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劉宇宸《又擱來啊菜市場—誰在市場寫詩》
時間:2023/10/13 12:00
地點:花蓮美崙浸信會(集合地點)、美崙綜合市場周邊

文/盧宏文 (年度駐站評論人)

印象所及,這已經是近年來,在花蓮第三檔使用張吉米所開發的手機app「Chito」來演出的聲音漫遊劇場。推敲可能的原因,一是由於花蓮較少劇場空間(無論黑盒子或鏡框式)可使用,二來對創作者而言,耗費經費與人力排練,最後進入劇場空間做一到兩場的演出,付出與收穫實在不成正比。因此,在花蓮的演出,多半採取較具彈性,且結合在地地景的模式進行。

以這三檔使用「Chito」的聲音漫遊劇場為例,雖然製作期需要不斷地修正路線長度、音檔長度、gps定位、呈現方式等,但交由參與者實際運行一段時間後,創作者甚至可以將操作模式轉移給在地店家,並在遠端繼續校準或除錯。而在手機下載app便能使用的這個特點上,演出場次及執行空間的選擇,更能隨創作者與參與者的需求機動調整。但也由於是使用參與者的手機進行操作,常會發生手機型號、操作系統版本與「Chito」使用條件不符的情況,考驗著創作團隊臨機應變與找出問題的反應能力。

除上述外在條件的影響,或許由於城市紋理的加速改變,處在舊事物仍留有蛛絲馬跡,新事物尚未全面降臨的時間點,透過實際的體感,試著碰觸隱藏或消逝的記憶,成為我所觀賞過的聲音漫遊劇場,一個共同的母題。

在戴著耳機近兩個小時的漫遊中,《又擱來啊菜市場—誰在市場寫詩》(後簡稱《又擱來啊》)開展了多重的記憶敘事,或虛構或虛實夾雜,如同一封從過去來到此刻的情書,雖難以辨明真假,但任何記憶出產本身便無百分百原汁的保證。只看創作者如何透過創作的手藝,烘托出記憶的重量與溫度。

由《又擱來啊》設定的出發點開始,參與者會進入發話者安安的視角,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看著她與好朋友小齊的故事。順著故事線的開展,參與者會跟著安安一同回溯由國中至兩人出社會的片段回憶,過程中,地景變化作為另一重敘事亦會慢慢滲入,路旁不起眼的公園,以自身的造景變化,見證花蓮石材產業興衰;而老花蓮人最重要的白燈塔記憶,不時閃現於敘事者的話語,街邊的壁畫或是眼前的空景中。

除了利用音檔、地圖與照片,引領參與者拾起傳統市場──美崙綜合市場周邊的前塵往事,《又擱來啊》創作團隊也設計了不同的橋段,讓走入市場的參與者,能與菜市場裡的攤商們相逢,乘著當下的互動,與他們口中的過去,展開又一重敘事結構。

在這層結構裡,參與者會遇到麵店老闆,在市場裡開書攤的海珍阿姨,過去在台北畫電影看板,現於市場內賣日韓雜貨的連大哥,以及可以幫你在演出提供的小提袋上繡字的學生制服店。因著創作者的安排,市場裡的眾生相瞬間立體了起來。也許永遠不會有交集,或是僅止於買賣關係的雙方,有了更多的連結可能。這暗合著安安在演出裡最後所說的,回憶會消失或改變,但她會記得小齊和她在這裡做過的事。對於參加《又擱來啊》的觀眾/聽眾,又何嘗不是如此,能夠被記憶的重點,往往始於真實的遭逢。

最後要提的一層延伸敘事,雖在演出中極為隱藏,但可說是創作發生的原點──來自市場裡,又寫詩又開書攤的海珍阿姨。如果略略知曉創作者的創作背景,或是跟隨過創作者自2015年發展至今的「菜市場」系列演出,或許會將海珍阿姨與創作者的詩人母親相互對照。這層延伸敘事,知曉與否,並不影響對演出的理解,只是若將其摻入整體的敘事架構中,彷彿虛實間的界線悄悄地挪移,記憶的曖昧與朦朧由此襲捲整個演出,包含那些在市場實際發生過的對話,這營造出一股迷人的氛圍,也提醒著參與者,正如演出有後台,記憶的生成也有後台,留意它們為何被記住的,也該留意它們為何被遺忘。

這多重的敘事,引領參與者穿梭於虛構和真實的不同比重間,構成了《又擱來啊》推動參與者沉浸的動力。但創作者著意的,不只是參與過程如何引人入勝,亦讓參與者有機會停下來思考,眼前景觀與耳中聲景的變化,如同因緣際會匯聚到市場裡討生活的眾人,除了生命的機遇,還有世界經濟局勢與政府政策的歷史必然。而回過頭來,在參與演出的過程中,為了讓如此多重的敘事啟動,有時反而變成捉襟見肘,或相互干擾。例如安安的人稱視角切換,安安的獨白,彷彿讓我透過安安讀著眼前的一切,但又會切入有著歷史年份或路線引導指示的台詞,敘事層次的出入間,如何鋪墊得更幽微,需要創作者更多的細節置入與取捨。換言之,如何使記憶成形,甚至使人願意駐足聆聽,皆仰賴著創作者的技藝打磨。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