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現代舞蹈評論書寫 / 講者|吳孟軒
時間|2022/08/21  13:30-16: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會議室

講座紀錄:蔡枳倩

  「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第二階段「評論專題講堂」的最後一堂講座,邀請到了身為舞評人、舞蹈構作、策展人的吳孟軒,來擔任講師。

  一開場,孟軒老師先與學員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街舞舞者、北藝大舞蹈研究所碩士,自研究所畢業後擔任國藝會表演藝術專案評論人,同時開始評論寫作,至今約有七、八年。

  講座中孟軒老師運用了3齣舞作精彩片段觀賞,由獨舞、雙人舞再到群舞,邀請學員觀賞同時體驗速寫,於各影片播放完畢後,立刻討論觀演心得、評論觀點、觀念與方法,並且分享相對應的評論寫作經驗及寫作方式建議。她表示,這次課程所提出的評論方法可用於8成舞蹈作品,同時適用其他種類評論,使講座現場新手或有經驗的評論人,皆討論熱烈,獲益良多。

舞蹈評論,在幹嘛?

  孟軒老師接著表示,在討論:「(『現代』)舞蹈評論,本質上,它到底在幹什麼?」之前,必須跟大家談一下現代舞;對她而言,現代舞是有一點歷史定位的,是一戰後到1960年之間的舞蹈形式;而孟軒老師今天講述的包含──從一戰後到60年代的後現代舞蹈,到德國舞蹈劇場、法國觀念舞蹈、舞踏,或綜合以上美學形式的作品,以及親近後戲劇或行為藝術的舞蹈作品──這些綜合而來的廣義的舞蹈,包括街舞、國標,今天講的方法也都適用。

舞蹈.評論

  何謂「舞蹈評論」?孟軒老師用最簡單的、字面上的分法──舞蹈跟評論。

  孟軒老師的觀點是,舞蹈其實是圍繞著對於身體的質問;尤其是從60年代,有很多對於──身體到底怎麼動?跟主體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如何不動?舞蹈一定要有身體嗎?人一定要有身體嗎──這類疑問。

  舞蹈評論其實就是把平行時空,或者是把文字的邏輯跟身體邏輯怎麼接合在一起的一種文體。

身體.文字

  孟軒老師再往下梳理,舞蹈可以變成是一種圍繞的身體的思考,跟圍繞著文字的思考,兩個怎麼接在一起?在談論舞蹈時候,會有一種所謂的舞蹈的邏輯,或者說身體的邏輯,也就是「動」本身的邏輯是什麼?舞者怎麼從這個動作變成到下一個動作?怎麼樣從地板跑到站起來?再移動、再跑走、再飛起來、再到地板那個邏輯到底是什麼?這跟戲劇評論裡常在談的:這個角色他要怎麼出場?他怎麼經歷衝突?角色曲線是什麼,不太一樣,它有跟文字不太一樣的邏輯。

  孟軒老師指出,看舞蹈的時候,其實就是你的感覺,或是舞者的感覺,或編舞家的感覺;作舞評的時候,你可能會思考要怎麼寫這件事情?或者是我的文字要怎麼寫出這個感覺邏輯??你會試圖用這個邏輯去捕捉那個感覺跟運動的邏輯。

舞評人……是觀落陰.通靈.時空旅人.外星人翻譯

  孟軒老師指出,舞蹈很難看懂的原因,就是它脫離了文字跟語言邏輯系統在運作的東西;孟軒老師表示,對她來說,在寫舞蹈評論的時候,這兩種邏輯的落差跟不協調感,導致她看了舞蹈,然後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對她來說,舞評人好像是「觀落陰」,知道那個舞者或編舞家一堆的感覺,讓那個感覺降臨在人間──用大家可以理解的語言,去講述台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有時候也會有點像通靈。

  另外關於時空旅人,看舞蹈的人常常會「通到別人的靈」;比如說編舞家並不想要,但是就被通到他的潛意識或無意識去;或是跟旁邊的人明明看同一場演出,但雙方就是平行時空。對孟軒老師來說,舞蹈演出的觀看現場,就是一堆平行時空;台上有平行時空,觀眾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空,舞評人有時候就是這種在不同時空旅行的人。

