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計畫:棲身的港灣 十六寮民眾共創計畫
展出時間:2023/7/23(六)-2023/7/23(日)
展出地點:
剪紙展示區
・信仰之寮-海尾朝皇宮/台南市安南區海中街101巷10號
・教育之寮-安順長老教會/台南市安南區長溪路二段465號
・人文之寮-中洲寮保安宮/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三段96號
・歷史之寮-溪頂寮中安宮/台南市安南區安和路一段215巷2號
竹藝展示區
・生活之寮-什三佃鄭家古茨/台南市安南區本原街一段382巷36號
・神話之寮-什二佃神榕公園/台南市安南區公學路四段54巷
・灌溉之寮-新寮長安水利站/台南市安南區公學路二段222號
・治水之寮-什份塭清安宮/台南市安南區城北路871巷123號

文/郭玲君(2022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現就讀於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中洲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總理府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心溪南寮。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1] 

這是民間流傳對於「台江十六寮」詮釋的古調。1823年因曾文溪改道而生成的台江十六寮,也是台灣島內從北至南、東向西移動島內遷徙移民的開始,這個時間點到今年剛好滿兩百年。臺南市文化局規劃了一系列的活動,《棲身的港灣—十六寮民眾共創計畫》為此系列活動之一。策展團隊麥薾藝術在五月份邀請了剪紙藝術家謝美鈴老師以及竹藝藝術家蔡惠婷分別在台江文化中心、海尾朝皇宮、什三佃鄭家古茨以及溪頂寮保安宮等四個地方各自舉辦了一場三個小時的工作坊,邀請民眾對台江十六寮的過去、透過剪紙、竹編、竹風鈴的傳統手作、創作詩詞、歷史故事等片段來進行具象化的藝術共創,搭建出屬於台江的共同記憶。  

策展團隊以「棲身」來定義台江人在此定居已長達兩個世紀,台江人不應再是暫居在此的移民,而是在此安居樂業的在地人。而「港灣」是一個提供遠行船隻靠岸、補給的地方,用來意指在廣納來往的人群之際,台江也是一個可以讓人心靈在此安定之所,有如故鄉一般的存在著。策展團隊將這個映像與學員們的手作成果以及民眾創作的詩文和考察過後的在地史料使用大圖輸出的方式,作成一片片的方塊,拼貼在以「記憶之寮」為名的八組木架上。循著十六寮區域的歷史聚落,按海尾朝皇宮、安順長老教會、中洲寮保安宮、溪頂寮中安宮、什三佃鄭家古茨、什二佃神榕公園、新寮長安水利站、什份塭清安宮等八個場域設置,並且分別以信仰之寮、教育之寮、人文之寮、歷史之寮、生活之寮、神話之寮、灌溉之寮、治水之寮八個主題命名,從7月1日到7月23日期間進行靜態展覽。  

筆者從旁參與了5月16日頂溪頂寮保安宮的竹風鈴工作坊以及5月28日海尾朝皇宮的剪紙工作坊,比較兩場工作坊的差異。筆者發現,竹風鈴工作坊參與的民眾大部分以成人為主,也許是因為製作器材較大的緣故,又或許是竹風鈴的取採以及製作較適合年紀比較大的學習者,活動現場較少親子團體參與。而剪紙工作坊卻出現了好多小朋友來一起參與,兩場的參與民眾呈現了有趣的對比。  

為什麼要以竹做為發想,又為什麼要製作竹製的風鈴呢?  

策展團隊的專案經理林庭安表示,由於竹子是以前十六寮居民經常使用的器材,居民們使用竹子編製窗戶、編織床,運用竹子製作犁田等器具,同時竹子也是在地建造房舍的重要元素,由於洪水等天然水災之故,竹子的輕便以及取材方便,成為了在地常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素材。因此透過竹的主題,進行竹編工作坊來向古早居民的生活致意,希望可以透過竹製品的創作來遙想過去先民在台江一代的庶民生活。  

他們在閒暇的時候,都做些什麼事情呢? 

