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耳邊風工作室《班女》
時間:2022/11/05 (六)19:30
地點:水交社文化園區
張育瀚(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位在台南市南區的「水交社文化園區」,曾是日治時期駐防台南機場的「台南海居航空隊」士兵和其眷屬之住所。國民政府遷台後,由航空委員會(今空軍總部前身)派員接收,並成為443聯隊之基地,水交社亦陸續興建眷舍以提供國軍官兵及眷屬居住。直至2004年,臺南市政府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名稱指定古蹟,作為保存臺南眷村文化資產的重要據點。【1】時過境遷,水交社歷經八十餘年的光陰,多數眷舍早已拆毀,過往的記憶好似也隨之塵封,如今的水交社重建起日式風格的木屋,成為歷史文化園區。對於民眾而言,水交社除了文化記憶的保存,更是換上「文創」的外衣,提供在地人周末閒暇之餘的好去處。
由耳邊風工作室所製作的「三島由紀夫之女人三部曲系列《班女》」是一齣「由資深演員邱書峰單人演繹多角,叩問性別、情愛與戰爭等議題,並試圖折射出三島由紀夫精神之下的《班女》情結。【2】」的作品。全戲由邱書峰一人分飾多角,帶著觀眾在屋裡穿梭,並由兩位樂師演奏不同古樂器烘托氛圍,蟬聲、警鈴聲等音效加以輔助。由於演出空間並非傳統的鏡框式舞台,而是作為軍眷住宅的日式建築,因此當觀眾尾隨著表演者在屋內遊走時,從各處傳來的聲音,建立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值得誇讚的是,《班女》一戲作為三島由紀夫作品的再造,並未困於文字內容的侷限性,反而使用身體與空間的對話,為觀者創造出身歷其境的情境。能達到如此水平,邱書峰的表演可說是一大功臣,身體的高度控制和專注力,詩意地呈現了三島由紀夫文字裡所蘊藏的情感。
《班女》演出裡的符號性是強烈的,它表現了一種「壓抑」的美學特色。
自戲初,觀眾徘徊在空無一人的木屋裡,那是巡視、探索、渴求……渴望作為一個戲劇消費者,作為一個觀眾走進劇場應該看見的「演出」,然而一段時間後,卻僅是依稀的蟬鳴迴盪在空蕩的空間裡,可以感覺到,這在觀眾的心裡萌生了一種近乎窒息的共感,我們都迫切的需要一點什麼來填滿內心的空。
而這樣的共感卻也是導演貫穿全戲的核心,《班女》對空間的處理不是嘗試填滿空無一物的場域,而是極端的抽空。透過表演者的緩慢、重複、擦玻璃、鋪床、行走……一舉一動之間使觀眾感受到對戲劇的渴望、對情節的渴望、甚至,對理解的渴望。然而,當一切撲了個空,隨之而來的反而是強烈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在表演者完成一系列動作、躺在床鋪上、蓋上棉被的那一刻達到頂峰,並且隨著接續而來的情慾性展現獲得了解放,最後在表演者藏匿於櫃後,歸於「空」的情境。
總而言之,《班女》運用詩意的身體和獨到的樂器巧妙地和空間對話,建構出對三島由紀夫創作的感受性(以及畫面性)重現。然而,台灣與日本文化千絲萬縷的關聯,以及三島由紀夫所具備的右翼軍國主義背景,將這樣的重現放在水交社這一具歷史色彩的場域,期望達到的,僅是美學層面的契合?抑或是更深層的歷史論述?這是看完演出後仍難以定論的。
參考資料:
1. 參見「水交社文化園區」官方網站──園區介紹。
2. 參見「耳邊風工作室Wind and Ear Studio」facebook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