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唯劇場《轉身轉生/菜市場藝術節》
時間:2023/10/28 (六) 早市12:30~15:30
地點:臺中市第四市場、新民街市集
文/鄭得愛(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9年於台中市立案的「唯劇場」可說是近年來帶動中台灣劇場展演的新興潛力股,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張庭溦以頗有前瞻性的經營策略,不僅僅聚焦在一般年輕現代劇場獨立的創作與演出,而是早在創團時期就從「企業開發」的路徑去想像劇團的人力資源、技術創新、市場開發、營運模式……等組織構成,以「表演」、「教育」、「推廣」的三種軟實力為其創業基礎,在公部門及文化新創相關資源的支持下[1],積極透過表演藝術的展演連結在地價值、內部的培訓課程媒合劇場人才、對外的推廣觸及不同的社會領域與族群,整體發展可說是勢如破竹、面面俱到。
此次由唯劇場所統籌策劃的《轉身轉生/菜市場藝術節》主要內容為連續兩天的演出,每天各依照傳統市場的營業邏輯分成「早市」、「午市」兩個場次讓觀眾選擇,早市的節目依序有:唯劇場《市場沒有人》、拍拍手工作室《偶們還在,沒有離開》、日出身體劇場《常民餐桌》;午市則是:狂夢藝術《攤販的鏡像X購物籃的寓言》、唯劇場《市場沒有人》,演出全長包含休息與移動各約三個小時,前後還可搭配參加由「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所安排的城市導覽活動《尋找20世紀的鐵道倉庫與市場》。本文,將以筆者所觀賞的「早市」為例,探討這個「在地藝術節」如何展現了中部表演藝術生態的共構關係,又達成了何種藝術理念下的成果。
中部新生代藝文社群的整合與執行
從整體策展的人員構成來看,四個演出團體恰好成立於差不多的時間,且負責人及其團址都來自台中鄰近區域,除了目前於台中東區有獨立排練場的「唯劇場」以外,還有約在2020年開始運作,來自潭子的「拍拍手工作室」(陳敬皓創辦)、北屯的「日出身體劇場」(林寶寶創辦),以及太平區的「狂夢藝術」(黃子溢創辦)。此外,在「行銷協力」的名單裡也出現了「20%實驗劇坊」、「後街人劇團」(劉昊創辦)、「B1地下劇團」等中部年輕團體,以及1998年成立至今頗具規模的「大開劇團」。本文且不針對這些新生代創作者間有什麼共同的背景脈絡進行深究,但這樣藉著地緣關係所串連起來的友團合作,毫無疑問的是個特殊的在地劇場現象,有助於在小團體良性的資源共享、人才流動、相互觀摩中不至於單打獨鬥,也帶動起更大的創作量能。
其實,早在此次藝術節之前「唯劇場」就與「拍拍手工作室」及「日出身體劇場」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舉例像是在其針對內部團員的培訓計畫中,由張庭溦、陳敬皓、林寶寶各自帶領一階段的表演課程,於2022年下半在位於台中「夏卡爾美好莊園」裡的神秘排練場以《極樂城市》為名推出了三場小規模的展演:〈壹號餐.流水〉、〈貳號餐.城市〉、〈參號餐.山林〉,且在對外的視覺、文案、宣傳上近乎比照正式售票演出辦理,足見劇團在執行製作面牛刀小試的企圖與用心。而這樣看似單純的「培訓—呈現」模式,不僅建立起中部表演藝術人才的相互了解與合作默契,也展現了這群「藝術家」從專注創作、產出作品,到作為一名「藝術教育者」之身份轉換、技術輸出的彈性,在同樣透過藝術媒介與「人」、與「地方」連結的核心價值裡,可以更多元、跨領域的進行藝術實踐。
據上述往例再看到《轉身轉生/菜市場藝術節》的策劃,「唯劇場」的角色就像是傳統流水席的總鋪師,從策展的創意發想、主題定調、活動規劃、團隊協作,到預算、場地、票務、行銷等需要多方調度之重責大任的承擔,還招募一群的互惠的「藝術大使」,給予藝文愛好者深入參與藝文活動的機會,增添活動現場的人力需求、擴大藝術節在自媒體、社群平台的曝光,貫徹其跨界交流、青年培力的精神。在表演上,因著各團隊既有的明顯定位,區隔了出現代戲劇、舞蹈與肢體、偶戲與物件、馬戲與肢體……等類別,提供了表演形式的多樣性,使策展在基本盤上擁有了豐富的食材,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讓各路好手拿出自身絕活、連番上菜,共同成就這難得的盛會。
在地藝術節的核心關懷與美學實踐
從《市場沒有人》的文本來看,講述的是一名年輕的「市場管理員」(戴明光飾演)在市場要被拆遷的前一天,與同樣在裡面工作、生活大半輩子的中年夫婦、老婆婆一同回憶過去、面對現實,到做最後離別的過程。在寫實而抒情的懷舊氛圍中,張庭溦、廖庭筠、楊麗菁三位演員還同時分飾了搞笑的「在地神明」與「直播網紅」等三人組角色,以活潑誇張的演繹方式,勾勒出在網路時代裡,各代表了傳統與新興的「靈界/虛擬力量」是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強而有力的速度,穿透現實空間裡的停滯與消沈,對一個乘載集體回憶的地方提出或存留、或更新,甚至如何被包裝、被消費的想像。當管理員反覆感嘆著:「六個杯子、一個電鍋、一個茶壺、一籃橘子……」,好像珍惜的事物永遠數之不盡,但不管是輕盈釋然或沈重不捨,小小機車的駛離,也像在提問著眾人,想要用怎樣的姿態、選擇攜帶什麼,踏上人生裡每回的移動?