應該要有點聲音吧!基於這樣的想法,於是發想出竹風鈴的概念,以前的人在閒暇或工作之餘,應該會經常聆聽到竹片被風吹動的聲音吧!透過聲音的串聯,搭接起的一座座被重新命名的藝術之寮,用聲音符號發出不變的聲響節奏,搭建起一片片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一同迎接未知的未來,應該是這樣的初衷吧!  

筆者發現竹風鈴工作坊的參與者除了社區居民之外,亦有對傳統藝術感興趣的朋友從市中心遠道而來,他們表示已經很少接觸這一類的竹編藝術了,這次還可以把作品放在公共區域進行藝術共創的展示,很令人期待!在溪頂寮保安宮保生大帝前,看著大家一手一手地將竹片纏繞到繩子上,透過雙手固定的繩結,筆者彷彿看到以前台江居民們的那種對於未來建築體的想像與期待,在跨世代的記憶中,運用共同的素材,聆聽相同的聲響,共同將傳統傳承下來,進行生命的延續。  

做為台江建庄兩百年的慶典,該如何運用傳統來述說故事跟表達呢?剪紙在過去一直視為在宗教、文化、傳統上面的一個喜慶的象徵,由於取材容易,只要一張紅色紙張和一把剪刀就可以產生無限的創意,這些圖騰伴隨著討喜的紅色以及創意的光影視趣,在結婚、生子又或是家族長輩的生日,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筆者參與了五月份海尾朝皇宮的剪紙場次,發現有相當多的親子民眾參與,看著謝老師生動活潑地解說各種剪紙的方法,並且運用案例來提醒學員們剪紙的注意事項,相當有趣!當大人帶著小朋友們手把手地剪出對於場域的映象以及偶爾伴隨著小孩的哭鬧聲,也特別感受到世代喜慶延續的喜悅。  

筆者發現海尾朝皇宮在台江有特殊的凝聚力量,從寺廟建築體匯集的府城兩大彩繪派流的陳氏家族[2]-草如司的龍虎壁堵以及潘氏家族[3]-岳雄司的門神彩繪,即可見該寺廟在社區上的地位以及份量。而工作坊當天,也是解散了72年的南管鳳鳴社復社的日子[4],整團樂團從臺南沿路吟唱著重新拾回的太平歌曲調來到境主海尾朝皇宮進行一場傳統歌謠獻唱,伴隨著左右兩旁已被燻黑的草如司的作品以及潘氏門神,在這一座充滿人文藝術教育的宗教殿堂,一場藝術地共創慶典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中。  

7月13日禮拜四的下午,筆者從市區開車來欣賞遍佈在八處的各座「記憶之寮」展區,由於活動導覽地圖上「記憶之寮」的順序是以兩組工藝作品作為欣賞順序脈絡,呈現T字的路線規劃,但筆者為使參觀路線可以順著路行駛,於是按著活動導覽地圖上面的設置點將開車前往各據點的順序為:信仰之寮/海尾朝皇宮→生活之寮/什三佃鄭家古茨→教育之寮/順長老教會→歷史之寮/溪頂寮中安宮→人文之寮/中洲寮保安宮→灌溉之寮/新寮長安水利站→神話之寮/什二佃神榕公園→治水之寮/什份塭清安宮。這樣的路線剛好是循著八處記憶之寮的地理位置在安南區繞了一個圈,且由於每座「記憶之寮」的據點以開車的時間最短五分鐘,最長約十五分鐘左右,筆者認為若要在暑假騎機車或步行欣賞,建議在傍晚時刻探訪比較適合。  

第一站海尾朝皇宮

古地 內海 大廟
台江是起伏不定的風景

民眾創作詩文設於信仰之寮 (圖1)

保生大帝在台江一代是受居民們敬重的主要信仰,在這次的展覽中,主祀保生大帝信仰的場域至少就有三處,其中包含鄭家古茨,即可想像該神明在當地信眾的地位。保生大帝亦被稱呼「大道公」、「吳真君」等,主要工作在防災以及醫療,簡單來說就是職業為醫生的神明,以祈求疾病康復、防瘟疫、身體健康為主。  