  就這個不同的時空而言,孟軒老師覺得這跟戲劇評論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戲劇評論有一個共同的語言邏輯,去保證大家都在那個時空裡頭,可是舞蹈就是一個亂竄的時空,舞評人基本上就是結合一個個不同的時空;所以有時候孟軒老師也會覺得自己像外星人翻譯;尤其在採訪編舞家的時候,就是會感覺編舞家講的很像外星語,舞評人就要去把它寫成人類講的話。

舞評人很愛談⋯⋯經驗、感覺結構、運動性、動覺、情動

  孟軒老師指出,在評論的學理基礎上面,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是構成舞評的寫作的前提,就是看舞的經驗,或說對身體的經驗;在哲學上面經驗跟先驗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先驗是大家理所當然的知道的東西,但經驗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所以,你的經驗是什麼?你跟這個作品的連結是什麼?你到底在這個作品裡面,那個感覺是怎麼走的?你的感覺的邏輯是什麼?就會是舞評人要捕捉的東西。接著感覺結構是現象學的詞,我們看到的眼前這個東西,它給我的感覺,我去分析它給我的感覺是怎麼構成的,然後,比如說,我感覺到這個場面、氛圍讓我覺得很悲傷,可以去分析那個悲傷,它到底是怎麼樣的身體?那個悲傷的感覺怎麼勾引出來的?他又怎麼樣用舞台上的東西把它放大?或者是會往內部、往外部再推那個結構是什麼?所以我們會講那一種感覺的運動性,其實就是剛剛講一個畫面一個畫面、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一個感覺一個感覺,到底怎麼推動的?這就牽涉到所謂的動覺跟運動性;動覺其實是,我看到台上的舞者在動,我跟他感同身受的感覺,或者是我跟他感同不身受的感覺。然後,情動講白話一點就是,你心裡面的那個不知道怎麼言語的激動,舞評有時候就是在補捉這種,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

舞評人很愛用......梅洛龐蒂、德勒茲、德希達

  孟軒老師接著提到學理層面,舞蹈理論使用的理論的根本,分成3大家──梅洛龐蒂──就是現象學;德勒茲──很難很難,在講外星語的一個;德希達──就是後結構主義。孟軒老師表示她今天沒有要講理論課,只是跟大家說明舞蹈評論的學理基礎是怎麼構成的。

舞蹈是怎麼發生的?

  孟軒老師談到,梅洛龐蒂,就是現象學,一個主要的核心問題是,舞蹈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孟軒老師節錄舞蹈現象學學者Sondra的一段話來加強說明這個問題【註一】。

  其說明,與其去問到底什麼是舞蹈,不如去問舞蹈是怎麼發生的?因為如果我們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就可以回答第一個;Sondra在這篇文章裡面敘述,舞蹈在發生的時候,就有兩個認知層面的東西在發生;一個是我們看到的眼前的東西,我們經驗它,然後這個東西是片段的,是不連續的;另外一個是我們腦裡對於舞蹈的概念是什麼?每一個觀眾都不是一張白紙,都是帶著某種預設進劇場的,你眼前看到的東西,跟你預設的期待的東西,這就是你在看演出的時候,你認知層面發生的事,之後你看到的東西跟你期待的東西,怎麼協調在一起?所以舞評有一種寫法,就是在寫到底眼前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在想什麼?我怎麼把這眼前所發生的東西,跟我想什麼串在一起?就是寫舞蹈是怎麼發生的,也就是現象學的寫法。

