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我如何成為一個舞蹈評論人 / 講者|簡麟懿
講座|評論的自我養成      / 講者|梁家綺
時間|2022/07/23 14:00~16: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會議室

講座紀錄:許映琪

  由「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所主辦的「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第一階段「評論入門講座:我如何成為一個評論人?」來到了第二場,於2022年7月23日(六)14:30~16:30在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會議室舉行。這一場次請到了兩位專案評論人──主職舞蹈工作者、斜槓舞蹈評論人的簡麟懿,以及長期關注特定場域與社區劇場演出的梁家綺──來擔任講者。

  簡麟懿以「我如何成為一個舞蹈評論人」為題,與大家分享每一個生活經驗都將成為寫評的養份,而也正是由這些生活經驗所形塑出的獨特的自己,能為評論開展獨特的眼界。梁家綺則以「評論自我養成」為題,與大家分享評論始於對自身評價背後的價值體系和美學系統的意識,進而也需要掌握評論的語言與作品的脈絡,並強調當代的評論人會需要「掘一口深井」,最後也分享自身「練功」的方法。兩位講者的分享引發了現場學員熱列的提問與迴響,為這一場次的工作坊畫下圓滿句點。

★之一:我如何成為一個舞蹈評論人

  簡麟懿首先如此破題──自己從一個舞蹈科班生,到成為職業舞者,再到成為舞評人,這一路走來,各式各樣的接觸舞蹈的回憶,包括他的自身經驗、曾經所見以及過去生活的一切,其實都成為了他寫評的養份。

  接下來,簡麟懿依序就「如何觀看舞蹈」、「什麼是舞評」以及「舞評人如何自我養成」等幾個主題,層層遞進地與大家分享他對舞評書寫的經驗、思考與觀點。

  簡麟懿提出,舞蹈裡存在著一個永遠的大哉問──舞蹈是什麼?或者說,眼前所見的是什麼?他與現場學員進行互動,請有看過現代舞的人舉手,接著再請這些人當中,看現代舞看得比劇場多的人繼續把手舉著。透過這樣的互動,簡麟懿引導大家看見現代舞的觀看確實是存在著一定的門檻。

  簡麟懿接著與大家分享幾條觀看舞蹈的路徑,這些路徑分別位於從內在到外在的光譜上的不同位置。

  第一,舞蹈是以「身體」來定義的,也就是指身體表現和身體語言。在這樣的身體表現與身體語言中,其實包含了符號、線條、情感和隱喻。而觀看舞蹈其實就是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去直接針對前述種種進行觀察。比方說,當舞者以手指向蝴蝶,此時蝴蝶代表了什麼,就是一種符號,而對這個符號的不同詮釋,就會帶出對這個舞蹈動作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隱喻。

  第二,觀看舞蹈也可以是觀看某一個自己特別認識的編舞家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表現。可以去問自己,為什麼同一個編舞家的作品,有時候自己會看到睡著,有時候卻會看到站起來鼓掌?同樣是雲門舞集的作品,有像《薪傳》那樣充滿力道的,也有像《草》系列和《太極》那樣比較玄學和抽象的。

  第三,「編排」也是觀看舞蹈的一個重要的觀察點。簡單來說,編排就是一個編舞家如何去排這支舞,是獨舞還是群舞?是三角形還是正方形?燈光又如何?編排也可能是運用沒看過的元素,進行無中生有的創造,比如說「千手觀音」的呈現手法第一次出現時,就會帶給人一種驚喜感。自己所能看見的編排就是自己對舞蹈的已知,而這個已知的範圍也會隨著觀看舞蹈的經驗增加而逐漸累積。

  簡麟懿進一步對於什麼是評論,向大家闡述自身的觀點。

  他首先使用一個比喻來向大家說明評論可以如何開始。假如有一個舞蹈工作者走進了美術館,面對並非其自身專業的美術,他無法快速地理解,這個舞蹈工作者要如何閱讀「完」美術館中的每一幅畫?簡麟懿提出這個舞蹈工作者可以問自己的問題:為什麼在觀看的過程中,有時候自己只是走馬看花,有時候自己卻會陷入深淵?對於這些畫作,自己已知的歷史是什麼,眾人的闡述又是什麼?自己為什麼會在這個美術館裡,這件事又是否有意義?我下次還要不要再來?

