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舞到巷弄》
──賴翠霜舞創劇場2022-2024舞蹈劇場地方深耕三年計畫、素人舞蹈工作坊123 第二年度階段性呈現
時間:2023.09.16. 16:00 、18:30 (兩場)
地點:台南市安南區公親寮指定區域 (台南市安南區劉家古厝、公學路一段226巷至公親寮清水寺廟前廣場)

楊美英(那個劇團藝術總監、「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主編)

漫步台江

2023年9月中旬,從台南市安南區公親寮清水寺廟前廣場的前台報到後,每位觀眾手持ㄧ張手繪地圖,依序前往鄰近聚落巷道內,可以在演前的20分鐘,先自行踏查,隨興散步,走進台江地區一處已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區域,欣賞所有參與表演成員分布在時鐘塔下、老屋前、三合院內、矮牆上等處的各自呈現,有人揮動肢體、彈月琴、吟唱、獨白等形式。

然後,當《舞到巷弄》宣布正式開始,觀眾們依序前往鄰近庄頭內的指定區域:廢墟、劉家古厝、公學路一段226巷等鄰近區域,有六站,全程約一小時餘,最後再回到清水寺廟前廣場。

表演動線的第一站,從劉家古厝旁廢墟開始,〈老靈魂的微笑〉,將老屋予以擬人化,再加上機械化的聲響、撞擊敲打的動作,給人拆遷和不捨眷戀,甚或幾分控訴、悲情的聯想。第二站〈家的記憶〉,轉入小巷內劉家古厝第二間院落,表演者用粉筆畫地板,天真古樸的玩耍動作形象,說的卻是爸爸媽媽做生意,不常在家的寂寞回憶,讓她「用盡一生、療癒童年」。之後,觀眾跟著表演著拉長的紅線,走入第三站〈盲婚〉,三位表演者以看似模仿操偶的肢體動作入場,娓娓道來的是舊時女性未能自主婚姻的無奈處境。這裡出現了當地知名的「天子門生太平歌陣」ㄧ同表演,和諧古雅,甚為動人。

第四站,〈網室漂流〉,位於公學路一段226巷,觀眾們分成兩部分,擠在村里一處狹窄通道的兩端,牆上地面佈置的紗網和畫面,都在述說生活的艱難,也不忘表露正向鼓勵──「有網就有望」。ㄧ過小彎,來到〈詩語〉一站,異國風情的歌曲旋律裡,舞者們以手語為肢體動作構成的基底。然後,名符其實的第六站「辦桌」,移動的觀眾們,回到了之前出發的廟埕,受到表演者們的熱情招呼,分組坐下。原來就在的ㄧ張張紅色圓桌,顯著喜氣;廟方的工作人員開始端著一鍋鍋魯麵接續上桌。接下來,觀眾享用美味羹湯,ㄧ邊聽著前方的兩位表演者介紹臺南人家有喜事便會打魯麵的習俗和料理程序,末了,表演者們開始跳舞,現場熱鬧而歡樂。

當日觀後,感覺作品整體的規畫完整,不僅藉由舞蹈讓表演和觀看表演的觀眾們一起穿梭公親寮的巷弄之中,也因著每ㄧ站表現的情節主題、相關物件(如:紅線、紅花包袱、紅色皮箱、提籃、漁網),賦予鮮明的故事想像,自有迷人之處。但是,開演前的各自表演,以及六段之間,存在著某些突兀的轉折,或視若干調性不ㄧ,幾分的生硬,總是遺憾。如第六段的廟口,述說打魯麵的民俗趣聞、歌曲舞蹈的配置,如何製造歡樂活潑的場面,如何避免顧此失彼,還得能承接整個表演文本的內在情感脈絡、和聚落的淳樸生活氣息,確實是不容易啊!

再者,觀演當日有兩個場次:下午四點、傍晚六點半,具體經驗到在不同的時間點,相同的廢墟或巷道提供了迥異的現場感,幾處放置的燈具更是製造了有如景觀雕塑的強烈光影效果。甚且有趣的是,當日第二場到了謝幕時,突然炮竹巨響,天際閃現繽紛花火。當且當下的表演者和觀眾一樣面露驚喜,猜測應該是廟方臨時加碼贊助。

漫漫之路

若是回首來時路,所有今日所見絕非短暫期間所能為之。

據悉,賴翠霜舞創劇場自2017年起開始在台南地區的耕耘,2020年,「《他們的故事》—素人演出雙年計畫」進行五個月的親親舞蹈工作坊,培訓ㄧ群青壯年到樂齡的素人舞者後,推出第一階段呈現;當時觀眾們跟隨兼具導覽功能的引路人,在台江文化中心內外包括地下停車場移動,舞蹈工作坊的全體學員們分組於不同場地或說演或舞動。隔年計劃繼續,在台江劇場推出臺南藝術節—《他們的故事》素人演出作品,,為雙年計畫帶來最終的展現。

