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慢島劇團《妮妮的小祕密》
時間:2023/5/21 11:00
地點: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

文 謝鴻文(兒童劇評人/兒童文學作家)

《妮妮的小祕密》是一齣改編自繪本《家族相簿》(文/席薇亞.戴娜(Sylvia Deinert 、提娜.克莉格Tine Krieg ,繪者/烏麗可‧柏楊Ulrike Boljahn)的偶戲。這齣偶戲正視兒童性侵害的議題,是台灣兒童劇場思想突破的一大躍進。

有意思的是,繪本《家族相簿》本來就是根據文圖作者她們為德國Fundus劇團1984年在漢堡公演的同名偶戲的劇本,以繪本形式轉化再呈現的。Fundus劇團由席薇亞.戴娜和提娜.克莉格成立於1980年,早期的演出致力發展兒童和成人共融的行為藝術,進而創造跨世代相遇。

此舉也為該劇團2003年後,由西比爾·彼得斯(Sibylle Peters)主導創立的研究劇院計劃(Forschungstheatre FT)奠立良好基礎。研究劇院為促進兒童和青少年、藝術和科學之間的跨界探索與合作,不斷藉由研討會或活動來思考藝術、科學和社會需要哪些新的參與和公共領域概念?兒童和青少年又必須如何被看重與成人平等參與社會公共議題中去學習和創造,並積極鼓吹「兒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應該幫助對抗、反對脅迫與壓力」的兒童權利宣言。

從以上簡介,已不難看出Fundus劇團具有強烈的社會參與,帶著藝術介入社區的改革精神。2001年《家族相簿》被翻譯引進台灣出版時,亦受到不少討論迴響,也得到2001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等獎項肯定。《妮妮的小祕密》則是立案於桃園的慢島劇團2021年於桃園「慢島慢慢飛•小小藝術季」的作品,時光推移至今,突然引爆大量性騷擾醜聞的台灣「#MeToo」 ,恰好可以讓我們透過這齣戲來與孩子討論如何預防被性騷擾,甚至更嚴重的性侵害。

在《妮妮的小秘密》這齣戲中,主要的舞台布景是一張如沙發的道具,別小看這張沙發,它可是會變形的,依順著劇情可以將底座拉出,以格子般的空間呈現老鼠一家的生活場景,頗似兒童玩具屋的放大版。若仔細看老鼠家的家具,那些道具多半是廢棄物資源回收再利用,經過幾道程序加工美化,也能煥發新生光彩。

老鼠家正在迎接新生命來臨的喜悅,小老鼠妮妮晉升成為姐姐,這個事件隱約促進妮妮有長大的自覺(或幻覺),也為她敢單獨出去玩或獨立做事鋪墊出好理由。然而,才剛開始探索外頭的世界,就遇見了一隻大壞貓,妮妮僥倖躲過一劫,怎知另一個危險接踵而至。

妮妮的叔叔起初只是有意無意地藉機靠近妮妮,還曖昧的要妮妮碰觸牠的尾巴,假借關心安慰妮妮的名義,意圖接觸擁抱妮妮身體。和大壞貓一對比,叔叔雖然沒有露出張牙舞爪的惡形,卻有更令人不安恐懼的惡行,甚至威脅要撕毀妮妮的家族相簿,以為妮妮會因此羞閉沉默。這些情節的鋪陳很重要,可以讓我們明白性侵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經常是處於權力不平等下的壓迫,若再藉由相關的事物來羈絆牽制受害者,使其心理產生慌張恐懼之餘,卻又猶疑膽怯不敢張揚醜事。例如這齣戲中的家族相簿,象徵親情凝聚的美好,撕毀它,彷彿就是摧毀親情。

妮妮畢竟是個孩子,親情的依賴一如飲食、睡覺,還是她生命中重要的倚靠。所以起初她選擇隱匿不說,但不說卻無法制止叔叔的惡行停止,痛苦不安持續綿延後的身心症狀擴大,最後選擇勇敢向媽媽袒露告白。媽媽則亟力讓妮妮理解,承受這樣的傷害與苦痛不是她的錯,真誠地接住已經受傷的孩子,接納與擁抱她創傷的感受,並為她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齣戲中都被細緻完整呈現出來,絲毫不馬虎,因此可以成為教導孩子學習保護身體界線,以及萬一遇到性騷擾或性侵害時的解決之道,其教育功能得以彰顯。

《妮妮的小祕密》除了濃厚的教育功能凸顯之外,偶的藝術性表現也有值得肯定之處。戲中的老鼠家族採用執頭偶,執頭不正意味著我們必須控制自己的腦,才不會輕易做出錯誤的行動;倘若不幸碰上困難麻煩,同樣要控制自己的腦,使其安定不亂。老鼠偶體積身高迷你小巧,符合角色設定,也能靈活動作,比方妮妮把沙發椅背當作溜滑梯玩耍的場景,畫面便很和諧。可見偶的類型選擇,也攸關一齣偶戲表演形式的成敗。

再說一下妮妮身上的綠色裙子,色彩清新如同新萌的鮮草,裙面也有花草圖像,開展的葉子,好像伸出雙手,要不斷提醒著自己,當身體受到侵犯需要說不的時候,就大聲的說,為自己架設出一道屏障,那一刻花草似乎也瞬間變形成仙人掌,有刺(武器)可以保護自己。這樣解讀物件的隱喻,不失為一種有趣的觀看方式,亦為妮妮身心蛻變的歷程找到合理的詮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