舞蹈做為一種表達

  孟軒老師接著提到比較「德勒茲」的部分;德勒茲在做的事情是,反對西方以康德為主的一種哲學;切到舞蹈這邊,就是,舞蹈不是一種再現系統,也就是說,不是因為編舞家有一個概念,然後就把這個概念遍佈到所有的作品,所有作品裡面裝置都是為了表達這個概念,並非如此!因為舞蹈是一個非常動態的東西,舞者身體是活的,所以在排練的時候,其實編舞家的概念就可能已經轉變了,或是在開製作會議的時候,可能因為預算、製作考量,原本的編舞概念就已經轉變了,然後,當進到劇場,到表演時,表演的概念也已經跟排練時那個東西不一樣了。寫東西也是這樣,你在看表演的時候,你想寫的,跟你實際上寫的,跟你完稿的時候,其實常是不一樣的東西;就是說,概念、表演跟觀看,是3個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我們在看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看,這個舞台上面所有的東西怎麼彼此構成?而不是這個舞台上的每個東西各自長什麼樣子、代表什麼?我們不是透過舞台去猜測編舞家想要說什麼,而是我們在看舞台上面他整個布局,怎麼構成我閱讀到的訊息。

  孟軒老師覺得,那有點像是把脈──我不需要知道你這個人的人生所有的故事,只要知道你的脈動,也就是,我們不需要知道編舞家到底是怎麼樣構思,經歷多少困難等等等,只要看台上的這些所有東西,就知道這個訊息是怎麼構成的,以及他透露的線索等等;這也是一種寫法,就只看台上怎麼構成,然後從中捕捉閱讀到的訊息,跟編舞家可能的概念是什麼。

舞蹈做為一種書寫

  孟軒老師提到第3個方法:舞蹈做為一種書寫。這個書寫不是只是來描述行為、動作、思想、反省、意識、無意識、經驗、感受等「整體的」語言,也包含了整體如何成為意義,如何架構寫動作、觀看的過程,變成一個可讀的文章?書寫也可以是反省,或是很後設去看,我怎麼把這些東西構成文章。這也是舞評的一種寫法,就是去看台上這些東西,編舞家試圖想告訴我什麼?我覺得哪邊可能組裝的方式是什麼?哪些可能我覺得組裝起來有點不行?

  學理上有這3個主要的理論家的學說變成的舞評方法。當然你也可以用下列方式;一種就是,寫你去看他怎麼變成一種訊息;另外一種就是,你去看編舞家是怎麼編的;還有一些性別、後殖民、後人類、跨文化等的東西,都可以進來變成你的材料。

  孟軒老師接著說明如何運用上述理論家那3個理論,變成實務上面寫舞評的切入點;就是,其實是可以寫一個基本款的舞評,市面上8成舞作,應該都應付得了。基本款──就是內容的精選跟描述;另外一個是去分析整體的結構──感覺結構、舞作的篇章,從大結構去寫;另外一個是舞台上訊息的構成,就是到底它們怎麼構成要表達的創作者的脈絡,包括它的突破點,或是它想要做什麼;然後另外一個是作品的時代背景,舞蹈史、大歷史的;比如說,中國跟臺灣今天的關係;再來就是這個舞蹈,提出了什麼值得思考跟辯論的議題;再來就是你個人的評價;基本上,基本款的舞評1500字,就涵蓋這些東西,就看你是要平均分配?還是要寫他的某一個東西。

舞評人基本技能評點   

  孟軒老師接著提到舞評人基本技能,就是相關的資料庫,對創作者的了解,你的理論知識、寫作功力、時代趨勢、個人特質;寫所有評論都一樣,但是寫舞評有兩個東西要練習──身體的閱讀能力及作品的分析能力;所謂閱讀身體的能力,就是你要怎麼去看人家的感覺是什麼?動覺是什麼?怎麼看舞者?就是他怎樣從一個小小的動作變成大大動作,再變成一堆動作;這種身體閱讀能力非常基本,是舞評人具有的「超能力」。

基本款舞評模板

  因為知道大家很不知如何寫舞評,所以孟軒老師給大家一個基本模版,就是作品內容描述、舞作脈絡議題及個人觀點的評價3個;要等分還是有不同的比重皆可。

作品內容描述:「發生了什麼事?」

  孟軒老師先給大家一個公式,就是作品內容描述,也就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先基本單位化;在表演者、舞台、燈光、音樂和裝置中選一個,然後去看它怎麼開始?怎麼變化?怎麼結束?把這一個寫完,然後再寫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還有特別喜歡跟不喜歡的地方。