由於台江一代早期洪水氾濫之故,筆者發現寺廟的興建密度不亞於府城市區。海尾朝皇宮/「信仰之寮」就擺設在廟的前方,遠遠望去,誤以為是一座兒童遊樂場,有股讓人想攀爬或坐在上面的衝動。但是「信仰之寮」上面貼著請勿攀爬的標語,提醒著藝品的安全性僅供欣賞使用,筆者只能往後退一步靜靜觀察。而在觀察間,筆者發現剪紙在透過陽光的撒落所映出的剪影,是如此的有趣,且影子也會隨著日照的時間而有所差異。同時間,朝皇宮裡面傳出的陣陣音樂並非傳統讀經,讓人好奇往內一探,發現是參與大廟興學的成員分別分布在教室、廟堂前進行樂譜、彈奏等學習,與龍邊辦公室耆老們飲茶聊天形成一組有趣的聽覺與視覺的體驗。(圖2)  

第二站什三佃鄭家古茨

淒淒路旁的木麻黃
潺潺水中的布袋蓮
緩緩石路上歸牛車
裊裊炊煙裡農家飯

民眾創作詩文設於生活之寮 (圖3)

當筆者抵達以「生活之寮」命名的什三佃鄭家古茨時,屋主鄭忠勝老師正坐在舊厝屋簷裡面,似乎在等待前往欣賞的民眾。鄭老師熱情地向筆者說起竹子在古厝的意義以及「生活之寮」上竹子圖騰所編織的意象概念,經過他詳細的解說以及導覽,筆者才真正明白以前古早時期竹子對於台江人的生活意義以及竹子運用在「記憶之寮」上面的象徵性。原來那個透過交叉的圓形並不是日本國旗,而是以前人家養雞的籠子入口,圓形的地方是手伸進去抓雞的大小。但是因為時代的演變,現在的鄭家古茨被周圍的豪宅大院圍繞在中間,舊建築體和周遭的新房子形成一個特別的時代感,鄭老師表示如此的時間點剛好是他們形塑「古茨博物館」的時機。
(圖4-6)

鄭老師還領著筆者參觀了古厝內展示的傳統竹製用品,從嫁娶、生活日常、犛牛耕田器材甚至是後方的竹籠厝,竹子的使用遠遠超乎當代人的想像。由於「學仔」、「公茨」是以前老一輩的台江人的知識啟蒙之地,然隨著國民教育的普及,公茨的地方教育不再,也因此什三佃鄭家古茨以「古茨博物館」的存在,提醒的不僅是傳統文物的歷史性,而是在這些生活用品的背後先人憑藉雙手打造的世界,一個可碰觸的真實的世界。這點相形於周遭使用機器興建的新式樓房以及現在大家熟悉的網路虛擬。筆者認為鄭氏家族的堅持提供了現代的當下對於過去文化歷史深入思考的機會點。  

第三站 安順長老教會(圖7)

安順長老教會之所以取名為「教育之寮,是因為早期台江的第一所小學-安順國小在創校之初,曾借用教會教室上課,因此而命名。可惜筆者來了這裡兩次都找不到入口進去,只好從外面觀望教堂建築體與「教育之寮」外觀的差異,卻也發現到其實搭建在小草坪上面的「教育之寮」與大型教堂的外觀相形之下,別有一番大教堂與小草寮兩者相互依偎的感覺。  

第四站溪頂寮中安宮VS. 第五站中洲寮保安宮 

陳卿寮擔蔥賣菜綁掃帚  VS. 拓墾 棲身 尋根 
台江是中外人文交會的所在 

「記憶的片段」設於歷史之寮VS. 民眾創作詩文設於人文之寮  

「歷史之寮」/溪頂寮中安宮以及「人文之寮」/中洲寮保安宮兩個地點相距不遠,兩地之間的距離約五分鐘以內的車程就會抵達彼此,且由於兩處屬於街道交叉處,皆有一些路邊小吃攤聚集。
(圖8)