  其次,簡麟懿向大家分享自身的評論觀。他認為,自身作為一個舞蹈工作者,是他自身生命經驗的總合讓他成為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人,而他的評論就是要把他自己這個獨特的人所看見的不同之處介紹給眾人,並且這個不同之處,可能是別人也看見卻沒說出來的,也可能是連創作者自己也沒看見的。

  最後,簡麟懿如此看待評論觀點的累積。他認為寫評必須了解「無用之用的重要」。這個「無用之用」,既是關於舞蹈這項看似無用的存在,其與生活的關聯可能是什麼?也是關於高中時寫的週記和工作後寫的評論,其力量各自在哪裡?高中週記雖看似無用,卻也是其中的累積使他走到了現在這裡,並與大家相遇。

  簡麟懿接著再繼續與大家分享他如何動筆寫一篇評論,在其中他指出了文字的經營、對閱讀的迷思以及評論的力量所在等幾個面向。

  簡麟懿又使用了另一個比喻來向大家說明如何實際動筆寫評。他問大家,會如何寫一篇美食評論呢?你會如何介紹一碗魯肉飯?你會如何說明北部粽與南部粽的區別?你有沒有可能把千層蛋糕一層一層地吃?前述的符號、線條、情感、隱喻,甚至再加上舞者,就是千層蛋糕的每一層。

  簡麟懿接著指出,寫評時的文字是需要費心經營與不斷洗湅的。對他而言,寫評時,文字就是他的舞者,文字和舞蹈一樣,都需要有節奏感和呼吸感。在同一個段落中,應避免使用重覆的措詞。文字需有起承轉合,也可以採用ABA首尾呼應的結構。不要寫流水帳,文字要有高潮迭起,讀起來才會是活的。這些都是可以去留心的面向。

  簡麟懿接著也打破大家對於「閱讀」的迷思。對寫評而言,汲取他人的生命經驗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書籍的確是他人經過咀嚼之後的生命經驗,確有其重要性。然而大量閱讀卻也並非寫評的唯一途徑,畢竟書籍是一種針對已知進行編輯之後的灌輸,對他而言與真實世界中的狀況未必都能吻合。簡麟懿更喜歡親身參與在排練場中,與他人進行有機的對談,透過善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作為擴展自身想法與詞彙的另一條路徑。他認為這樣比較能提出無中生有的創見,而不只是把已知拿來編排。

  簡麟懿認為,評論是有力量的。他透過評論記錄下自己作為一個舞蹈工作者遇到困境、看見問題以及享受其中的時刻,花時間將所看見的喜悅感與節奏感表達出來。他認為文字、創作者以及評論人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要眾志成城才能達致無限,作品是需要被觀看的。他也勉勵大家,寫評時不要怕不完美,隨著觀看與書寫的累積,就會慢慢開展自身的視野──我的觀點是什麼?我能賦予創作者、表演者和觀眾什麼力量?我如何替看不懂的觀眾提出問題,進而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簡麟懿以「感同身受,享受其中」作為整場分享的總結。評論是有力量的,因此評論人必須對創作者抱持一種感同身受的態度,才不會對創作者妄加批判。認真的創作者為了創作是會做非常多功課的,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評論人,也必須要與創作者做至少等量的功課。簡麟懿期待自己能透過評論,回應表演藝術創作在收入和受眾上的限制,將舞蹈轉化為文字力量。他看見了舞蹈或知識領域中的空缺,就用自身的評論書寫來補充。

★之二:評論自我養成

  梁家綺的開場非常活潑,她在第一張投影片上,放了兩男兩女共四位韓星的照片,詢問大家:誰是你的天菜?她引導大家發現,評論或評價其實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而評論就是在「帥不帥、正不正」之餘,再進一步去問「帥在哪裡?正在哪裡」。她指出每一個評價的背後,都必然存在著一套標準,而這套標準則是來自於每個人自身各異的美學系統。評論是要對這樣的價值體系和美學系統有所意識並進而加以處理的,並不能只是訴諸情感。

  接著梁家綺引用蔣伯欣〈淺析藝術評論:從文化脈絡談理論與案例〉來為評論的內涵做更全面也更明確的界定。首先,評論應包含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與「評價」。其次,評論的方向可以是針對藝術作品的內部研究或外部研究,前者是聚焦討論作品本身,後者則進一步將作品置放於更大的脈絡中,可能是作品所置身的展覽或社會機制。接著,評論的內涵包括了藝術史觀、批評意識與論述策略。最後,評論的要件有:文筆流暢、大量閱讀、鑑賞原作和溝通互動。梁家綺補充說明,評論人是可以去和創作者進行溝通互動的,由此可以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但評論人不一定要認同,仍然可以對創作者有自己的提問。