作品內容描述:「怎麼發生的?」

  然後再來是怎麼發生的?根基在這件事再往下推到,整個作品到底是如何表達的?它的美學風格跟形式是什麼?它採用的是60年代以前的這種美學風格?還是它混用了舞踏跟舞蹈劇場?還是它就是在學歐陸現在當前的流行的一些行為藝術?等等;再來是它表達的水準,這個部分要考驗大家的資料庫及身體的閱讀能力,你要評論他的技藝水準;孟軒老師覺得舞蹈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它不是只是概念!因為很多東西都關乎身體,或是把身體去除;再來就是你是怎麼接收到你閱讀的訊息?比如說閱讀到很悲傷,到底是怎麼閱讀到的?其實就回到剛剛那個怎麼構成的,到底為什麼你覺得悲傷?這件事情也就關乎到這4個,就是你接收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看到表演者開始變化、結束,跟你的感覺如何開始變化、結束,這件事情是息息相關的。

舞作脈絡與議題

  孟軒老師接下來談到舞作脈絡與議題;這要稍微脫離一下作品,就是要看一下這個創作者或是表演者、設計群、製作團隊、在場觀眾,或是在什麼時代;就是要看這個作品它工作的團隊,過去的脈絡跟軌跡是什麼?當下處於什麼狀態?想要去哪裡?他的限制是什麼?你能不能從作品本身就讀得到?尤其是最後一點,他的限制,你能不能在不訪問、不打聽以及不看節目單,就知道它的限制,有沒有辦法把脈把到你看他的那個作品,就知道他的症狀可能是什麼?如果想要練習書寫這件事情的話,你就只是看,看完表演就走,看之前不要看節目單,看之後也不要看別人怎麼專評,也不要看劇照,60分鐘每一分每一秒就「看」,看他的限制是什麼?可能面臨什麼製作的問題?在創作上卡關在哪裡?是不是迷路了?迷去哪了?就是什麼資訊都沒有,讓作品跟你對話。其他的視覺藝術、戲劇、馬戲等等也可以這樣做;這是舞作脈絡議題的部分。

個人觀點與評價

  孟軒老師指出,其實就是3個問題──這個作品拋出了什麼問題給你?說作品拋出問題不是說它哪邊沒做好,是這個作品、創作者在突破什麼?想要嘗試什麼?面臨到什麼樣的現實?跟設計群、製作團隊、觀眾有什麼的摩擦?甚至跟不上?是不是不協調?這個不協調意味了什麼?只是溝通不良嗎?還是其實它反應了一個更大的問題?比如說,某種知識形態之間在碰撞,或是某種政治上的立場在交替?就是這個作品拋出什麼問題給你?坐在觀眾席你閱讀到什麼問題?然後,你在回應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想要對它提出什麼問題?你想要對這個問題怎麼feedback(反饋)?第3個問題就是你會如何定位這個作品?就是說,為什麼這個作品拋出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它到底突破它過去的限制是什麼?它可能屬於藝術史上的哪個位置?或是它在台灣整個生態裡面它是什麼位置?或者,就是很簡單的,在這個創作者本身的脈絡下,這個作品有什麼意義?

  以李橋河關於《綺夢遊》的評論【註2】為例,孟軒老師覺得這篇作品在定位的部分定得很清楚,作者看到了編舞家創作上的轉向;接者表示,一個負責、好的評論,不要迴避定位這件事情;有時候無法突破限制不能歸因於那個創作者個人的原因,它可能是更大的,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要去面對的限制。孟軒老師表示在評論裏面,寫出這件事情其實是很微妙的,去標誌出這個作者、作品現在的位置跟意涵,即便這個作品對你來說,是一個超難看的作品,它都是有意義的。  

速寫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獨舞,第二個練習是雙人,第三個練習是群舞。
  孟軒老師請大家先練習速寫開始、變化、結束,寫表演者就好,就是一個速寫,不用想太多;並表示看完她就會立刻問。

第一個練習:獨舞觀看速寫
觀賞影片:Maurice Béjart, Bolero (獨舞舞者:Sylvie Guillem)
(觀演後講師學員問與答)