溪頂寮中安宮由於聚落在鹽水北岸,所以鄰近各庄以溪頂寮稱呼,這個地方亦是日治時期「庄役場」的所在,庄役場以現在的政府行政單位稱互的話就類似現在的區長辦公的地方。同時該區也是早期保甲、安順派出所的所在地點,「保甲」是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維持台灣秩序的一種製度,亦稱為保甲制度。由此可見當時這個區域的行政重要性,就地圖上可以發現位在安南區較東北方向一代。
(圖9)

而順延著長和路往下走,即到了「人文之寮」/中洲寮保安宮,副標標示著百年前最熱鬧的在的座標,與此與歷史之寮相互輝映著該區域以前熱鬧繁華的光景,也難怪乎這兩處外面店家林立,不輸臺南其他區域的老街區。

第六站新寮長安水利站

台江建庄兩百冬
滄海桑田親像夢
先民歷史毋敢放
敬天敬地從向望

民眾創作詩文設於灌溉之寮
(圖10)  

在前往新寮長安水利站的時候,筆者在爬梳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座建在1930年昭和四年傳說用洗石子以及八田與一宿舍拆下來的木頭所建造的老房子在安南區一直有存廢的問題。原因是這座水利工作站並未列為古蹟,因此在退役之後,隨著都市更新計畫,隨時有可能被拆除。而在過去的網路新聞可得知,雖然這裡出現過幾位在地人為了保留此屋況的樣貌的努力辛苦的經營者,但也都是幾年前的新聞,再加上沿路各式建案的開發,在前往的路上實在讓筆者好奇現在長安水利站的存在狀況。在到達地點之後,發現地址上面的外貌,目前為一間賣滷味的麵店經營著,而「灌溉之寮」則設置在水利站那座老房子的庭院裡面,因此要穿過老麵攤的入口才可以閱讀到「灌溉之寮」這個作品。
(圖11-12)

雖然水利站本身的建築物因為年久失修而不能入內參觀,但筆者站在庭院中,想像著當老麵店開始每日的營業之時,這座身上掛滿記憶的灌溉之寮,在老麵店的庭院之中裡面,欣賞著饕客們大口喝酒大口吃滷味的百般滋味。也許水利站的功能不再,但老舊建築的時代美學意義,這就如同民眾所書寫的,守護這塊土地上每一個時代的代表建築物,是在地人理所當然的日常吧!  

第七站 什二佃神榕公園

天蒼蒼、雨茫茫
曾文溪下誕台江
四個五十大演變
進化台江兩百年

民眾創作詩文設於神話之寮
(圖13)  

在路過一棟棟的高樓,筆者驅車從巷弄進去,在一處住宅社區中,冒出一座宛如童話般的樹林公園。循著茂密的樹蔭外圍繞行,「神話之寮」就坐落在樹林旁的草地上與公園內的遊樂器材相互輝映著。整個台江圍繞著青暝蛇作亂的傳說故事,然相傳榕樹一旦生長茂密將會有其神力,可以庇蔭鄰近的居民,保護鄉里,也因而在這裡十二佃榕樹有鎮壓青暝蛇的神話傳說。而如今,曾文溪不再氾濫,在此協助鎮壓水難的大榕樹,被一棟棟高樓圍繞著,樹的一旁還興建起了社區的遊樂設備,儼然轉變成為一個社區之肺,在人群密集的居住中心,繼續努力地執行光合作用,默默守護著這個社區的每一戶人家,讓在此的每一個人可以在此安居樂業,繼續養育台江的世世代代。筆者嘗試踏入「神話之寮」底下,從裡面以各種角度望向外面四周,古老的樹林、現在的社區,似乎當初那隻桀傲不遜的青暝蛇之靈已長眠在此。  

第八站 什份塭清安宮

台江與天相伴,
日月星辰孕育十六寮,
豐足大地萬物、滋養天地,
啊!台江是安南區之母

民眾創作詩文設於治水之寮
(圖14)

從什二佃神榕公園離開,沿著公學路行駛約十多分鐘,兩旁的風景從道路陸續轉變成為一座座的魚塭,偶爾在魚塭上可看見遠道而來休憩的不知名的鳥群兩兩。一個轉彎,沿著兩旁的魚塭,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空曠的空地,以及一座約四五層樓高雄偉的寺廟。是傳說中的清安宮吧!筆者猜想著。不過看到廣場上面擺放著的「記憶之寮」,就知道自己沒有走錯路。  