  梁家綺也引用泰瑞.伊格頓《理論之外》中的一個段落,進一步說明評論如何可能成立:「ž 如果我們手邊沒有某種評論語言,我們會連該探討些什麼都不清楚,如同我們如果沒有可以指出自己內心的詞彙,我們會連自省都做不到。如果不從任何特定的角度來切入作品,我們將會什麼都看不到;結果便不知所措,就像來自半人馬星座a星的訪客在觀看《辛普森家庭》時一樣。」從看完演出後有強烈感覺,到能落入文字成為評論,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唯有當可以去分析自身感受背後的源由時,才可能成為評論。她舉例自己被《莫島新樂園》觸發了強烈的感受,然而她卻缺乏能夠分析這個感受的評論語言,因此無法寫出針對該作品的評論。

  梁家綺繼續引用另一個段落:「在最好的情況下,評論概念可以標舉出作品的某些特色,進而使得我們能夠把作品置放在一個有意義的脈絡裡。不同的概念將會揭露不同的特點。因此,就這一點而言,理論家是多元論的:並沒有任何一組特定概念可以向我們揭露作品的全部意義。」她指出當觀看具備了特定的角度,始走向評論,而這個觀看的角度也要能掌握作品的要件。她曾經看過許仁豪將「新營一二三」系列放入社區劇場的脈絡中討論,而她自己則不會將該系列放入社區劇場的脈絡中討論。除了具備觀點與掌握作品之外,她也認為也需要具備調度文字的功力,才能夠準確地將所思所感傳達出去。

  對梁家綺而言,「我為什麼要寫評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她而言,之所以會想要寫評論,首先是遇到了真的很感謝的作品。接著是如果這個作品傷害了某些人的話,她也會覺得必須寫評論來回應。

  對於評論觀點的養成,梁家綺認為,當代的評論人必須要能「掘一口深井」。在當代要成為全才已經變得幾近不可能,因此具備特定的專精領域才是更為重要的。在持續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內心自然會回應自己對什麼感興趣。然後就必須要對這個範疇累積更深更廣的理解,如此才能對這些內涵在自己內心的意義更有把握,接著要進一步將之化為文字表達出來。然而,專精不等於封閉,她舉例說明,雖然自己關注特定場域的演出,但不代表她就不進劇場看戲,找到可以參照的座標也仍是重要的。每個人最終都會找到自己累積看戲經驗的方法與時間表,所以也不用太心急。

  接著,梁家綺繼續分享,對於在演出的前、中、後所能為評論進行的準備,自身的經驗與思考。

  首先,在演出前到底要不要做功課?有時候做功課會讓先入為主的思考阻斷了對作品直接的感官接收。但做了功課的確可以讓自己在進入劇場後快速就能掌握到可以寫什麼。不過做功課也未必每一次都有效,她反而更推薦大家透過廣泛閱讀演出來建立自身經驗的資料庫。可以在每次看戲時,都去問:這個作品有無突破?和其他作品又有何不同?

  其次,在演出中到底要不要做筆記?梁家綺認為邊看演出邊寫筆記會讓自己變得非常不放鬆,而且做筆記其實是在進行分析,也會對感官經驗造成影響。反而如果能把全身的感官都打得很開,身體接收到了自然就會產生反應。但對於語言很多的作品,如果不留下筆記的話,也可能讓分析變得無憑無據。對此有些評論人的做法是會將同一部作品看一次以上,但這樣做是非常消耗金錢和時間的。

  最後,演出後要不要查資料?梁家綺自己通常是會在演出後查資料的。她也指出,當自己看不懂某一部作品,可能是代表自己尚無法分析它、無法梳理自己的困惑。評論寫久了有時候會養成一看到作品就開始進行拆解的慣性,但有時候其實也很需要回歸到單純作為一名觀眾,全然地打開感官,才能真正掌握觀看作品的鑰匙。

  梁家綺也分享自身自我養成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想要精進自身評論,方法無他,就是必須多看、多想、多寫。讓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來帶領自己去練習。

