 (黃馨儀)我會依演出的目的、手法等來評點,方法與觀點自然有差異。

Q8請問兩位講師,有寫過評論卻被批評為過度解讀的狀況嗎?

A(蘇恆毅)沒有,評論就是只要想表達的,將它表達出來就可以,畢竟評論就是代表書寫者的解讀。

 (黃馨儀)站在創作者的立場,我不會主動提出過度解讀的看法,因為觀看和被觀看之間,本來就存在一些模糊的解讀地帶。反而有時看他人的評論,超出自己預想之外,甚至是自己也沒想到的點,這都會是有趣的收穫。 (楊美英)補充說明,評論者有其需要面對的困難,大量的觀看與真正書寫評論產出之間常常是不成比例的;書寫時既要謹慎又要大膽,諸多拿捏的尺度、評論基本倫理,需要一直自我檢視。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