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雲門舞集《雲門 跳台南》
時間:2022/11/20(日) 16:00
地點:奇美博物館酒神廣場
沈亮慧(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從現場觀眾反應來觀察「藝術進區」的推廣成效
邁向第12年的臺南藝術節「藝術進區」單元,秉持著「將劇場搬到戶外,把藝術帶到你家」的宗旨,足跡遍布大臺南區的每一個城鎮,節目類型也相當多元,戲劇、舞蹈、傳統戲曲、跨界合作,提供市民多樣的選擇,截至去年為止累積參與人次已經超過23萬,從數字上來看,「藝術進區」推廣表演藝術頗有成效,但身為一名觀察者,更想知道的是現場觀眾的反應,因為現場總是比數字來得真實。
免費與名氣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
與售票演出不同的是,免費提供民眾觀賞的戶外演出雖然沒有票房壓力,但卻必須面對參與人數的多寡,這其中包含原本就會買票的觀眾與不買票的觀眾,還有天候是否良好,現場秩序的維持等多項變動因素,但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這場演出是否成功打動觀眾?「藝術」是否走進觀眾心裡?這場演出是否成為不買票觀眾親近藝術的契機?藝術是否順利地往下扎根了?因為參與人數並不能全然代表辦理「藝術進區」這個單元的成效好壞,因為「免費」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關鍵,再來則是藝術團體的名氣,為人熟知的團體總是能吸引較多人參與,因此觀察現場觀眾便成為本次觀察的重點。
打造「吸睛」的視覺畫面
身為本國最知名的藝術團體「雲門舞集」,多年來也固定推出戶外公演,每次演出總是吸引眾多民眾參與而造成話題,高水準的表演內容當然不用多提,但雲門舞集非常善於利用當地的條件來打造表演舞台,不論是台東池上的稻田,或是壯觀的兩廳院建築,在營造畫面與氣氛這一點上,雲門舞集從來沒有讓觀眾失望過,這次的 《雲門 跳台南》以白色的奇美博物館為背景,以藍天為天幕,戶外演出有黑盒子劇場沒有的自然景觀及身體能感知到的自然變化,帶給觀眾更多的體驗。
以節奏開場吸引觀眾視線
第一、二支舞皆以節奏開場,表演開始,2位年輕舞者出場,他們走到台前與觀眾互動,帶領觀眾學習拍手的節奏,接下來11名男女舞者登場,他們也拍著手,舞者隨著拍手節奏,變換舞步與隊形,舞者拍手製造節奏,律動身體,時而旋轉,舞蹈加入街舞及尬舞的元素,最後整體以拍手舞結束。
第二支舞則以打擊樂聲、鑼、鼓、敲打金屬等聲音為主,舞者隨著旋律與打擊樂舞動,舞步融入太極導引,隨著舞步變化,視覺焦點轉移至不同舞者後結束。
以月琴及吟唱帶出新主題
下一支舞則以月琴演奏帶出新的變化,配合客語吟唱的歌聲,兩位白T男舞者一前一後跳著雙人舞,後抓著前的腰,兩人動作一致或左右交錯,後面扶著或操作著前者,有時像在操偶,有時像是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洋娃娃一般,有同步動作的時候,也有各自跳舞的時候,途中琴聲轉變,節奏輕快活潑,舞步也活潑詼諧,觀眾的反應也很好,兩位舞者的舞步包含了各種細膩的情感,交疊或交流,控制或疏離,同步或對稱,這是一首細妹男子的雙人舞。
反映人生負面情緒的現代舞形式
接下來,舞風又為之一變,6位長髮黑洋裝女子登場,主旋律是小提琴,舞者律動、轉圈,音樂漸強,略帶悲傷的弦樂,勾動觀者的情緒,六個人,六種情境,六種情緒,有迷惘與痛苦,有悲傷與茫然。小提琴旋律消失,新的段落出現,掙扎、失望、重複的小動作、瘋狂、失去理智,群舞展現了失去理智的美,舞者踏步,伸手轉圈,劇烈呼吸,舞蹈結束。
呼應時代的口罩 無法阻止群眾舞動的口罩V.S.阻隔情感的口罩
就在觀眾可能開始對表演產生疲乏時,新的樂音段落出現,8位男舞者陸續登場,全部的舞者都戴口罩,他們走下台帶著觀眾上台,帶了8位觀眾,觀眾跟著舞者做相同動作,有情境式動作,也有模仿鳥類的動作。旋律改變,動作從點頭開始,繼而跺腳,雙手舉起亂舞,融入街舞元素,舞台變成舞池,眾人舞動至高潮後結束。
此時舞台上留下一位女觀眾,男舞者拿下口罩,對女觀眾跳舞,加入傳情的元素,音樂則使用管樂,溫暖的重奏,猶如一對男女,男子獨舞,遠遠跳了一段時間,逐漸趨近女觀眾,但最終還是沒有到達女觀眾身邊,情感傳遞最終失敗,猶如口罩阻隔人們的交流與情感,反映時代當下的困境。
由寡變眾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激昂的鼓聲響起,舞者在台上進行雙人舞接力,兩組跳完後,接著由女舞者獨舞,最後再由4位男舞者上場,他們輪流在台上主秀,有點街頭拚舞的感覺。接著1位女舞者上場,打拳似地舞動,另一名女舞者帶入太極導引,成為舞台的主秀,接著另外5位舞者陸續上場,開始彼此拋接能量,女舞者走到台下邀請觀眾,找了1位男性,此時旋律換成吉他輕快的樂聲,出現陳明章的歌聲,其他舞者下來找觀眾上台,觀眾跟著舞者做動作,全部的人圍成大圈跳舞,最後在歡跳暢快的氣氛中結束。
濃縮精華的作品獲得觀眾直接的反饋
雲門舞集這次的表演作品集結了多支舞作的精華,既有現代舞的美麗與抽象,也有當代的活潑與苦樂,舞步則在古典芭蕾舞的基礎上,融入太極導引、街舞、律動、劇場等元素,風格俐落強勁,簡潔的短線條與鮮明的節奏,尤其是RAP般的敘事節奏與街舞風格舞步,讓現場年輕觀眾產生共鳴。但此時我們還是不能忘記這個提問-觀眾看得懂嗎?這次的觀舞經驗是否能成為驅使觀眾走進劇場的誘因,以達到「藝術進區」的推廣目的?這個答案可以從現場1500名左右的觀眾反應即可瞭解,觀眾專注地欣賞表演,尤其是年幼的孩童,直觀地感受舞蹈,直覺地透過聲音與身體給予反應,結束後持續一陣子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的熱情與喜悅。藝術美學的培養需要仰仗經驗的累積,亦需要不斷地傳承及擴散,因此必須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看到成果,觀眾心滿意足的表情,就是這12年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