  首先,劇評畢竟是以文字作為媒介的,其媒介性質不同於網路頻道評論,往往會需要在句子、段落與結構上煞費苦心地琢磨,因此基本的文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也必須要廣泛閱讀。必須涉獵基本的劇場理論,如戲劇史、戲劇文本或場面調度等,要在其中去接觸專業詞彙,並理解它們被發展出來的背後脈絡。於此同時,也要能具備跨域的理解,要能在作品的周圍畫圈圈,找到其立足點。由此也就衍生出了對社會學、哲學、倫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其他學門的需求

  再者,梁家綺自身也累積了非常多參與工作坊的經驗。其實坐在觀眾席用看的,跟進入工作坊用身體去感受,往往會得出相當不同的想法。在工作坊當中,也得以近身觀察藝術家創作時的態度。參與工作坊是強迫性地讓自己的身體處在不同的時空之下,會讓人理解這門藝術的邏輯是如何展現的,進而找到閱讀的方法。她自己就是在親身學習南管後,才真的能理解南管的邏輯,以及其中「一柱香」的時間觀。

  最後,梁家綺如此總結:在經歷了前述種種後,其實到了真的動筆寫評時,還是會回歸到自身的「感受」,以及「寫作」這件事上。評論有沒有可能寫得像散文一樣好看?如何在500字、1200字、1800字等不同的字數規格下,將所欲表達的好好說清楚?她建議大家可以透過針對同一場演出使用不同的字數規格來練習寫評,是很有效的練習。

★講師與學員互動問與答

  現場學員的提問非常踴躍,於此無法詳實記錄,僅能將所有提問歸納出「評論是否需要理論」、「評論的受眾是誰」以及「如何處理誤讀的焦慮」等三大方向,恐遺珠之憾在所難免。

  評論是否需要理論?梁家綺認為,寫評時不用開宗明義告訴大家自己要用什麼理論,但理論確實能有效提供一個討論的框架。這個框架其實也就是自身抱持特定評價的背後的價值體系與美學系統,其實可以用比較接地的方式去使用理論。簡麟懿認為,理論之於寫評,的確是需要的起跑點與立足點。用情感來寫評可以很柔軟,但未必能有立足點。然而如果將理論用得太數字化或概念化,也會讓評論的受眾變小。如何在有限的字數內,能夠兼容情感,又要有理論,又要受眾廣,寫評時在磨的其實就是這件事。

  評論的受眾是誰?梁家綺指出,表演藝術評論的受眾本來就很小,大概就是創作者、觀眾和藝文愛好者,而作品所關注的特定對象又可能不是普通人所會關注的。自己經常思考,評論到底要怎樣寫才會有更多人願意讀?但如果評論的文體朝向散文化發展的話,還要發表在評論的平台上嗎?評論就是一個篩選與重組的過程,總是令她煞費苦心。簡麟懿則補充,目前台灣評論發表的網路平台中,是台新藝論紛紛比較能接受寫作者的個人風格,台新藝論紛紛會提供欄位給提名觀察人,因此對評論文體的探索只有資深評論人才比較有空間。張啟鋒就經常以食物連結看戲的感受,黃大旺則傾向採用社會文化學與性別研究的進路來評論。   

如何處理「誤讀的焦慮」?梁家綺說,觀眾本來就是異質的,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本來就不同,因此關注的事也會不一樣。當同一個作品有多元的觀點在彼此競逐時,其實是很好看的。當自己的觀點和別人都不同時,是否有勇氣將之說出來,反而是很重要的。簡麟懿也說,每一個不同的觀點都能幫助我們用更完整的方式看作品。作品一定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能同時說出硬幣的正反兩面是很重要的。梁家綺進一步指出,評論會經過重組,而這個組裝是評論人自己做的,因此評論的確就是評論人自己的創作。只是創作者仍然是先行者,評論人是立基在創作者的創作上再去進行創作的。簡麟懿也進一步指出,寫評的立足點很重要,這個立足點只要不是在劇場外都好。評論就像是一面鏡子,本來就是在創作者的想法中再融入進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要是誠實地說出內心的感受都很好。簡麟懿最後總結,長時間誤讀的話,平台自然就會將之淘汰,因此不要太害怕誤讀,就是去謹慎地處理和作品的關係,謹慎地寫,不要狂妄地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