在享用了點心的中場休息後,由一位熱情洋溢的「市場主委」(林群哲飾演)帶領觀眾從南京路現為複合式空間的「第四市場」室內建築,移動至新民街的傳統市場。一路上,看見為了此次「封街演出」所出動護衛的警方人馬,以及自今年7月剛因文化資產「新民街倉庫群」點交回台中市政府而封起的長長鐵皮,再踏入目前還尚可於早市時間營業至中午,在觀賞時為收攤狀態而顯得落寞的市集現場,不禁聯想到常民文化與公權力密不可分的依賴與角力關係。《偶們還在,沒有離開》的演出便是在此上演,穿梭在數個預先設置好的攤商間,以市場主委打破第四面牆的把多站攤販角色介紹給觀眾(由林雨璇、周平、彭揚閔飾演與操偶),再連結到對阿嬤記憶的口述歷史、好好回看往昔時光。其中,由一位演員負責大段獨白,三位演員詮釋多個角色的演出配置,與《市場沒有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因演出媒材的不同,仍吸引觀眾一探究竟,除了使用拍拍手工作室在過去演出已亮相過的杖頭偶(劇中為野貓)、中型半身偶(劇中為阿嬤)、大型半身偶(劇中為年輕阿公、年輕阿嬤)以外,還特別加入了以黃色水果泡棉、粉紅塑膠袋、綠色紗網包裹著玉米、菱角、綠色菜葉……等市場常見物件的戲偶設計,配上操偶者生動逗趣的聲音表現、即興互動,使現場笑聲連連。
最後一站來到受交通管制的新民街區觀賞《常民餐桌》,因為整個空曠的街道皆為表演區域,雖無設定明顯觀演界線,觀眾下意識得在背靠鐵皮、面向市場、腳踏路邊紅線的狀態自行尋找最佳觀賞位置,再次連結了現實基層攤商的艱困處境。約三十分鐘的演出可用「常民」與「餐桌」分段,第一段由九位色彩繽紛、復古穿著的表演者,在很有戲劇感的情境下呈現出市場的生活切片,看到了男男女女的八卦流竄、童年遊戲、群體鬥毆,而一切愛恨情仇的高潮迭起又很快在一種群體的默契裡被消弭。當眾人並排站立、將雙手互相牽起,並開懷笑著高舉著雙手、挺胸闊步的穿越大街,使筆者忍不住想著,到底是哪來的歌舞昇平之景?或許,在第二段的舞蹈裡透露了答案,移動至紅色的大圓桌及塑膠椅後,表演者回到了較純粹使用身體語彙的表演方式,展開各種姿態、互動關係與鍋碗瓢盆的排列組合與舞台調度,最後在林強〈向前走〉的歌曲中,坐回餐桌、分送現切水果、邀請觀眾上台共舞,好似透過集體的共享與狂歡,得以在複雜難解的日常中,創造出一種無視生存困境,甚至無畏以待的樂觀潮流。
《轉身轉生/菜市場藝術節》以特定的傳統空間、庶民文化為題,首次挑戰「在地藝術節」的策展活動,顯示出創作者對地方文史的看重,及期待透過親「身」的藝術「轉」譯,帶動城市新「生」的誠意,實在值得肯定。較美中不足的是,因為在非正規的劇場空間、甚至戶外環境演出,增加了許多技術上的難度(如:觀賞視角、移動路線、音響設備、天氣炎熱、其他干擾……等),也難免使表演發散、令觀眾難以放鬆專注地觀賞。此外,在劇本編創的敘事手法上,可明顯看見從田調素材轉化為虛構故事的痕跡,使得在角色娓娓道來過往記憶、訴諸真實情感時,還是有種老舊、過時的無奈,以曾經下功夫走訪現場的努力來說略顯可惜。
「策展」是門講究多元能力的顯學,考驗著執行團隊如何能顧及知識面的文化意義、美感體驗的縝密佈局,和娛樂性的大眾誘因,讓活動受到更廣大的關注。相信這樣的動員只是個開始,回到整體表演,作為一個「藝術節」的「作品本身」,期待在未來應付各種外部挑戰時,能爭取更多的人力、空間、時間、經費等資源,讓創作者們安心投入創作,將各自的「食材」轉化為口碑與品質兼具的「好菜」,也祝福這群中部的新生代藝文工作者,能以此次與公部門、在地藝文團體、民間網絡間跨界整合的寶貴經驗為墊腳石,在美學的實踐更上層樓。
[1] 參:「社會創新平台」網站介紹,該團於近年陸續獲得了2020年臺中市亞哥國際商會「第二屆台中市在地優秀青年創業家」潛力獎、2020年臺中市政府社會局「社會創新實驗基地」扶植單位、2021年社家署「第一屆社福攜手加速器」扶植單位、2022年文化部「青年文化村落行動」兩年期補助單位、2022年文化策進院「文化新創加速器」扶植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