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21/10/30(六) 14:00
地點|億載金城

陳睿砡(2021未來的評論人工作坊成員)

《遊鯤島・戲金城》為戲劇導覽形式,透過觀眾走入億載金城,統一的行走動線,再藉由定點的演出,講述億載金城這座古蹟,身為一百多年前臺灣第一座西式砲臺的歷史。

戲劇導覽此一戲劇形式並非傳統劇場,而是應用劇場的一種展現方式。阿伯樂戲工場,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許瑞芳老師所創立,以該系畢業生為班底,主要致力於應用劇場,透過戲劇互動拉近觀演關係。

演出一開始由大提琴手在入口處的橋上拉一段音樂,吸引觀眾的注意並且告知演出的注意事項。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對於在戶外空間的演出很有幫助,而也間接讓觀眾知道這場演出,雖然是在講述東方的歷史,卻也融合了西方樂器的元素。將集合地點設置在城外而非城內,讓觀眾從城外走入城內,在行走的過程中,使人有種走入時光迴廊中,彷彿穿越時空,進入到一百多年前的億載金城。在偌大的演武場上,孩子們首先開場繞著觀眾跑了一圈,緊接著大旗舞的展現,揮舞著旗子再搭配大提琴的樂聲,讓觀眾一下進入威武的氛圍。在講述建立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之舊稱)始末的過程中,帶入戲劇的展現,充分地結合戲劇與導覽的形式,也更使觀眾的想像具體化。

億載金城為臺灣首座擁有西式大砲的砲臺,第二演出點便在大砲的旁邊,有大砲的仿製品作為道具,講述當時億載金城的建立方式與周邊配置。往往在劇場中,很難展現出特定建築的樣貌。將演出地點設在建築本身,使古蹟不再只是景點,而是透過戲劇,達到教育的效果,也更能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三地點的觀賞視角為仰式,但不論站在何處都無法看清楚上方演員的表演。這一場景為小朋友們展現平時練兵的模樣,在某些角度可以看見上方右側有一位小女孩在舞劍,只要稍微移動便會看不見她的表演。在這場景中,只有那位女孩在舞劍,卻並非所有觀眾的視角都能清楚地看見她,那麼這樣的視角是否合宜?如果在這一場景她並不重要,卻為何只有她一人在舞劍?對筆者而言,我會認為只有她與其他演員的動作不同,期待她會有不一樣的展現,但並沒有說明白她的角色是否與他人不同。另一方面她也不是能夠被所有人清楚看見,這樣的安排是否會導致失焦,使部分觀眾的焦點在舞劍者身上?

第四地點又回到演武場,由演員的旗舞與小朋友們的練武表演,展現出士兵們的磅礴氣勢。緊接著第五地點為演武場旁的兵房,兩位扮演士兵的演員講解著兵房的用途與相關故事。兵房在億載金城中是較為重要的遺跡,只不過這一段的敘述似乎有些倉促,在整場演出中算是用時較短的表演,雖然認識了「兵房」此一地點,卻像只是在看立牌的介紹一般,毫無亮點。在移動到第六地點的過程中,筆者尚未走到觀賞點,便聽到演員開始講述台詞,這讓我感覺有點太「急」。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沒有注意到觀眾還未全數到達地點,但在動線的規劃上,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可以避免此一狀況的發生?

最後的第六地點,講述並展現了劉永福利用二鯤鯓砲臺擊退日軍的歷史事件。但在故事的最後劉永福倉皇逃離,而二鯤鯓砲臺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治時期的二鯤鯓砲臺也未好好維護,使它變成一片荒蕪。直到民國六十四年才由臺南市政府進行大規模整建,使億載金城恢復往日氣派的模樣。透過這一整個戲劇導覽,使觀眾能夠更加了解關於億載金城的歷史,與其對於臺灣抵禦外敵的貢獻。

這齣戲融入許多不同元素,不僅有大小旗舞,也結合了大提琴的現場演奏。只不過小朋友所表演的練兵橋段,似乎不太融入整場演出之中,於筆者而言,雖然知道這一段的展現是為了演示練兵的場景,卻仍然有種多餘的感覺,再加上小朋友們的表演有氣無力,只有部分小朋友有喊出聲,在這方面較難以展現士兵的恢宏氣勢。

《遊鯤島・戲金城》的戲劇導覽形式,似乎與博物館中的戲劇導覽有大大的不同,減少了與觀眾的互動,使得整場演出的趣味性降低。戲中小朋友的演出一共出現三次,卻都只是一些過渡性的橋段,而非真正參與到億載金城這段歷史之中,那麼他們在演出後得到了什麼?真的對於這段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嗎?雖然講述的是億載金城的歷史,但大多講述的歷史都是已為人所知,觀眾在整齣戲結束後能更深入暸解億載金城嗎?我們在做完這齣戲、看完這齣戲,想訴說的只是這一段歷史嗎?抑或是有更值得深入探討的想法?我想這是製作團隊、演出者及觀眾都該細細思考的問題。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