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現代舞蹈評論寫作 / 講者|樊香君
時間|2022/09/18 9:30~12:30、13:30~16: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會議室
講座紀錄:鄭得愛
2022年9月17日,來到了「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第三階段,「評論書寫實作工作坊」的第二場「現代舞蹈評論寫作」,邀請到現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從事舞蹈研究、評論、舞蹈構作的樊香君老師擔任講者。香君老師在身懷六甲的狀態,選擇透過講師遠距、學員實體的「混成教學」完成一整天的傾囊相授,且特別用心的在「實作」的目標上,將指定學員完成的課前作業【註1】閱讀消化後融入課程、給予回饋,使學員建立更具體的先備知能,並透過豐富的案例,紮實的將理論到實務串連。
工作坊最開始,香君老師以「舞蹈文字發生學:一個從身份轉換而來的方法論」為題,細膩的拆解到「舞蹈」作爲人與身體的親密共振,就像是一種強調「感受性」的外語,需要時間學習、親身經驗,不見得要看懂,「但是要懂看」。接著,分享自己舞蹈知識、美學系統的養成脈絡,從舞蹈科班、專業舞者、北藝舞蹈所博士、國藝會專案評論、舞蹈構作……等身份的轉換,在或遠或近的距離位移中,逐步建構起屬於自己舞蹈文字發生的方法論。以下,將按照工作坊的流程,兩段式的討論、講座、問答、實作分述之:
★ 上午:討論(一)舞蹈觀看的方式
- 當觀看舞蹈的時候,我們在看的是什麼?什麼對你來說是有效的?
- 對你來說,什麼是舞蹈?舞蹈何時發生?
提問後,香君老師將有書寫經驗的學員打散,三到四人為一組,讓彼此在觀點的交換討論、想法整合、報告回應的歷程中,以實例慢慢擴展眾人對於「舞蹈觀看」的認知:
第一組敬軒提到空間、觀眾、表演者之「劇場三要素」以及燈光、服裝、音樂等藝術媒介幫助下的「任何動作」;第二組映琪從觀者「投射」所牽引出的情感、想像,以及舞者的「身體」的流動使老師連結至Susan Leigh Foster「舞蹈是個視覺的藝術嗎?」的提問;第三組佳潔、景鴻以流行MV到劇場型的案例思考何謂「有可能性」,進一步延伸分享「後現代」創作對破除流暢肢體之美學慣例、創造身體規則、挑戰身體極限的嘗試;第四組純權分享賴翠霜舞創劇場的「漫漫台江.肢體演出」展演,被老師作為「提出案例、分析、結論」的評論流程示範;第五組橋河、明倫,在《見笑歌廳秀》、《馬勒第七號》、《行草》等頗具異質性的作品比較中,將整場討論收束在「舞蹈是不斷變動、被賦予意義的過程」。
★ 上午:講座(一)什麼是舞蹈?舞蹈在何時發生?
一、 核心思考
首先,香君老師將「舞蹈」作為實踐身心觀、世界觀或社會規範顯現的一種可能,姿態、動作、行為在不同舞蹈風格與歷史脈絡下的意義(動態意義、具身意義),可作為解讀上述價值觀、社會規範、文化精神的線索之一。於是,不同文化對於舞蹈的認知、功能、美學趨勢可能有不同的發展,特別在現當代舞蹈中的「舞蹈」,更不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概念,必須因應不同的文化與實踐而有所「變動」。以個人經驗為例,在特定文化主題(如:與原民樂舞傳統相關的當代創作)會寫得小心翼翼,一旦是在公開平台的書寫,更需要對自己、創作者負責。
那麽,到底該如何找到書寫的觀點呢?若從「美學形式」的觀點切入,可能很快會找到現代芭蕾、後現代舞、芭蕾、現代舞、舞蹈劇場、表現主義舞蹈、當代舞蹈(contemporary)、觀念舞蹈(conceptual dance)等簡易的分類,但要注意形式的標籤有時太容易被提出,而忽略了作品正在跟形式對話的意圖,所以要避免標籤化、或仔細爬梳。若從「文化歷史」的觀點切入,可能會在對舞蹈史和專業脈絡的關注下,探討到如:台灣舞蹈的現代性問題、民族舞蹈或原民舞蹈的當代意義、舞蹈教育體制……等議題。對此,老師建議聚焦於三個核心思考:
(1) 為什麼要跳?→內涵
(2) 如何跳?→形式
(3) 跳給誰看?→觀演關係
二、 背景知識
接著,香君老師為學員概覽了舞蹈史從古典、現代、後現代的重要的傳統:
- 「古典舞蹈」