在這裡被稱呼為治水之寮的清安宮,從1661年的雷府三兄弟跨海翻船的傳說,到遇難之後在溫府千歲的指導之下,顯靈扶危幫助受難的居民。清安宮從十七世紀開始即興建在此,經多次的翻修之後,直2002年有了現在的原貌。治水之寮所在地點距離清安宮相當遙遠,筆者站在治水之寮裡面,突然發起童心的嘗試以各個角度來窺看此處,發現清安宮、房舍、天空,好多好多的日常都變得渺小了起來。(圖15)  

在觀察之後

筆者自五月參與兩次與民眾一起的工作坊,直到七月欣賞到真實的作品展出,歷經為期三個月的觀察等待之後,筆者理出兩個脈絡的思考:  

一、從片斷到片段—藝術做為地方連結的思考

在這一座座類似魔術方塊的「記憶之寮」,架構了策展團隊田野調查的記憶的片段、民眾創作的詩文以及藝術家與民眾一起共創的剪紙、竹編、竹風鈴,就像是一本立體故事集,觀眾可透過觀察、閱讀將這些片段、零碎的手作在腦海裡組裝成自己對於十六寮的在地想像與未來詮釋。  

筆者認為「記憶之寮」是一組有趣的作品,因為當陽光灑下,穿過剪紙、穿過竹編,透過「記憶之寮」的塑造,創建出神奇的影子,而隨著閱讀「記憶之寮」上方的文字,透過各種角度,觀望出去的風景是這座木造物最特別之處。
(圖16-19)

但是在閱讀幾座「記憶之寮」之後,藝術品上面一致性的大圖輸出,以及固定的型態,卻也制式化了筆者對於文字、地方的想像,在閱讀的本身好似探索卻也像是在閱讀一本大型的活動宣傳手冊,過多精緻化的文字輸出、藝術作品,也讓筆者好奇庶民創作以及老師的相關創作之差異。同時,如果把每座「記憶之寮」上方的主題命名珍珠板拿掉的時候,每一座「記憶之寮」的差異是什麼呢?每一座寮的特色是什麼?又或是這十六寮其實本身並沒有太大差別?
(圖20-23;圖24-27)

另外,剪紙與竹藝的導覽路線也是筆者感到些許困惑的,因為就現場實際行徑的過程中,筆者找不到這兩項創作與路線的關聯性,筆者無法找出剪紙與竹藝創作在地圖上面的接續脈絡,為什麼剪紙的路線將竹編的作品路線分開呢?倘若可以增加一些觀眾與場域連結的相關活動設計,幫助參與的觀眾尋到這八處地點與藝術品的相關連結,例如在每一座「記憶之寮」上面透過指引來指示前後展示點的方向距離,又或是使用QR Code的語音導覽解說,透過語音的詮釋來引導觀眾欣賞每座「記憶之寮」與場地的關係,其實只要一點點小巧思,一點點時間歷史、地域性的文字說明,就可以幫助觀眾與作品產生多一些連結,那麼也許台江的片斷將會更加連結成為片段。透過簡單的串聯,讓八組「記憶之寮」多一些生活藝術的想像。    

二、從共創到共融—民眾參與藝術創作的思考

在這四場工作坊,民眾參與創作的過程裡,「共創」是這個計畫的亮點,因此筆者提出的思考是民眾與藝術/藝術品的連結意義應該是什麼呢?

民眾參與藝術創作一直以來有很多面向的發展與討論,早期民眾參與許多社區型的藝術相關活動主要將藝術作品視為一個「作品」的成果展出。而近期許多社區的藝術參與已逐漸將藝術視為過程的一部分,與民眾一起討論如何透過「藝」的技術本質來進行創作。例如2022年樹德科技大學藝管系在後壁高中的《斲泥》計畫,以剪黏作為藝術的過程,由大四學生帶領後壁高中的高中生與剪粘藝術家林秉賢將後壁視為「米蘭之鄉」用剪黏藝術創作出稻米、蘭花、茄芷袋的意象[5],又或是筆者於2021年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的「木目鑲 in‧17相印」[6],解構傳統「茄苳入石柳」異木鑲嵌的藝術技法,導入高中生的家庭故事,結合兩者進行策展。也因此在這個共創計畫中,筆者原本期待看到的是民眾多元的藝象表現,以為是策展團隊以引導的方式引發民眾對於台江的想像,藝師則是將其藝術手法帶給民眾,讓民眾發揮想像呈現每個區域對於「寮」的不一樣想像。  