第二個練習:雙人舞觀看速寫
觀賞影片:Peeping Tom, Le Salon (表演者:Gabriela Carrizo, Franck Chartier, Uma Chartier)
(觀演後講師學員問與答)

第三個練習:群舞觀看速寫
觀賞影片:Ohad Naharin, Echad Mi Yodea(群舞者:Batsheva舞團,the Young Ensemble)
(觀演後講師學員問與答)

寫作練習小撇步

  休息之後,孟軒老師表示,接著她要跟大家談的是,看完表演之後,可以怎麼做,以及可以去關注的一些進階的議題。  

舞評寫作練習:

  1. 速寫/慢寫 2. 短寫/長寫 3. 寫大/寫小 4. 寫筆記/不寫筆記 5. 回家後立刻寫/放兩天後再寫 6. 翻成英文、再翻回中文

  第一種,看完立刻就寫;這個速寫的目的是,捕捉你最直接的感覺,因為舞蹈它不是劇本,所以有一些感覺在你剛看完的時候超強烈,就是趕快練習把它抓下來。另外一種練習是你放慢寫,可能一個月後再寫;因為有時候有一些很強烈的感覺,它在過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一個月之後,會變得更強烈,你也去感受一下那個感覺轉變的過程;這個就是孟軒老師覺得舞蹈演出很特別的事情,就是它的感覺會隨著書寫的時間,而不斷的變化。

  再來第2個是,寫500字跟5000字;用500字就寫完一個舞,跟用5000字寫一個舞,整個細節,跟你對細節的捕捉、重點的捕捉,會完全不一樣。

  第3個是寫大的東西,舉剛剛第3部(影片)為例,比如說寫整個大群體、以色列、抗爭;另一邊,就只寫那個跌倒的人;你可以看作品裡大到整個時代,或者你就是捕捉超細節、非常微觀的東西,然後把它變成文章。


  再來第4個是,寫筆記跟不寫筆記,孟軒老師覺得對舞蹈演出而言差很多;寫筆記的時候,你的文字當下就在運轉了,你會寫關鍵字;但是不寫筆記的時候,你會進入一個感官全開的「獵豹模式」,好像全景攝像VR,然後再回家變成文字。

  第5個是,回家立刻寫跟放2天再寫;跟一個有一點像,你可以回家後補捉,然後一個月後再發;或者是看完後不寫,兩天後再寫。回家後立刻寫或放2天再寫的目的,其實是你去感覺看完演出的那個感覺怎麼隨著時間變化,然後你就會知道,如果要寫舞評,大概要抓幾天後要寫,或是大概要放多久再寫,你要知道你的感覺跟你的寫作那個黃金交叉點是什麼時候。

  第6點有點奇妙,試試看把你的文章翻成英文之後再翻成中文。因為舞蹈本來就很難懂,如果你的文字再繞來繞去,就更難懂更難閱讀;那英文寫作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東西,如果你冗詞綴句很多,沒有人看得懂你在寫什麼?所以你就會開始縮,把你的文句變得很精確,精煉你寫作的精準度。

  這是6個寫作舞評小練習,大家可以自由組合,看你當時需要什麼你就練什麼。

如何練習寫(進階版)舞評?

  孟軒老師強調,進階版的舞評一定要累積了一定的寫基本款舞評的經驗,至少寫30場,基本款的東西很熟練之後,再問自己到底什麼是舞蹈?什麼是評論?身體的邏輯是什麼?文字的評論是什麼?對你來說那是什麼?經歷過上述寫作練習之後,看完演出到寫完文章,你怎麼感覺的?你的歷程是什麼?你的感覺結構是什麼?你才會知道哪邊是不可以放的?哪邊放掉沒關係?你一定要知道這件事情,你才有辦法讓你的舞評、評論本身更加深入。然後再來就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你到底是怎麼組裝你看到的身體跟你的文字邏輯?然後再來就是做為評論人的自我技術是什麼?也就是你組裝的技術是什麼?你的時間?你怎麼感覺你的感覺?你怎麼寫你的感覺?你怎麼操作你的感覺?這些東西都是作為評論人的自我技術。

勇敢練心臟:

