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台江向望》
時間:2023/05/06 19:30
地點:臺南市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 (臺南市安南區怡安路二段102號)

高翊愷(聚思製造端 總監、獨立製作人

夜幕低垂,位於什三佃的台南市總和農產品批發市場,晚間時刻基本上是不會有人進去的,而在五月初的兩個夜晚裡,人潮卻不斷湧入,批發市場出入口汽機車停哨站的電子柵欄,升降的頻繁次數難以估算。再往這座市場內步行約五百公尺,不遠的廣場處有座絢爛燈光的大型舞台;舞台前擺放著數百張的摺椅、塑膠凳,似乎一場盛會即將展開,而與舞台對向的現場,則搭設起ㄧ神明行館,裏頭有台江27個庄頭各大廟宇神尊。再往側邊一瞧,幾個小食攤販也早已就定位,攤販前也有些排隊的人群;人們穿梭在舞台前的座席區與攤販間,有的是一家大小買完小食後,趕緊找個好視野的座位,吃吃喝喝的同時也一邊期盼著演出的開始;有些人則徐徐自在地移動,聊著天,手邊搧著扇子,自主的創造氣流,除了讓自己更加涼爽些,不經意地,似乎也將身旁小食攤販的味道,擴散至更遠的地方。這些人,期盼的是稍晚台江建庄二百年系列慶祝活動,開幕大戲《台江向望》的演出登場。

以台南市總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場域的功能與定位來說,白天是果農菜販的交易進行地點,熙熙攘攘的人潮,相信是尋常的畫面,這樣的交易買賣是一種日常需求;如此的聚集,更是一種生活樣貌,一種再平凡不過的生活行徑。而台江建庄二百年系列慶祝活動的開幕大戲《台江向望》選擇在這場域裡進行,原因是什三佃這裡,曾經為舊時台江拓墾核心地帶,同時也是安南區民眾生活採買的主要場域。而這場大型盛宴的匯演,除了將台江地區二百年來的特色與歷史風俗透過演出來傳遞,更是透過場域來凝聚與集結群體的力量。恰如本文所切入的觀點,將聚焦於「地方關係」以及「民眾參與」,並不著墨於藝術造詣的高度或是深度。

演出開始之前,舞台上先透過歡迎「第20萬人」入籍的「台江人」贈與禮物,雖說是在大型的戶外舞台上進行,在炫麗的燈光下少了些親切,卻放大了些「儀式性」,在這儀式間,居民熱烈的掌聲,看到的是,如同一般鄰里社區間,迎接新住戶到來的熱情與歡迎之情。

開幕大戲,《台江向望》以「海」、「土」、「香」、「興」為主軸,透過這四項主題連結台江兩百年來,四個發展脈絡。四個段落的主秀演出除了有七個舞作詮釋著個歷史變遷與時代背景,同時也搭配著具地方特色的歌曲演唱段落,90分鐘長度的演出,揉合了舞蹈、民俗技藝、戲劇、投影等形式匯聚性的展演。節目的開始,以擊鼓、民族舞蹈的編排,搭配舞台上的綢布創造出波浪感,展現出該區域的地理及環境條件,並象徵著的第一個五十年,先民在艱難的強風驟雨惡劣環境條件下,破除萬難於此開墾;運用其濕地,建庄結社,連結至「海」此主題作為開場。

而在這過程中,每個主秀也透過幾幅短篇戲劇的形式穿插於其中,戲劇角色中的台江夫婦阿興與阿秀由演員蘇俊穎、張詩盈扮演,而知名影視演員方駿則是阿興與阿秀的家中長輩。銜接在每個歷史主秀演出裡,這短幅的戲劇演出似乎更能夠使參與的觀眾感同身受,除了試圖充分表現居住於台江區域的日常以及生活社區中的生活關係,其中更提及張詩盈所扮演的台北女子阿秀嫁入台江地區作為媳婦的融入過程、日常飲食習慣以及與鄰里間的互動關係。或許在這20萬人口的台江人中,也有與阿秀相同生活經驗的居民,才能使每個戲劇段落讓觀眾有所情緒連結。

不過,更能展現出台江區域的民俗文化特色,則是「宋江藝陣」的表演,劇中文本將此民俗文化透過一群在地孩童、青年在舞台上的操演,展現此傳統民俗的「日常化」,在舞台上特別凸顯地操演,除了放大了儀式感以及形式特色,卻也是引出接續播放了經過數年所累積拍攝的訪談紀錄片,在紀錄片的內容裡,可看出藝陣對於當地居民的連結與重要性,同時透過這些影像紀錄的過程,著實地感受到台江人對於這項傳統文化轉換至日常的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呈現手法也不讓人感受到違和,反而更能感受到許多的凝聚能量在彼此之間發生。

除此之外,音樂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要素。個段落演出中,大量的運用歌曲、音樂來連結歷史發展脈絡,同時也串接居民與地方情懷,例如由台南在地歌手謝銘祐譜曲並由安慶國小合唱團演唱的〈台江人〉、台南在地人稱阿雞GLOJ的饒舌歌手林泰佑與音樂設計劉子齊所合作的〈台江兩百冬〉、謝銘祐的〈數魚歌〉這些曲目都在在地凸顯出「身為台江人驕傲」的情懷。透過不同年齡層的演唱者,頗有傳承意味,同時有巧妙地能夠凝聚不同年齡層、族群的閱聽,強化彼此之間的凝聚力。

這場演出,在製作上,比起是一個戲劇演出來說,我更會將其定調為一場「秀」更為切實,以「秀」的定義來看,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域、空間條件下,是提供人們展現希望、能力、美好,甚至是提供機會一個平台,而《台江向望》這場華麗的匯演秀,則邀請許多地方人士與單位參與其中,包括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南興國小武陣、合唱團以及溪南金獅學會等,更如先前提及的在地知名演員與歌手一起共襄盛舉。透過當地人的生活經驗展現出台江的特色與情懷,使參與的民眾們,感受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美好。當然,在這樣的製作過程裡,免不了大量的溝通與協調,相信在協調與編排的過程裡,會有些妥協與重置;但也就是這些過程,更有機會使人們凝聚、集結,並感受其中的美好。或許;因為這樣的匯聚更能讓我們所說的藝術與文化更接地氣些;或許,這些習慣的事物與日常更能有機會彰顯其珍貴。如同每人手裡的那份節目單上的那三段標語:「天定。神佑。民安居。」,如此單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