例如芭蕾舞,是民間舞蹈傳入宮廷後精緻化的形式,會以「程式化動作」表現該區域之傳統人文精神與地理風土。在「程式化動作」以重複、化約的方式表演或執行具文化精神或社會規範的一連串動作的同時,該姿態總會伴隨著某種符號性、身體性的意義。
老師也引述印尼日惹宮廷舞者德勒希雅的啟發之語:
「這是發自內心的動作,所以在跳舞之前,要放空自己,然後再放滿舞蹈的靈魂,如果要詮釋的話,跳舞就是結合了,肢體、動作、還有靈魂,把它獻給真主,如同在祈禱,所以祈禱是發自內心的事,我們把內心的感受,表現出來,算清楚每一個舞步。」
提醒學員讓文化精神與價值進來,對舞蹈的功能性意義再次提問:比起個人性的表達,社會為什麼需要舞蹈?文化為什麼需要舞蹈?
- 「現代舞蹈」
現代舞蹈在解放動作、身體、傳統古老價值觀、世界觀的目的下,將「動作」(movement)視為現代舞的藝術主體,不需要依附其他藝術如戲劇、音樂、美術而存在,並回到舞蹈與「獨立個人」的身心關聯和情感表達。此外,也常常呼應現代思潮,發展出各種富有「塑造新文化精神」(如:女性主義、國族主義),以身體追尋文化認同的創作。重要代表的人物有:美國舞蹈家鄧肯(Isadora Duncan)、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舞蹈評論家約翰.馬丁(John Martin),以及德國舞蹈家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捷克裔舞蹈理論家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 - 「後現代舞蹈」
順應解構主義思潮的風起雲湧,主流美國現代舞醞釀出一波新挑戰: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在「舞蹈還可以是什麼?」的思考下,訴諸解放的身體與動作、擴大舞蹈範疇、以日常動作取代程式化語言、看重「肢體」(Physical body)動作的物理性,將情緒擱置並以中性態度覺察身心變化。此外,著名的「反對宣言」(No Manifesto)Yvonne Rainier (1964),更是在反敘事、反奇觀、反藝術精緻化、反魔幻、反變形、反明星形象(舞蹈產業化)等基礎論點下,提出了「人人都可以跳舞」的理念,延伸出更多「事件性」的舞蹈活動、形式去因應不同實踐,在美學慣例與建制、舞蹈產業鏈的省思、個體內在與集體文化的角力、西方文化霸權的控訴、群體互動的政治、暴力與愛的辯證、內在精神狀態的探尋……等議題上都多有著墨。(如:接觸即興Jam、舞蹈劇場、舞踏)
三、 延伸補充
講座的尾聲,香君老師從舞蹈哲學的視角,分享兩位學者對舞蹈的詮釋: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視覺優先論」:
「舞蹈基本抽象就是虛幻的姿態,這種姿態既是視覺現象也是肌肉現象,或者說,它既能被看見有能被感覺到。……我們關於姿態表達的最直接認識,就是肌肉感覺,但是他的目的還是讓人看見。所以,姿態的幻象可以按照視覺或動覺的表現方式來構成。但是,在實際上只要求使用一種感官的地方,其他的感官則必須用含蓄的方法去滿足。」(Langer S.K. 1986,p.196)
吉爾「觸覺認識論」:
「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全裸浸泡在身的浴缸中,只有頭露出水面;將一隻小蜘蛛投至水面,在我們半露水面的腳邊。我們將感受到這隻小蜘蛛與我們整體皮膚的接觸。這裡發生了什麼事?藉由浴缸水面作為皮膚膜狀物,浴缸的水創造了一個身體的空間。」(Gill,2006,p.22)
接著,引用《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編舞家的思辨之旅》中關於「舞蹈用以製造意義」以及「身體承載晃動意義」的討論,讓我們在轉瞬即逝的拾取中,持續拉扯、對話。最後,讓學員觀賞露辛達.柴爾茲舞團(Lucinda Childs Dance Company)結合了影像與音樂的代表作《舞》(Dance),激發學員持續思考,「你看見了什麼是舞蹈?」,並針對學員「舞蹈小白如何理解甚至評論從沒看過的舞蹈形式?」的發問,提供了參考書籍《舞蹈與當代藝術:1900-2020跨域舞蹈史》、Jonathan Burrows《編舞筆記》,鼓勵學員只要有感覺,一定可以找到某個分析的道理可循,仔細找到、描述、分析,評論就能成立。
★ 下午:討論(二)舞蹈評論的構成
- 什麼構成舞蹈評論?