  孟軒老師接著指出,如果你基本款已經累積到一個程度,可以接著勇敢的訓練心臟。

  第一個練心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寫負評,孟軒老師表示她不是叫大家罵人,因為寫負評會面臨到很多不同的意見,可能必須跟不同意見者辯論或是討論,這些都會豐富你累積觀點的過程;再來第3個,是背叛已知所有有關評論的規則;孟軒老師表示,她並不是教大家把評論拿去酬庸,無論如何一定要讓自己劃一個道德底線;但是所有你為你自己設下的「寫評論應該要怎麼樣?」的規則,試試看打破它;然後試試看完全不要交代「如何開始、如何變化、如何結束」,很熟練這3項之後可以把這個打破;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才有辦法建立自己的方法論,那個方法論的點不是拿一個方法套在自己的作品上,而是,到底要怎麼樣去面對各式各樣的藝術家?要怎麼面對各式各樣的舞蹈的、藝術的呈現方式?各種感官的感覺,要怎麼樣去面對跟書寫跟理解它?你的方法是什麼?你的自我技術是什麼?到了書寫本身要怎麼組裝?練心臟是一個過程,但是最後其實都會回到第4點,就是你的評論方法論,就是你如何理解別人。

挑戰評論以下主題:

  孟軒老師提出6個非常難評論的主題:

  第一個是「去身體」。就是編舞完全沒有任何身體,沒有舞者在台上,全部編物件。
再來是賽博格(cyborg)與數位身體,就是人機合一,跟科技有關的東西,這是非常難評的主題。

  接著是時延性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就是不會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可能我們進入了一個美術館,看到一堆人不知道在做什麼,然後離開;這類型完全不適用剛剛講的方法,但是可以試著用剛剛那個基礎去評評看。
第4個就是計畫型創作。這類型作品可能要用兩三年去看,它不會是一場演出就完成了,可能是有好幾個點,或者發生好幾年。

  再來是參與式表演,這類型就真的是平行時空了。就是,我參與這個表演,跟隔場的觀眾參與這個表演,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那到底要怎麼交流?

  最後一個,是去試試看評論舞蹈藝術節,它到底怎麼樣布局?它到底怎麼用身體去形成一個策展論述?形成一個它要跟觀眾溝通的東西?這個就是又更進階了。

  關於時延性表演跟參與式表演,孟軒老師建議大家可以去看藝評家Claire Bishop(克萊兒.畢莎普),她在台灣有《人造的地獄》跟《表演與美術館》兩本書,其中的評論方法論是現在就是評論人們熱門的討論主題。

可以設定的目標:

  孟軒老師表示,進階版的舞評可以設定的目標是去跟其他領域的評論對話,比如說,視覺藝術、戲劇及戲曲,不要集中於舞評的對話,然後再跟台灣史、世界史、藝術史對話。

  孟軒老師總結,她覺得評論其實是文化史的呈現,藝術評論是一個很基本的單位,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或者班雅明這些很厲害的理論家,他們的東西雖然已經是文化史的基礎,他們的東西也是從一篇一篇的藝術評論開始的;請大家期許自己的評論可以變成這個基本的單位;這個基本單位的構成,其實就是──你怎麼看?怎麼發生?怎麼打破?怎麼書寫?要怎麼打破自己的書寫?這些都是練習的方法;你可以設定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的理論成為文化史的基本單位、討論的對象;以上就是進階版舞評的練習方法。

Q&A(節錄):

