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名稱:2023新點子實驗場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時間:2023/06/09~2023/07/16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許映琪(年度駐站評論人)
身為一名視障的表演藝術觀眾,其實我一直有著不愛聽口述影像的怪癖。除了舞蹈作品之外,我幾乎總是選擇運用自身視覺之外的感官,去直接經驗作品,並得到全然非視覺的體驗。背後的原因有三。第一,誠實說,我臉皮太薄,實在不想經常麻煩身邊朋友陪同我看我要看的演出還要幫我口述。第二,我想要接觸到不同媒介形式的質地,不希望總是透過語言的介面來與作品遭逢。對我來說,語言是在邏輯理性的單頻上,我卻更喜歡在觀演時打開全身感官去接收。第三,在我內心總是懷藏著一個「視障者並非不完整的人」的理想,因此大膽假定視障者單單憑藉自身感官,就能通過非視覺的途徑,對各種人事物的核心意義達致與通過視覺途徑同等的理解。
我於是在自身的觀演經驗中,試圖去發展出一套全然非視覺的觀演系統,並持續去磨利打亮。雖然目前僅有一些初步的嘗試,我並不認為非視覺的觀演途徑僅限我目前操作過的這些。我也不認為自己操作這些觀演途徑的能力是最好的。但我想我仍可分享自身經驗中的一些階段性成果,拋磚引玉,邀請更多人進來一起集思廣益。
本文將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非視覺觀演系統概論」,簡述我目前操作過的非視覺觀演途徑有哪些,以及其各自的內涵為何。第二個部份為「非視覺觀演系統在2023新點子實驗場的應用」,以今年新點子實驗場當中,除了我自身所參與的製作《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之外,其餘的四個作品作為觀演對象。其一細述前文所述的非視覺觀演系統如何在遭遇不同類型的作品時進一步調適自身。其二透過此非視覺觀演系統,試圖針對各作品描繪出自身觀演經驗。第三部份為「從非視覺觀演邁向非視覺評論」,在建立了前述非視覺觀演系統作為我的觀演架構之後,我如何進一步成為一個評論人,對今年的新點子實驗場提出整體的觀察。
非視覺觀演系統概論
目前我在表演藝術的觀演中,曾經運用過的非視覺感官知覺有以下幾種:聽覺、嗅覺、空氣以及身體內部的情緒反應。除了運用這些感官知覺之外,我也會同步觀察現場其他觀眾的反應。有時更會運用想像力來進行一種積極的觀演。以下分述之。
1. 聽覺
聽覺最直接地就是可以捕捉到演員的台詞內容和背景配樂。也可接收到演員說台詞時所帶有的情緒狀態。有時更可由演員的聲音推測演員身體用力的方式。除此之外,演員身體動作時所發出的聲音,也是可以去把握的。
2. 嗅覺
有時候有些作品當中會包含比較濃列的氣味,比如《半仙》一走進劇場就會聞到濃濃的酒精味,和《半金屬》坐在觀眾席第一排可以聞得到演員身上的香水味。嗅覺的訊息的確比較少出現,但如果剛好存在的話,也可以豐富對作品的感受。
3. 空氣
空氣其實是僅次於聽覺之後我在觀演時最常使用的感官知覺。所謂「空氣」指的是一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情緒氛圍。有時即便毫無任何聲音線索,仍可以透過空氣感受到場上氣氛一轉,知道有什麼事件發生了。
4. 身體內部情緒反應
當我盡己所能地把全身敞開來去接收各式各樣的感官訊息,那就像是我用我自己的身體在進行一種傾聽式的感受。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的身體內部其實會反射性地浮出對外界刺激的情緒反應。這樣的身體內部情緒反應,有時也會成為掌握作品意義核心的重要線索。比如說,我在觀賞《歡聚今霄》時沒有口述,但透過感受到在現場流動的能量呈現煙火四散狀,身體也仍然可以接收得到這部作品的嘉年華氛圍。在觀賞《聲妖錄》時,感受到在場上流竄的所有能量都在往下沉,身體內部便浮現出一種幽幽的悲傷。
5. 觀察觀眾反應
前述所提及的各種感官知覺,除了要用來感受舞台上的動態之外,也可以同時用來觀察現場其他觀眾的反應。最明顯的觀眾反應就是笑聲。有時候鄰座的觀眾也會有比較明顯的呼吸聲,像是倒抽一口氣或是緊繃釋放的嘆息。除了用其他觀眾的反應去推測舞台上發生的事之外,有時候也可將這樣的觀眾反應視為演出文本的延伸,本身就是演出的一部份。
6. 想像力
綜合前述的各種感受,其實也可以進一步嘗試將之轉化為自己腦海中的視覺影像。這樣的視覺影像不需要去逼近明眼觀眾的視覺經驗,不需要試圖還原出舞台上實際的視覺呈現。只需要從自身的感受力出發即可。
非視覺觀演系統在2023新點子實驗場的應用
前述所提及之非視覺觀演系統,在面對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時,運用起來有一些實務上的細節差異。以下將會把前述的非視覺觀演系統應用於2023新點子實驗場,藉以更具體地說明非視覺觀演系統在面對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時會如何運用。除此之外,我也會對各作品做出簡單的短評,以揭顯這樣的非視覺觀演經驗。
