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冠菱
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安平小鎮》改編自美國劇作家Thornton Wilder曾獲普立茲獎的經典劇作《Our Town》,將時空背景挪移於1970至1990年間的臺灣安平。情節上保留《Our Town》中三幕結構,原劇中的兩個家庭則分別設定為本省林家與外省丁家,由不住在小鎮、沒有名字,只是被喚為「舞台監督」,以口白穿梭於演出,帶領觀眾進入那如詩如畫、人文地景情懷的安平小鎮。

在出戲與入戲之間—疏離的運用

整體結構沿用原著之戲中戲結構——舞台監督帶領劇組人員排練,此效果很好,在極簡的舞台上,透過口述時而呈現出完整而日常的安平小鎮,也時而以驚鴻一瞥、去蕪存菁的型態綜觀安平的某一隅。

只是,到了二、三幕這樣的結構卻倏忽減少許多,導致觀演上有些疑惑,進而產生出戲的疏離感。不過此一手法似乎也是《安平小鎮》編創上所有意為之?多處可以見得,比如戲劇情節中穿插真實的歷史照片並且大大投影在舞台上、使用即時影像與移動的攝影機、揭露演員製作音效聲響的過程等。此舉除了呼應戲中戲的戲劇結構,觀眾隨時可以躍出戲劇幻覺;更重要的是,將日常到稀鬆平常的事物透過略顯突兀的手法,讓我們既存在於戲劇情境中,也同時存在於對日常的重新審視。回過頭談前面所提到的第二、三幕,在第一幕中大量的戲中戲、甚至是排練接錯話的笑點,能量堆疊至第二、三幕時所明顯減少許多的戲中戲,為觀眾留下一個似幻亦真、模糊不清、悵惘若失的感受。

安平人的面貌

在《安平小鎮》中,除了在地景色描繪外,尚有安排許多角色,呈現出安平濃厚的人情味以及各式各樣的類型人物,可以感受到編劇在改編時欲呈現出安平眾生相模樣的野心,透過精妙的對話編排、演員強大的表演功力——如在觀眾面前衣物轉換的符號象徵、轉變表演方式,使這些眾生相得以巧妙地流動於演員間。雖然人物紛雜,但是角色也盡可能地立體、彼此交織,特別是在呈現外省與本省融合上。時空背景架設於1970至1990年間的臺灣,藉由人物背景、廣播、報社的問答等,直面迎接屬於這特殊年份的歷史脈絡與自我身分認同,卻也並非沉重。

特別是作為中華日報國民黨報、外省人身分的丁編輯,劇中向他拋出政治與文化意涵上略為尖銳的質疑,為什麼當時學校禁止使用台語?當時有些人因為政治的因素「離奇失蹤」?外省與本省在語言上與文化上的不同?對於這些叩問劇中並沒有給出回應,而是選擇以輕盈的方式扣回到「身分認同」的命題——雖然丁編輯並非安平人,但仍深愛著安平這塊土地。這樣的設定為劇本角色增添許多厚度與顏色,呈現出臺灣當時候政治與文化的特殊風貌,並歸結出安平人的多樣性。然而,因為劇本中此一本省與外省情結與區別的設計,所以不免地讓人期待丁家與林家下一代婚姻的融合、後續發展及兩者文化上差異等更深入挖掘,可惜劇中並未著墨,讓這省籍交匯有了開花,卻未完滿的結果。

將日常的片段,串接成深根心底的恆常

日常是貫穿整齣戲的主軸之一,可以見得導演廖若涵和編劇許正平在廣泛蒐集並爬梳安平珍貴的史料照片、針對在地居民深度採訪的用心。此外,本劇中揉合自安平出生、長大的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同時也是演員之一),提供許多實地生活經驗,並且以「在地人」身份出演真實的自己,向過往純粹而美好的時代緬懷與追憶,特別打動人心。

這些繁瑣的日常,讓觀眾能從中深刻感受到其酸甜苦辣,或多或少攀爬至關於自己成長的時光,看完戲後久久都難以抽離屬於我們過往的歲月時光。這樣的仔細描繪,放在演出中,也因為太過瑣碎與日常以至於整體結構紛亂、拖沓,特別是婚禮中男主角林大海突然悔婚,雖然能夠感受原著與編劇放置婚姻的猶疑與不安此一矛盾情感,然而在以「安平」為主軸的演出中,放置了非因為安平而產生化學反應的元素。換句話說,同起事件與情感,置換掉時空背景也不受影響,那麼放在《安平小鎮》的意義又是如何?和安平的在地關聯是什麼?

日常是《安平小鎮》最重要的核心與主軸之一,在當今面對資訊傳播迅速的全球化衝擊,如何保存在地文化與精神成為了重要的議題。《安平小鎮》透過從小人物與小歷史的角度切入,因著藝術創作者所運用的手法,將藝術成為一種工具、媒介,把當地文化、歷史、環境給串接起來。因而,即使非在地台南人,筆者亦能從《安平小鎮》中更了解當時代的安平,上學遲到就得乘坐竹筏到彼岸、家家戶戶不鎖門也無妨的純樸民風、上午的捕魚人的魚腥味到下午就成了沾鍋的菜香四溢等。藉由戲劇使人們眼中的百無聊賴有了更深刻價值與意義,從而保存屬於安平的地方記憶與文化,屬於安平的氣味與聲響。

無論是雞蛋花的香氣、海與河邊高起的堤防、沒有牌照但全鎮都找他求救的醫師⋯⋯。這些從童年伴隨至長大的吉光片羽,藉由這一晚在安平的小鎮,將零碎的日常片刻娓娓道來,映至我們的眼簾,成為駐於心中的恆常。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