在參與成員方面,2020年有二十位左右學員,其中十四位於2021年再度相聚,加上新加入的成員,合計十九位表演者,依照年齡二十至六十餘、分成老中青三組,由陳芝藟、賴翠霜、陳佳宏三位師資帶領學員集體編創六段呈現,進一步探掘和發展。節目單上寫著:「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此計畫內容會以學員們的生命經驗為出發,從課程中了解每一位學員,用時空交錯的架構編排,慢慢發展出專屬他們的精彩的故事⋯⋯」其中《溫刀ㄟ行啊靠1》ㄧ段,由學員吳淑棉發想的「『偶』說」台詞,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廟埕前方 是大家的菜市場

戲台之上 演出的

有時是布袋戲有時是歌仔戲

整座城市就彷彿是 充滿各種氣味的

有神有鬼也有人 的大戲院(伊阿喂)

古早年代 此處地帶 是一整片海

赤崁樓 佇立在海景的 第一排

從全美戲院外 一直到那安平熱蘭遮城

而今 我們行走之路

往昔是 海水與船隻

可謂東方威尼斯 人稱「五條港」

正猶如一隻鳳凰 駐足你我的王城中

去年啟動為期三年的素人培育「舞蹈劇場地方深耕計畫」(2022-2024),同時加上「素人舞蹈工作坊123」。2022年八月,以「漫漫台江」為題,推出「肢體演出╳ 手作市集╳ 在地漫遊」複合性展演活動,搭配在地導覽和文化觀光的形式,邀請觀眾搭乘遊覽車,漫遊台江的什二佃、南興里、媽祖宮里三地,看演出、逛市集,讓觀眾參與過程有得看、有得逛、有得吃,融入環境劇場形式,藉由舞蹈串聯地方環境與文化,達到藝術饗宴與地方人文體驗雙重經驗,完成第一年階段性呈現演出。

今年看到的《舞到巷弄》,則是「舞蹈劇場地方深耕計畫」、「素人舞蹈工作坊123」的第二年度階段性呈現。全體表演者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領域,從2017年迄今,幾經新舊汰換,留下了學員共24人參與演出,豐沛能量展露無疑。歷經近年幾次的鍛鍊和呈現,其中幾位較為資深學員的舞蹈肢體開發,顯然已經有所累積,甚且開始讓人期待她們在舞蹈表現之外,也將有機會實踐創作力發揮,如此長年推動的素人表演藝術培力,或許方可進一步生根萌芽!

簡而言之,本系列計劃雖以素人工作坊為起點,長程目標乃是以專業舞者為導向,已是近年台灣各縣市少有實踐藝術平權、表演培力的長期案例。未來成績如何,有待時間的淬煉!

緣起南方,繼續北向!

立案新北市的賴翠霜舞創劇場,在島嶼南方的台江地區如實地積累多年工作坊能量,目前已知的是,今年10月開始由南而北,繼續漫步行動,舉辦位於台北的漫步肢體工作坊,吆喝夥伴們ㄧ同探索身體的奧秘跟對話,是否也可有所具體成績,暫且留給時光隧道的前方風景慢慢揭曉。

在地藝文願景想像

近年來台灣許多地方公部門投入越來越多資源,辦理與素人戲劇或舞蹈表演、生命故事劇場創作相關的工作坊,然而,其中若以活動時間的持續性和呈現創作的藝術性而言,大多屬於短期計劃,能夠像「賴翠霜舞創劇場」之於台江地區超過兩三年以上者,實屬罕見。由此點來觀察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台江文化中心,可說自2019年開幕以來,不僅以「全台第一個由下而上、由在地民間團體爭取興建的藝文場館」的特殊性而備受關注,更將此種精神落實館務,已經推動多次結合民眾或在地議題的各項藝術展演策劃等,在舞蹈領域的藝術家駐館創作、跨域共融、素人培力等方面,例如本文討論的賴翠霜舞創劇場,以及多次駐館的滯留島舞蹈劇場,邀請對舞蹈有興趣的身心障礙者、樂齡者、一般民眾,一起進行共融舞蹈排演等,均有顯著作為,使得台江文化中心幾乎已被視為一種多元舞蹈孵育基地。或許,在歷年數次的實體活動與現場展演之外,我們有機會透過在地藝術共創等工作模式,繼續轉譯、傳遞更多的故事和情感,同時,可以開始設想這些短暫動態之外,有什麼屬於在地未來的藝文願景,已經啟程?!

附註:《舞到巷弄》主要編創表演團隊──

創作者|賴翠霜、蘇琬婷

工作坊固定講師|陳佳宏、蘇琬婷 

工作坊約聘講師|李芷穎、楊舜名     

表演者|左美雲、向鳴德、朱妤璇、吳淑棉、李怡臻、周秋菊、施光恆、徐嘉瞳、殷淑敏、涂慧珠、翁香蘭、高柏銓、張清秀、梁瓊芬、郭芳純、郭芷綺、陳廷俞、陳灼琴、陳恩莉、葉美娥、蔡瓊華、鄭麗玲、賴歡吟、蘇意琪

排練/講師助理|陳盈琪 活動策劃|賴翠霜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