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影響‧新劇場《HELLO HALO! 食飽未》
時間:2023/10/22 14:0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文/ 戴菁菁(2023劇場評論人培力工作坊學員)

這場演出是臺南藝術節活動中由影響.新劇場所帶來的表演,共有三場演出,而這場次是禮拜日下午最後一場。本劇八位演員都是所謂的「新二代」身份,也就是在臺灣出生成長,新移民的下一代。走進劇場就會看見像是要去吃「辦桌」的佈置,觀眾會拿到不同票券安排,進場時工作人員會帶位各自坐到六張大紅桌,左右兩旁牆上有投螢幕,中間擺設了一個圓形小舞臺。表演開始時,投螢幕由打字方式顯示出「講到混血兒會讓你聯想到什麼?」,一連串問題跟想表達的主題後,就開始一一上菜,藉由8位表演者輪番述說早期臺灣怎樣開始需要「外籍勞工」、有「外籍配偶」與「原住民正名」等發展歷史,到後續政府有哪些法律條列上的改變,隨著表演者話語開始,搭配工作人員端上今日主菜,菜盤上插著旗子上面寫著不同時代的標語與問題,例如「移工保障」、「族群認同」、「新二代?」等。

接下來8位表演者輪流分配到各桌,與各桌觀眾分享自己生命故事,有人分享自己另一個家鄉所吃的食材,有人分享母親所留給她的唯一連結物品,也有人帶來對他自己有意義代表的飾品,後續故事發展接回他們再次共同擁有的記憶「補校」,在補校裡認識到的朋友、遇到的傷心故事、被接納的認同感等一一上演在當中,讓大家更瞭解到這些第一代移民者初來臺的際遇。結尾藉由每位表演者,再次大聲講述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與真實想法,特別是當他們說著自家第一代移民者因身份不同所犧牲與付出的一切,或者他們曾因某位家人、朋友真心接納時,再次對自己身份不再懷疑與鄙視的感謝。當下氣氛瀰漫著感動或心酸或複雜情緒的啜泣聲,這啜泣來自於觀眾也來自與表演者。表演結束時,也藉著攝影師幫觀眾各桌留影一張,讓散場動線是順暢也很符合每次辦桌最重要的「大合照」。

此次表演節奏是流暢的安排,只是其中有一段突然插入的「消毒」橋段,雖然有符合臺南登革熱疫情嚴重的現況,但在這橋段裡因為跟劇情沒有直接銜接性,因此有一種情緒被打斷、也有點無理頭的感受。

而可以肯定的是整場表演藉由田調探討問題、歷史脈絡發展介紹與個人生命故事分享,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再次思考對於這些「外籍移民」、「新二代」們,我們是用怎樣的眼光在看待他們呢?從戲劇中感受了第一代移民者的無奈與悲傷,也了解第二代對自己身份的掙扎與困惑,而身為一樣都是臺灣人的我們,該怎樣重新思考對「人」的定義!不同國籍、不同血緣、不同語言就能斷定人的優劣性嗎?而有時莫名出現的優越感真會讓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更好嗎?

「人權問題」、「身份認同」、「國籍歸屬」,這些都是臺灣社會值得探討的主題,移民社會本來就會因為不同價值觀、語言、思考方式而有所衝突,而從這些衝突點會帶出「歧視」、「不瞭解」、「刻板印象」的盲點。藉由劇場裡這些表演者,因為自身身份再次說出這些盲點,而這些盲點也就是社會大眾習慣在他們身上所貼上的「標籤」。這場演出表演者藉由表演時刻,說出他們一直以來不想面對的身份認同問題,藉此了解自己,撕下外人所給標籤,而觀眾也能透過這場表演再次省思族群問題,這就是劇場的魔力與魅力。

在表演橋段裡安排演員分享家鄉食物,咀嚼在嘴中,聽著他們各自述說另一個家鄉的場景與特色,會讓人有一種想更認識他們所說的國家與文化!或許從這樣一個「想認識」、「想瞭解」的想法,能引發成為接納、認同的開始。這樣的安排是簡單的,但透過演員們真誠的演出,更看見他們對自己身份衝突與懷疑到後續的接納、感謝,而走出劇場後的我們後續又將會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嗎?這些移工他們也為了臺灣經濟做出許多貢獻,新移民與他們下一代也落腳於臺灣這塊土地上,讓我們也要克服自己以往刻板印象,能多元包容每個族群,打造共好時代。

最後也想建議,若是能像真實辦桌一樣,先在桌上預備幾包象徵性的面紙,這樣就不用讓觀眾沈浸在故事內容時,又要小心不吵到別人的翻找包包內面紙。希望我們不只是抹掉鼻涕、淚水而已,更是能抹掉那些「歧視」、「刻板印象」與「標籤」,後面的抹掉並不容易做到,但至少我們要先願意改變,願表演藝術讓我們掉淚省思,能持續發酵直至對於不同文化的人有真誠微笑。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