- 舞蹈評論的寫作有何特質?
- 與戲劇評論有什麼不同?
香君老師首先回應上午課程結束前學員的提問:「評論書寫的脈絡化連結有其門檻,對於非舞蹈背景的書寫者如何觸類旁通、加強系譜認知,或有其他學習方式?」以及有同學提問到「是否需要重新去念一個舞蹈史或評論的學位?」說到每個人的學習背景都會建立起不同的觀看視角與思考脈絡,「舞蹈是什麼?」並沒有定論。如果從一個較為寬廣的視野來看,從人類學、社會學等角度切入的舞蹈評論書寫也都有成立的可能。重點在於找到從個人的學識背景、觀賞、學習經驗中為舞蹈書寫或評論建立論述的系譜。而回到作品本身所經驗到的觀看過程,則是香君老師認為評論書寫的重要主體,再以上午提到的「表達的三個問題」去連結、發展。接著讓各小組透過雲端共筆,以課前作業為例,將彼此對舞蹈評論的觀察提出看法、老師進行回應:
第一組聖易表示比起戲劇評論因為語言與情節上的限定,較容易回到語言邏輯中心去思考,而舞蹈的強項不在敘事,但反而可從個人生命經驗與想像出發,「可詮釋空間較大」,也容易發展出更多的評論。香君老師期待大家多看多寫、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書寫脈絡、層次,朝向非心得,而是具有公共討論、藝術實踐的價值的產出。第二組許寧、映琪認為舞蹈可以透過氛圍去揣摩,引用工作坊第二階段講者孟軒老師「評論是文化史的基本單位」,提到舞蹈在意象符號較精簡的特質,使得評論得以像年輪般一層層由外而內、由廣入深的討論。舞蹈需要有情緒,但不全然有情境。
第三組宗憲關注到「書寫受眾」的差別,讀者是誰?刊載媒體是誰?如何和創作者直接對話?創作者的創作意識和提問為何?你如何把自己放入這個脈絡中討論?都會影響評論的方向,無論如何,香君老師說:「你的書寫就是在累積自己的表達」。第四組純權、玲君細膩的為大家整理了書寫的結構,從5W1H出發,從舞步的解構、音樂、服裝、舞台的描述,到新舊作的交叉比對、個人喜好與專長的切入。香君老師補充,如果有白紙黑字的文本作為結構就比較有跡可尋,而音樂也可能是一個作品的結構,在科班訓練中,經常要選擇一段古典樂,然後就直接依賴音樂的結構去創作。到了後現代舞蹈,結構同樣重要,就是舞蹈在一段時空裡面發生的動作的活動,如何在這一段時間內看見這個結構的主題是什麼?可能會有一個主題動作、不斷運動的部位、輻射狀的編排方式、故事情節文本,這樣的評論牽涉到評論人的記憶,在沒有台詞語言時如何記得每一段所發生的事。此外,舞蹈比較不會去講人事時地物的建構,而是如何去設計出一個行動的場。透過動作本身去構造一個行動的場,讓這個場域裡有這樣的感覺。舞蹈還是回到這個場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第五組各自選擇了有興趣的線上評論為例,從《阿忠與我》、《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吃土》、《bulabulay mun?》、《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老戲院戀歌》、《卡門波麗路不朽的》……等作品的觀看與書寫中,學習到:「閱讀身體動力的構成,將概念、符號、脈絡等線索放入創作的現場還原」(喬恩);「對於創作者的創作提問進一步提問並且拆解,進一步在定位作品和安置作品進入藝術史脈絡時提出觀點」(橋河);琳晶提問到「需要了解事件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去「揣測」舞作?」以及「作為觀眾要怎麼去看待創作下呈現的歷史?」;明倫則提出了評論中用了比喻描述但無法精確使讀者了解實際畫面的遺憾。香君老師回應:
