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sakero x 038》
日期:2022/11/06(日)14:30
地點:台江文化中心

田喬恩(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sakero》與《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兩齣不同的舞作,分為上下半場演出,這並非首演,作品曾在2021於台北水源劇場、2022於台東藝術節演出。而較早完成創作的《038》也曾於2017年獲得文化部選派,代表臺灣參加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演出。【1】

在近乎暗場,唯有天幕後透出白色微光的情景下,舞者們出場,左下舞台懸掛著麥克風,周圍有著一小圈光區,一位舞者走向麥克風,用聽來像是自身部落族語的語言做出了一段獨白,然後加入其他舞者已經排列好的群體,接下來重複發生獨白與進入群體這件事情。這是身為非母語觀眾基本上不太可能聽懂的語言,在不知語意的情境下,舞者不帶強烈情緒,卻清晰的聲音獨白,透露出一種優美的孤獨感。

然後是並排成一列的舞者們,交錯牽起彼此的手 ,當腳步踏下地面,整齊劃一的聲響強烈的傳遞,舞者們又共同拿起地上的長竹竿,從第一位到最後一位,串連起每位舞者。不時接近地面的身體與雙手像是在耕耘,時而奔跑,時而跳躍,不變的是整齊劃一的隊形,猶如體能訓練般的高強度力道。回到舞台前緣,舞者們擺頭彼此觀看,像是在探詢著什麼,而後將手中的竹竿放下,卻重複著先前的動作。隨之而來燈光由白轉紅的變化、吟唱與電子搖滾的結合、身體的動作開始朝向個體發展,脫離原本訓練式的整齊劃一,而多了個體間的自由變化。在舞作的後半部,舞者們聚集在一起,像是枝椏般開展,也像是根系般扎入地面。至此即使仍無法聽懂舞者們一開始訴說的語言,卻能感受到作品中舞者之間對於自身、對於身體、對於群體的追尋。

猶如節目介紹所說:《sakero》為阿美族語彙中最「接近」形容「舞蹈」的一詞……在一個沒有「舞蹈」專有名詞的族群語彙中,阿美族人每年所進行Ilisin背後的肢體意義和動能究竟是什麼?【2】跳脫出「原住民舞蹈劇場」,所謂「舞蹈」對於文化、對於個人所代表意義究竟為何?

到了下半場的《038》,這份探尋中化為了直白的,關於返鄉與懷鄉之情。透過投影與廣播明白地將花蓮作為舞作中情感依歸的所在。

相比於《sakero》的一致性與儀式感,《038》出現了更多關於個人的不確定性與自我追尋。從一開始追隨群體的踏步,時而踮腳,時而牽手,途中開始出現群體與個體的差異,身體也出現了一種擺盪。擺盪可以是在車站等待時的興奮或不安,在列車上沒有座位的焦慮與漫長等待,以及抵達車站後發現景物變化的失落。舞者們在椅子、光影、以及花蓮山海的投影中擺盪奔跑,追尋著家鄉以及自我歸屬。

《sakero》與《038》,在族群文化與舞蹈的擺盪之間,或許舞蹈並不存在,存在的是文化與身體,而且是情感依歸的所在。

【1】 見於兩廳院節目介紹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36263242764517381
【2】 見於《sakero x 038》節目單介紹https://www.kuoshindance.com/sakeroprogra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