Q1:像這種比較意象,甚至比較符號或圖像的,編舞者會有一些文化的、約定俗成的呈現;我想問,我們必須去解讀那個符號代表的意思?或者是要先理解當地怎樣辨識那個符號?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第二個問題是,剛才有提到策展,老師講的好像比較偏向舞蹈藝術節;現在有很多的展覽,可能會找舞蹈家合作,因為展覽本身有各種不同的藝術家,那也會去評論這個展覽裡面的舞蹈的部分嗎?
A: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面去講自己的詮釋;也許編舞家不覺得那是「長大」,但你覺得是,那你就寫你覺得是長大;但是不要把這個東西變成,它就是長大,因為你也要尊重編舞家。在閱讀評論的時候,我的角度是,我想要看到寫評論的這個人是怎麼在看這個作品的,我沒有想要看到編舞家的翻譯機;我想要看到的是,你到底跟這個作品的連結是什麼?你怎麼閱讀?因為對我來說,那個東西是珍貴的,因為你就是此時此刻的在地觀眾;如果從一個文化者的角度來說,我過了10年要回去再了解這個作品的時候,我從評論裡面可以了解的事情就是坐在觀眾席的那個人,他跟台上的連結是什麼?如果你只是編舞家的翻譯機,我看節目單就好!所以,在尊重編舞家的意圖的前提下,但是講自己看到的東西是什麼,就是我對第一題的回答。
第二題是展覽;我覺得在看那些進入美術館、展覽空間、畫廊的舞蹈的時候,以上這些我們練習的方法,有一些適用有一些不適用,白盒子他其實是一個比較中性的空間;那這一個空間上的區別,我們剛剛講的這些東西都是黑盒子的舞蹈評論方法,也就是我剛剛跟大家說的,8成的舞蹈都可以用,但是那剩下2成,就是舞蹈最近的趨勢,也就是進入美術館、公共空間;但那些東西,我們就會非常需要仰賴一些其他領域的方法,比如說視覺藝術的評論,或者是公共領域的評論,政治的評論,那些就是新的方法。

Q2:有很多時候舞蹈會跟音樂一起並列,所以音樂的節奏、調性,甚至有無法適用評語的部分,那這個評的取向有什麼可以再去做一些思考或斟酌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因為其實舞蹈會放在很多種不一樣的表演裡面,包含音樂劇、歌舞劇、百老匯等等,這些也適用剛剛上述的方法嗎?還有什麼樣的一些小的一些觀點可以再去做一些深入的探究?或者是這樣就夠了?
A:第一個是舞蹈音樂的關係,大家可以去看兩種方式,一種是藝術史的方式;比如說,從一開始是舞蹈跟著音樂的;到60年代或是說40之後,其實就開始有一種舞蹈不跟著音樂;或說它是反音樂;那反音樂就是走比較實驗性前衛的路線;然後,另外一個就是平行時空的,就是音樂走音樂的,舞蹈走舞蹈的,並置的路線;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處理音樂的方式,大概是這3種,或是混用。大家可以去看白斐嵐的文章,有很多在講舞蹈跟音樂的關係,因為她是音樂人,所以她其實處理蠻多關於舞蹈跟音樂的關係;我覺得她的觀點部分蠻有趣的,大家可以從斐嵐的那個文章去學怎麼看這件事,
然後第二個是音樂劇。音樂劇的舞蹈其實也可以適用上述這些方法,只是說,音樂劇的舞蹈比較多還是服務於那個劇情本身,所以我覺得它還是比較適用屬於戲劇評論的方法;只是說你在描寫動作、描寫場景的時候可以套用、混用我們剛剛講的東西。

Q3:老師今天講大部分是以舞蹈為主,那東方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去探討嗎?
A:我們如果看民族舞蹈,或者是說,採用台灣的民俗技藝的元素去轉化的舞蹈,或者是一個原住民的舞蹈,其實對我來講都是劇場的呈現,它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說,你必須要再去理解編舞家採用的那個脈絡是什麼;比如說壞鞋子的宜瑾她可能很多是北管的脈絡,那你可能需要理解那個部分;或者是有一些編舞家,比如說布拉,他可能是用原住民的東西,那不同的部落的脈絡你就必須去理解,類似這樣子;但是是因為他的表現形式其實就是劇場的,我們就是進黑盒子看一個演出,所以我覺得原理是差不多。

【註1】
「舞蹈是怎麼發生的?
與其問「什麼是舞蹈」,不如問「舞蹈是怎麼發生的」,因為若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也就可以回答第一個。而且從這個角度,我們就不會一開始就限定在某個假定的定義上。」
Sondra Fraleigh,1991, A Vulnerable Glance: Seeing Dance through Phenomenology.

【註2】夢者為誰,為誰所夢——《綺夢遊》
李橋河 (專案評論人)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6148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