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西班牙小乳牛劇團《鍋中的月亮》
時間:2023年7月6日
地點:高雄衛武營戲劇院

文/謝鴻文(兒童劇評人/兒童文學作家)

寶寶劇場的形式在歐美日趨多元,但對台灣觀眾而言,由於接觸仍有限,還有許多可摸索拓展與教育的空間。當我們欣賞西班牙小乳牛劇團(La petita malumaluga)《鍋中的月亮》,首先會看到形式上解構了成人對於嬰幼兒喜好的認知:沒有明亮絢麗的燈光,沒有炫目色彩的舞台陳設,沒有甜蜜易記的樂曲,沒有可愛誇張的肢體表演,沒有兒語做作的語言對白,沒有一堆為互動而做的活動。當所有觀眾被安排落座在十字形下凹舞台四角,被這舞台圍限之後,空間隱隱然傳遞出一股宗教般的莊重氛圍,制約著人們不要介入十字形舞台,進而喚起一種平和寧靜觀戲的體驗。

然後我們再觀看一名舞者和兩名樂師在場內的交流的行動,舞者有時像獨自隨興在玩耍擺動身體,有時像跟著打擊樂器和豎琴的旋律而動。兩個大小不一交疊的四方鐵架之存在,漸進成為舞者身體與之相依的道具,攀爬、跳躍、轉身⋯⋯直到一個扇子般裝置被展開成圓之後,一個月亮圖像完整浮現,也許可以如此理解,前述所有的音樂、動作,都像是為了追尋召喚月亮吧。這麼一想,又有幾分像原始人類擇良辰拜月崇自然神靈的儀式,合樂與舞,念念緲緲,放逐穹宇。再看那十字形的舞台,遂能解釋成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了。

神祕夢幻的月亮才剛被看見了,卻又馬上被闔起恢復成扇形,似乎暗示著月亮的圓缺變化。至此舞者或樂手展演的一切行動,俱變得合情合理。當然,觀演過程中極需要直覺想像的運作,而這也是兒童劇場最需要提供的美感經驗。以我座位的角度同時觀望著另外三面的觀眾,我發現這場演出有好多孩子全程專注凝視著,絲毫未見不安躁動與吵鬧。由此可見,許多大人錯解了兒童心理,總以為就是要給兒童歡騰熱鬧無比的表演才能吸引他們,殊不知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由、彈性與包容,只要令他們感到新鮮好奇的事物,都能夠激起探索下去的欲望。

所以陪伴觀戲的家長,帶孩子沉浸於劇場當下的美好時刻,也不用過度焦慮擔心孩子「看」不懂。對孩子而言,他們恐怕不只是「看」,還有其他感官與心的作用可以同步。就算孩子發問:「那是什麼?」「他在做什麼?」等問題,實也不必非要給出正確答案,反問孩子豈不更能促進他們自我認知與思考。

例如《鍋中的月亮》這齣戲的舞台上方懸掛了五十多顆可透過偵測上下移動的燈泡及投影,假如給孩子提示:「月亮旁邊會有好多什麼東西?」關於天文宇宙的知識概念以及無窮無盡的想像,便可藉此言說。

隨著鐵架從一邊升起,一邊落下,交替循環中演示了自然規律。可是整齣演出裡,會讓人不解的是劇名中的鍋子(pot)並未真的出現並裝盛了月亮。那麼劇名指涉為何呢?還有演出前許多觀眾有拿到螢光手環或手電筒,然而,它們並未在演出中產生任何作用,不免多餘可收。演出尾聲,所有的觀眾被邀請進到十字形舞台區內,拿起了象徵望遠鏡的長筒或用雙手做出兩個圓,一起眺望月亮再現。節制而適切的互動於此恰如其分,任燈光承載著幻覺,使孩子們激動興奮起來,不僅像看到月亮,彷彿也親臨登陸的月球表面,玩興飄飄然延續著。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