1. 李憶銖《昆蟲物語:裝死》
我感覺到這個作品在表意上,語言和動作都佔有相當高的比例。因此,在聽覺上會特別專心去捕捉演員在動作時所發出的細碎聲響。也會更多運用想像力將之進一步視覺化。
我感覺到這個作品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戲謔,笑談生命的存在性荒謬,把嚴肅的生命哲思精準地轉化為滑稽的戲劇情節。不過,透過非視覺的方式感受起來,各個戲劇橋段之間的連貫性比較弱,導致也比較難抓到重心。「昆蟲裝死」的意象和新詮非常有意思,但這個意象在整個作品裡比較沒有那麼聚焦和凸顯。
2. 李慈湄《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
這個作品所欲探討的命題之一,恰好就是透過非視覺就能直接接觸到的聲音。我評估在這個作品裡身體的部份縱使有,也沒有那麼重要。在情感的表現上也原本就比較疏離異化。因此我其實就比較放鬆下來,就只是用最自然的方式去接收,同時特別留意自己身體內部的反應即可。
我感覺到這個作品非常地精實凝湅,毫無多餘之處,但又不會讓觀眾無法呼吸。兩位演員的聲音質地其實還是有些微差異。對我來說,姚尚德的聲音質地更去人性化,就像是人偶。而王熙淳的聲音質地則像很呆滯淡漠的人聲,仍然保留著人的質地。兩位演員在聲音質地上的參差,讓作品具備了更多細節與層次。
3. 趙偉丞《跳躍少年》
這部作品從一進場,就是九○世代所熟悉的動漫作品主題曲的連環播送,十分搶焦。雖然在正式開演前演員之間就有事件在發生,但因為主題曲的播放尚未結束,我其實都在聽歌,根本不在乎演員之間的世界。我感覺到這個作品裡演員的身體動作比較自然寫實,就沒有那麼在意是否能捕捉到,因為透過演員的聲音就能對意義達致同等理解。此外,我也覺得注意力被動漫主題曲拉走是很自然的,就放手允許這樣的發生。
這個作品透過大量使用動漫作品的元素,成功營造出風格鮮明的時代氛圍。我在看的同時,自身的成長回憶也被喚起,與台上的演出形成互文。只不過在此之餘,這些動漫作品和這樣的時代感,和其在作品中探討的青少年生命的陰暗面,彼此之間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似乎仍缺乏有說服力的連結。
4. 李奧森《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這種以肢體表現為主的作品類型,對我來說在觀演時最費力。很容易失神,變成只是在聽配樂。會需要不斷把注意力抓回現場,不放棄透過全身去感受。
我在這個作品中,感受到一種被高度規訓化和編制化的暴力和獸性。美術館式的舞台空間,也拉出了疏離的距離。只不過我有點困惑為什麼這個作品要採用遊走式的觀演關係。因為演出區域其實只有兩個,觀眾雖然可以選擇自身的站位與視角,但因為人潮洶湧,其實並不真的有那麼多機會走動。如此在觀演關係上其實就還是會退回傳統鏡框式舞台的邏輯裡。
從非視覺觀演邁向非視覺評論
以2023新點子實驗場作為對象,我在前文闡明了我如何應用自身的非視覺觀演系統,以及我在其中所獲得的體驗。接下來,我將更進一步,根據這樣的非視覺觀演經驗,試圖對2023新點子實驗場提出短評,探索非視覺評論的可能。
2023新點子實驗場以「emo」為主題,讓各個創作者針對這個概念,做出各自不同的演繹。在其中,我看見各個創作者,均懷抱著清楚的生命關懷,試圖在自己的作品中進行探索或實踐。然而,各個創作者對人性母題的探究,已經走出的里程畢竟也遠近不一。
依據我的淺見,《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和《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應是完成度較高的作品。從中可以看見一個很清楚聚焦的問題意識,並進而透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展開了相當完整和成熟的論述。
進一步我也好奇,四位創作者能否將自身的問題意識和論述,置放於既存世界中各種生命和社會的議題脈絡所交織出的網絡中,找到更清楚的說話對象?除了登高一呼之外,有沒有可能讓這些主張找到更清楚的投射方向? 回到非視覺評論的真正意義,我認為並不在於證明非視覺觀演經驗也能進入與視覺觀演經驗相同的頻率。而是在於,採用非視覺方式在生活和感受的人,也能被納入進來成為表演藝術的受眾之一,並且非視覺的經驗和意見也能受到同等的看重。非視覺的觀眾能夠不再被系統性的排除於創作者在創作時所設定的目標觀眾之外。非視覺的觀眾在實際有機會參與對作品的觀演時,其經驗和意見也可以不被視為是殘破和短缺的。非視覺評論體現了一種社群對非視覺人類的重新納入,並賦予其公共參與的公民人格與身份地位。同時也允許異質性可以如己所是地存在,但又找到能彼此溝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