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影響.新劇場《HELLO HALO! 食飽未》
時間2023/10/21 19: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邱星瑀(2023劇場評論人培力工作坊學員)

拿著寫上「剉冰」的桌牌邀請卡,緩緩走進一場辦桌筵席,熱鬧的配樂與暖色調的霓虹燈光相襯,觀眾依著劇場服務生的指引入座,在一片相互攀談中,拉開了這場晚餐的序幕。

《HELLO HALO! 食飽未》是一齣探討移民的紀錄劇場,在所設定的劇情之餘,拼貼上演員對新二代身分的自我認同與揭露。藉由歷史回溯,讓觀眾凝望社會變遷;並透過真實故事分享,層層堆疊多元文化的厚度與重要性。晚餐開始前,投影幕先拋出「什麼是混血」、「誰是混血兒」、「你是誰」等問句,以提問作為開場,讓觀眾帶著尋找答案的心,成為戲劇的一部分。隨後,料理依序上桌,逐步掀開新住民議題,時間軸從1990年代的婚姻移民推至2000年代的新南向政策,描述台灣社會組成的變化,政策與法律的雙面刃,大眾開始意識到多元族群的存在,卻也無形中賦予刻板印象,劇中一幕呈現新住民子女正和樂融融地沉浸在課輔課程,其中一個腳色卻道出丈夫規定她不能前來上課的委屈。原本以良善為出發點的公共福利,反倒成為部分新住民的枷鎖,藉劇中人物的不同背景,突顯了換位思考的落實與否,觀眾在不同的角度來回盪漾,也擁有重新觀看社會的方式。

這齣戲的特別之處,莫過於是這群屬於新二代的演員,來到觀眾身邊講述自己的生命經歷。他們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打破了表演形式的框架,並肩而坐的距離,就像是過年圍爐團聚下的真摯互動,我們不再是演員與觀眾,而是朋友關係。帶著關於身份的信物與一則故事,為原本還不完全瞭解的議題增添溫度,在道出的字句和神情中,慢慢地勾勒台灣社會現象,也喚醒在座的大家,去傾聽土地上不同的聲音。別人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從某些觀點來看,我們並不存在差異,這個環節的安排,如同調味料,為劇中所探討的主題增添風味,演員和觀眾的即興互動,不僅成功開啟文化交流,也給出一段在對話空間裡尋找彼此的旅程。戲劇以歡樂作為核心,打破了議題的嚴肅性,情節裡不加註過多生硬的知識,而是以日常所見的社會現象,成功搭起戲劇與觀眾之間的共感橋梁。而劇情裡穿插歷史故事、復刻現實場景以及演員親身口白,三種敘事方式帶領觀眾擁有不同的思考路徑,去找尋屬於自己與社會互動下的連結。許多提及社會性議題的作品,經常以美好作為結局,但在這齣戲中,卻毫不避諱談到社會仍有歧視與偏見存在的現象,並以另一個角度「如何觀看與認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反向給予觀眾省思空間。作為觀劇者,劇場無聲地將社會問題拆解、重構,不安排過多的衝突與對立,以更柔和的方式,讓觀眾記下今日的生命宴席。

然而,也因主題設定在多元族群與新二代,戲劇安排了八個身分與背景截然不同的腳色,但在有限時間內,觀眾其實無法充分記下每一個人的故事,除了導致觀眾無法完整地記得或認識每一個演員所闡述的台詞與神情,也會讓後續劇情演出時,產生些許混淆。另外,戲劇以新二代個人故事為一大特點,能夠看出同為一桌的觀眾皆熱情的與演員互動,但分享時間似乎有些許倉促和壓迫,若能提高此部分的時間比例,留下的記憶應該會更加深刻。

全球化讓世界人口快速移動,人類遷徙至另一個國家的理由可能因為戰爭、工作、經濟等因素,大多時候我們都記得尊重多元族群,然而面對是否許可戰爭難民進入國界、開放更多移工進入國家等時事問題,卻又歸從於大眾媒體的框架思想中,而選擇忽視其他人的發聲機會。回過頭想,或許不需要去特別標示少數或多元族群,因為換個場合與時空,要學習的便是換位思考,無論是面對自己或他人,願不願意先選擇傾聽再做評論,成為觀看與處理事情時的轉折點,我想這齣戲喚醒的,便是如何聆聽內在本質,重拾人與人溝通間的可貴。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