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身體氣象館✕新營文化中心銀齡工作坊
時間:2022/10/21(五)19:30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陳姿綉(2021未來的評論人、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上一次進到電影院看電影是多久以前?

在串流平臺風行的今日,只要透過網路的連結及點選,一字排開的影像故事任君選擇,人們不需要進到電影院才能享受電影帶來的娛樂,進電影院的人口愈趨減少,老電影院沒落,一家接著一家的關閉,對於曾經見證過電影院的風華時代的觀眾,電影院的消失,代表一個時代的消逝。如同念念不忘上世紀六〇到八〇年代電影盛況的老新營人,對於在地最後一間的日新戲院於九〇年代結束,只能滿懷唏噓,因為電影院不只是提供娛樂的空間,更是集體的時代記憶。

身體氣象館✕新營文化中心銀齡工作坊共創的《最後一場電影》,就以一座消逝的電影院的故事,串連起不同個體的生命片段和群體的情感共鳴。

「最後一場電影」由新營文化中心與身體氣象館共同製作,以參與「銀齡工作坊」【1】的資深長者為主要演出者。身體氣象館的「銀齡工作坊」,除了相關訓練課程之外,過去也曾以工作坊成員自身生命、在地歷史,和經典作品為題,改編演出,作品包括「新營快到了」、「小人國」等。「最後一場電影」是他們的最新作品,也是我和工作坊的第一次接觸,因此充滿期待。

這次演出,不同於過往我在新營文化中心看戲的經驗:觀眾座席設置在舞臺上,表演區域則在舞臺前與原本的觀眾席(包含一樓與二樓的空間)。演出時,空間場景會因劇情不斷轉變,例如整個空間在劇情的安排下,變成電影院的放映廳,舞臺上的觀眾席成了正在播放的電影場景,而觀眾席裡的舞臺,卻成了電影院的觀眾席。觀看視角的翻轉,顯現出創作者對空間的運用充滿創意與巧思,在劇場空間的感知與思考異於傳統鏡框式劇場,這不僅挑戰了觀眾的觀戲體驗,亦創造出不同的觀賞視野。

演出一開始,一樓的觀眾席間,一個老伯不斷的踩踏著縫紉機,訴說電影院變成了裁縫店的歷史,也拉開了「最後一場電影」故事的序幕。接著,兩個臥底女警上場,為找尋犯人,在電影院埋伏,接著三個觀眾出現在電影院的觀眾席上,因一盆蘭花阻擋了視線而起了爭執……,所有的演員帶來的故事,都是因電影院而產生的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最後一場電影》以電影院做為引子,帶出了關於新營的發展歷史、人們的生命歷程以及觀影經驗等故事:結束營業的戲院被改成了裁縫店的無奈;電影院遭逢祝融之災等劫難的恐懼;牽著牛的農人娓娓道出新營土地的開發史;一個母親記得與孩子一起看《一家之鼠》的溫情與驚喜;一位男士對第一次看軍教片《報告班長》的興奮與激動……,這些人們生活的片段,看似藉由新營的電影院串起了故事的脈絡,但其實呈現的不只是在地的歷史與文化,更像是臺灣某個小鎮生活的縮影。

這些出身工作坊的銀齡表演者,在演出中展現出素人演員的獨特魅力,不論是表演或是分享,都貼切反映了他們生命的體驗。當他們訴說著自己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後,會以「我今天幾歲」作為結束,仿佛完成了自己在這個儀式中,需要負責的部分。從表演者的演出中,我感受到的是不刻意雕飾、自然動人的純真,他們也以自身在舞臺上的存在,印證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道理。

第一次觀看銀齡工作坊的表演,驚訝於其演出的精彩,以及表演的完整度。編導的文本詮釋與場面調度,為觀眾說了一個充滿趣味的生命故事,雖然有些細節的展現稍嫌可惜,例如影像的投影雖然創造了電影院的氛圍,但影像的敘事與表演故事或許還可以多些連結,以提供更多的故事脈絡。而素人演員的表現頗令人驚艷,樸茁與真誠的演繹,很容易打動觀眾,不過偶爾當演員刻意表演時,這種特質就容易消失,因此如何讓演員維持專注的演出狀態,而不刻意展現「表演」,或許是接下來團隊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整體來說,「銀齡工作坊」提供了長者參與劇場的一種型態,專業劇團與在地長者的持續合作,如何能不斷碰撞出更精彩的作品,成為社區劇場的指標,讓人更加期待未來在劇場的相遇。


【1】「銀齡工作坊」為新營文化中心委託,由身體氣象館的姚立群與陳昱君所帶領的工作坊。參與者為新營文化中心招募大新營地區,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的素人演員,多數曾為新營文化中心的志工,因對戲劇富有熱情,因此在專業團體的帶領下進行戲劇課程,並應新營藝術季與臺南藝術節之邀,自2018年起,至今發展出《新營快到了》、《新營快到了2》、《小人國》等戲劇製作,期望透過社區劇場的發動,職業的劇場導演、素人演員、演員的家人朋友、觀眾因此被聚集起來,走進地方的歷史,接受和傳遞生命的知識。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