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2023TNAF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穿越時空的訊息》
時間:2023/11/04 17:00-18:30
地點:臺南市市定古蹟西市場、正興街、好巷一弄民宿及海安路周邊巷弄

文/翁于珊(2023劇場評論人培力工作坊學員)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穿越時空的訊息》在臺南市立古蹟西市場及正興街、國華街一帶,以移動式劇場帶領觀眾跟著主角小風的腳步一同探尋他的兒時記憶。演出過程中,觀眾一邊帶著耳機聆聽小風回到這裡後的心路歷程,一邊跟著引路人的指示穿過西市場及從未踏入過的狹窄巷弄,與此同時,演員們也穿梭其中,重現小風祖父母在日治時期「大菜市」的過往,讓觀眾在故事線中了解臺南西市場一帶的歷史沿革。

視、聽、嗅、味、觸的沉浸式五感體驗

演出團隊選擇在西市場及民宿中,著重述說小風祖父母那一輩的故事,反映西市場於日治時期被稱作「大菜市」的輝煌歲月,達成以移動式劇場演出帶觀眾認識臺南地方歷史變遷的初衷;另一方面,當觀眾一邊聆聽耳機中小風的心聲,一邊在巷弄隨引路人遊走時,透過小風對於自己未來的迷惘,和當代年輕人在自我迷失與自我期許的拉扯中產生連結。

特別是讓觀眾在木平台上搭建投影幕之處駐足觀賞影片的設計,使觀眾在小風回憶畫面及世間事物變化的剪接中,得以沉澱自身情緒;同時,令觀眾在經過木平台前擺放的鏡面中反射自己身影,以及抽取明信片以反思自己與圖片關聯的設計,也引導觀眾藉小風的故事連結並回顧自己現在與過去的生活點滴。

此外,觀眾除了配戴耳機聆聽小風講述自己的故事之外,同時也會在演出途中使用互動道具,並從演員手中獲得紀念物,當中有吃、有玩,讓整場演出在視、聽、嗅、味、觸的五種感官感覺上獲得滿足。

雖然演出團隊很用心的設計了不同感官感覺體驗,並使故事內容與觀眾自身回憶產生連結,但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在聽覺方面,有時很難在體驗與觀察巷弄環境氛圍之下,顧及耳機中小風所講述的故事情節,稍嫌可惜。

觀眾究竟是觀戲者還是參與人?

本劇演出場地選在臺南市定古蹟西市場及正興街與國華街一帶,正興街與國華街一帶是許多觀光客必訪的景點,但卻很少有人會走進極為狹窄的小巷之中。《穿越時空的訊息》最令人驚豔之處,莫過於結合臺南有許多小巷弄的特色,帶領觀眾在巷子之間穿梭,即使是常常走訪正興街與國華街一帶的觀眾,也一定能在陌生的巷弄中感受到演出團隊創造的新鮮感。

在穿越巷弄的過程中,也總能看見演出團隊的小巧思,如兒時記憶中的跳格子、桑葚果實的擺設,以及演員扮做日治時期騎乘腳踏車宣傳電影的人等等,這些設計穿插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消弭戲中與戲外的虛實界線,也為觀眾在巷弄行走時增加了不同的演出節奏。

然而,在靠近西市場門口時各有兩段演出:演出開頭以布料搭配舞蹈動作作為開場,以及放映電影並搭配三位演員跳舞。觀眾在觀賞這兩段約五分鐘的舞蹈與劇情演出時,好像處在一個「是否要和演員互動或給予反映」的疑惑狀態,破壞了沉浸式劇場應該讓觀眾在看戲期間,全程進入戲中世界的氛圍營造,無法銜接前後情節或氣氛的鋪墊。

服化設計的烘托vs.演員的自我修養

即便如此,本劇演員在轉換角色時,角色特質定位清楚、身分轉換流暢,在服裝設計上也還原當時日治時期的服裝,並不會讓觀眾對於演員所扮演的角色產生疑惑。本劇在演出過程中,觀眾和演員們接觸的次數非常頻繁,能夠自由的和演員對話及互動,例如:一開始各個觀眾在不同布行聆聽角色訴說布行老闆的故事,並在演員引導下挑選一塊布料送給自己心中所想的對象。

然而,在這些與演員大量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不是每位演員都知道該如何引導觀眾與角色互動或給予回饋,特別是在民宿中與演員互動的環節,因為停留每層樓的時間都很短,所以觀眾其實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演員所營造的情節與氛圍之中,使觀眾不知道該如何和角色互動或提問,只能單方面接收演員在對話中釋出的劇情訊息。

回顧家鄉過往,拼湊自身樣貌

同樣以二十世代的身分來看小風的故事,的確能夠感受到小風對於未來的迷惘,「該如何定義自己?又該從何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正是我們這一代在學青年共同的困惑;而小風祖父母那輩所受的挫折,也反映出無論是哪個世代、哪些族群,都會在追求理想這條路上遭受波折與阻礙。

《穿越時空的訊息》從年輕世代的角度切入,談論對於自我定位與認同的迷茫困境,以回到原生地與故鄉找尋過去的自我,點出人們在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時,都會下意識將家族或血緣關係當作一面鏡子,窺探自身在鏡子中呈現的樣貌,藉以找到能夠支撐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另一方面,本劇結合臺南西市場一帶的歷史,讓觀眾在反思自身狀況的同時,也會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像小風一開始一樣,並不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忘記回顧家鄉與家人在成長歷程中,對於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塊記憶拼圖。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