而除了共創之外,設置在各場地的「記憶之寮」與場地的融合又是什麼呢?筆者本以為每一座「記憶之寮」設置的方式以及地點,會與該地區進行共融以呈現民眾與地方的記憶交織又或是更多的互動,以生活之寮、灌溉之寮,建設在場域之內,觀眾可以在台江探詢「記憶之寮」的時候,可以順便走訪這些真正存在的建築體,將寮上面的歷史文字與場域進行一個結合。但是有些「記憶之寮」設置在寺廟外的停車場又或是興建在草地上,例如人文之寮、神話之寮等,除了當下感到突兀之外,也有點不知道該如何欣賞。
(圖28-30)

重複性高的展品結構對於筆者來說,視覺上是有些疲倦的,筆者建議是否在進行場地策展的時候,也許可與民眾規劃不同的印象,並且邀請場域相關人員一起來討論布置的方式以及各種可能,融入民眾對於策展地方的一些想法,又或是運用現在的科技技術讓各場地的在地居民對於「記憶之寮」進行簡單的敘述,協助在地展覽有更多有趣的可能。雖然這樣的作法會需要更多的前置作業時間以及準備,但筆者相信會是更可以協助藝術品與在地,更加融合,更加在地化。

圖1:信仰之寮在朝皇宮的位置:


圖2:信仰之寮上剪紙的倒影以及請勿攀爬的文字:


圖3:生活之寮在什三佃鄭家古茨的全貌:


圖4:鄭老師展示古厝裡面陳列各式竹製生活用品:


圖5:古厝裡面擺設以前的人使用的各式竹製品:


圖6:竹製屋頂:


圖7:安順長老教會與「教育之寮」:


圖8:溪頂寮中安宮前方的歷史之寮:


圖9:在中洲寮保安宮旁的人文之寮:


圖10:灌溉之寮上的「記憶的片段」:


圖11:與水利站對望的灌溉之寮:


圖12:被在地人守護的水利站:


圖13:草地上的神話之寮,與遊樂場公園相望著:


圖14:與治水之寮相望的清安宮:


圖15:從縫隙中,大大的清安宮突然變得好小好小:


圖16:從人文之寮裡面往上觀望的視野:


圖17:從記憶之寮底部往上仰視的天空:


圖18: 從信仰之寮寮下方仰望天空的剪紙之美:


圖19:仰望生活之寮的天空:


圖20信仰之寮上的輸出:


圖21: 人文之寮上記憶的片段一隅:


圖22: 歷史之寮另外一面的全貌:


圖23:教育之寮:


圖24: 在老麵店裡面的灌溉之寮,上面有著民眾書寫的創作詩文輸出:


圖25:治水之寮的全貌:


圖26:與什二佃神榕公園相望的神話之寮:


圖27:生活之寮一隅:


圖28:草地上的教育之寮:


圖29:在中洲寮保安宮旁的人文之寮:


圖30:草地上的神話之寮:


[1] 參考資料:台江內海及其庄社 – 台江文化中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https://tkcc.tnc.gov.tw/AboutUs/Culture/Culture01.htm
[2] 參考資料: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臺南陳氏彩繪家族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853
[3] 參考資料: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臺南潘氏彩繪家族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852
[4] 參考資料:蔡文居、王姝琇(2023年5月29日)。解散72年 鳳鳴社復社走唱老街。自由時報,生活版。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85530
[5] 參考資料取自藝師林秉賢臉書:https://reurl.cc/WGMl6e
[6] 參考資料取自戲遊傳說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9icnz9oJ4c&list=PLqShzCabUD4dW4Tj9-YdfYVJutk2Qniil&index=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