(1) 舞者本身是舞蹈重要的主體,取材自歷史的作品不符史實,重點是創作者跟這個文本的關係是什麼?創作者想要對話什麼?是要整個重構,還是要跟自己的部落文化對話?舞蹈的創作並不在於重構史實,更無法鉅細靡遺地勾勒每個細節。
(2) 舞評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是因為舞評不只是欣賞者,而是提問者,只要能精準地將問題描述出來,都是值得的評論
(3) 寫舞評的確會需要花費更多文字進行結構與元素的書寫,當沒有一個特別的脈絡的時候,如何用評論者的文字去幫這個作品定位?舞評就是把作品置放在某一個特定的觀看的脈絡之下,無論是歷史或情感的脈絡,讓沒有看過作品的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穫。
★ 下午:講座(二)舞蹈評論基礎、實作:動作描述與分析練習
延續前面的豐富討論,香君老師用「捕捉感受」、「分析動作」、「朝向意義的邊界」作為舞蹈評論的起步任務,書寫的流程不外乎針對所見的舞蹈、姿態、肢體、動作、肉身、動態、身體,進行:
(1) 「記憶」記得什麼?如何記憶?反思記憶的形成將為成為書寫切入的依據,同時也提醒自己我們不是機器,記憶是有限的。
(2) 「描述」為何描述?為了一個事件?(不急著做判斷的現象學模式)為了一個觀點?(有特定知識脈絡的評論)
(3) 「分析」視角在哪裡?你的書寫位置?對象是誰?
(4) 「詮釋」如何與作品共舞?(佈局)
接著從學員課前作業的案例給予個人書寫特色的回饋:有的在書寫中看重「我們」的集體定位;有的因著視障者的身份,在書寫中首先揭露了個人觀看的限制,帶來有別於一般觀眾的視角;有的透過大量的提問嘗試了解、接近作品,而問號也正是一個建構思考的方式;有的呈現了對於描述的堅持,會使用許多精細的形容詞將舞蹈動作的質地呈現出來;有的會關注到編創策略,較為後設的將舞作如何工作乃至呈現寫得清楚明瞭。
總算到了課堂的實作時間,以著名的DV8 Physical Theatre – The Cost of Living當中的兩個音樂段落:Believe、Wenn Mademoiselle dich küsst讓學員們進行動作描述與分析練習,最後,香君老師分享「舞評書寫金三角」作為整天工作坊的結論:

(1) 「感、動」覺察到感受與動作的關係,雙箭頭中的空白處則是評論得以發揮作用之處。
(2) 「定錨」在評論的一開始,需要透過直觀感受的捕捉氛圍,但同時不只是情感性的直覺,而是要有脈絡和對象在背後映襯。
(3) 「解析」將運動的結構與現象進行拆解與分析(如:頭尾、重複、轉折、主題與變奏)
(4) 「懸置」描述畫面與現象如何體現。
(5) 「再創造」反思上述各個白色三角形內所記錄下之內容的關係,再次進行提問與重組。
【註1】
•作業一:選擇一支你近期或曾經看過並讓你印象深刻(無論優劣)的舞蹈作品(或與舞蹈相關之跨領域表演),描述這支作品的輪廓架構、提出你認為的亮點或值得討論的點、並簡要說明你的分析。
•作業二:選擇一篇你近期或曾經看過並讓你印象深刻(無論優劣)的舞蹈評論,說明你選擇這篇評論的原因,並分析他的書寫架構、切入點,找出此評論對於舞蹈、身體或動作的描述與分析(若無則免)。最後提出你對於此評論的評論,以及,對你來說想要深入討論的點或是對於這篇評論的提問。 •作業三:請觀賞由馬林斯基劇院所演出之現代芭蕾《春之祭》,寫下一篇不超過1200字篇幅的評論。
•作業三:請觀賞由馬林斯基劇院所演出之現代芭蕾《春之祭》,寫下一篇不超過1200字篇幅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