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阮劇團、劇場空間
時間:2022/10/07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魏敬軒(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學員)
《皇都電姬》由香港的劇場空間與台灣的阮劇團共同製作,書寫背景與當時的港台政治處境高度相關。2020年9月《皇都電姬》於台南新營首演,彼時觀眾對於反送中運動與中國政府的鎮壓記憶猶新。2018年前後,香港逐漸強硬的推行「普教中」政策,台灣也曾在威權時代經歷過政府對本土語言的打壓。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起香港民眾極度的不信任與反彈,台灣民眾在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與悲哀共鳴下,喊出了「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跨海聲援香港。《皇都電姬》在此背景下,聯合港台的創作者以此為題,創作一齣關於語言與身分認同的戲劇。
劇名《皇都電姬》取自台灣的「電姬戲院」,與香港的「皇都戲院」。台灣線講述的是電姬戲院祖孫三代的電影產業故事,導演陳敏慧(許照慈飾)在祖父陳生(李辰翔飾)的照顧下長大,正籌畫拍攝香港影后常月嫻紀錄片,殊不知常月嫻實為母親陳雪更名改姓後的藝名。皇都線則在假想的未來,講述香港後裔小柔(張海晴飾),在眾人的記憶碎片中所造的香港、皇都戲院元宇宙遇到一個出了BUG,自認為是《英雄本色》中Mark哥(鄭國偉飾)的NPC。台灣線從電姬戲院祖孫三代的過去發展到現在,香港線從未來對皇都戲院的記憶碎片中穿越來到此刻,二條線的故事交織於此時此刻的台灣。
電影般的舞台空間與演出設計
字幕是《皇都電姬》一個特別的元素,華人觀看影片多有觀看字幕的習慣。在舞台的左右設置字幕區,除了讓台下的台港觀眾互相理解陌生的台語、粵語外,更營造出一種電影感。彷若此時欣賞的是一齣電影,演員台詞與字幕不完全的重疊,更是召喚出台人觀看中文配音與字幕不協調的港片記憶。小柔、敏慧在台上推著攝影機,將畫面直接投影在舞台上,更直觀的提醒著觀眾,此時的我們正「用著電影的方式觀看」。
在劇情方面,香港線大量挪用港片的經典電影角色、橋段與台詞。如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中的重要台詞「般若波羅蜜」,是香港線重複多次的經典橋段,小柔也藉著這句咒語穿越時空來到此時的台灣。
《皇都電姬》劇中出現多種語言與語速,有時高速念過台詞,有時同時說出不同語言,在不同聲調的交織中,疊加形成複聲的場域。相互交疊因此而產生的複聲效果,熟悉的語言因此也產生出陌生感與距離感。當不懂粵語的觀眾,聽見粵語台詞與歌曲時,若不借助字幕與演員的肢體演出,聲音與意義的割離,讓觀眾無所適從,不知此時該將自己放在什麼樣的位置,反過來也是如此。在在強調著電影符號的演出手法,不僅是重複喚起台下觀眾對經典港片的記憶網路,不同語言的交織,使觀眾對熟悉的語言產生認同感,陌生的語言則使觀眾被迫排除在演出之外,讓觀眾從聆聽語言的經歷中,體驗了何謂「語言塑造身分」。
語言是構成身分的一環,使人們藉此(不)指認出事物
「語言」是《皇都電姬》的核心關懷,宣傳主打的議題,同時也是作品的重要的呈現手法。「語言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文化的消失也是身份的消逝」這句標語作為開場與結尾,在劇中多次複誦。在台灣線中抽象的語言消失,以影后劉述雲/陳雪/常月嫻的經歷呈現。
影后一生經歷過二次的語言消失,一次是台灣台語片興盛時,因政策轉變,劉述雲只能以嘴型不對的配音演出,後來受到白色恐怖影響,更是離開台灣到香港發展,努力學習粵語成為香港影后常月嫻。身分與語言的連結,在陳雪的身上有著鮮明的痕跡,講著母語時,他是電姬戲院老闆的女兒阿雪;怕被人笑台語口音而努力學習中文時,他是劉述雲;講著流暢粵語的影后時,他是常月嫻。
然而身分與語言的連結,並非單一穩固的。固然,當劉述雲去到香港,要適應新的常月嫻身分與學習新的語言。但當阿雪作為劉述雲時,曾拍過不少的台語片,與自己原初的身分切割並非源自語言的消失。台灣線主要發展的卻是他在台灣當演員的經歷,常月嫻即是劉述雲,同時也是敏慧母親,直到尾聲才被揭露。
香港線中小柔進入皇都戲院元宇宙時,自動從系統中學會了廣東話,全劇更多數時候以廣東話與Mark哥對話,語言不僅沒有消失,搭配上字幕,不懂粵語的觀眾更是都能理解粵語對話內容。劇情發展與原意圖完全是不同的事,不是語言因政策因素被迫消失,而是特定名詞(香港、廣東話)作為無法說出的關鍵字被消音。
從文化的生死存亡議題,變成了網路社群的言論管理與規範。極端如中國,將管控的關鍵字變成***與刪文,並以諸般暴力手段控制網路平台與言論;台灣常見社群媒體則多以降觸及、刪文與黃標的方式管理敏感議題與詞彙。政治議題、兒童色情、負面詞彙等,關鍵字的管理與消音是近年網路時代的日常,並不只是發生在香港或台灣。
語言、文化、身分儘管都會消失消逝,在劇情中卻不完全關聯。且如白斐嵐所述,語言是可學習的,身分是流動的。【1】 正如常月嫻學習粵語,從台灣小孩成長為香港影后,簡體中文也不因***消音而消失,反而演化出各種拼音、諧音與隱喻的網路用語。身分、語言、文化都是在動態中變動。
運動過去之後的重演思考
《皇都電姬》於2020年9月首演,民眾對於反送中運動與中國政府的鎮壓記憶猶新。來到2022年,中共對香港的掌握越趨嚴厲,曾經風起雲湧反抗運動,在疫情的管控下銷聲匿跡。雖然兩岸局勢仍然緊張,但不少台灣人們已習慣於中共三天兩頭的威脅恐嚇。《皇都電姬》此時重演,香港線劇情已大幅更動,對中國政府的壓迫指涉不如首演直白,儘管標語未曾改變,政治氛圍的不同會影響觀眾的接受程度。
《皇都電姬》有著非常精采的演出,但虛實交錯反轉的雙線劇情,約莫三小時的演出極為考驗觀眾的耐心與接受能力。核心關懷「語言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文化的消失也是身份的消逝」如何說服此刻的人們,是《皇都電姬》除了疫情影響外面臨的重大挑戰。
【1】見白斐嵐:〈現在進行式的過去與未來《皇都電姬》〉,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